怎樣拒絕別人?

才智咖 人氣:2.14W

生活中有的不僅僅的單純的對與錯,很多時候需要說出口的是與不是在一念之間,更多時候需要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還有時候,即使說出口以後還會後悔不已。相信大家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

怎樣拒絕別人?

這種因為某個事件,讓我們心理出現衝突而難下決定的現象在心理學中叫做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認知失調會讓人感覺到心理壓力和不舒適感,在人們同時具有相對立的信仰,價值觀,理念等,並且遇到一種現象使這相對立的兩面出現衝突時出現。

打個比方,今天你給客戶提交了一個方案,客戶並不全然滿意,提出了他們認為的修改意見。可是,客戶的修改意見,並不符合方案最優化的標準。你是應該堅持自己的方案對客戶說“不”,還是根據客戶至上的原則對客戶說“是”。這在你心中的糾結就是我們所說的認知失調。

不管你是不是在評判別人的行為處事中,還是在預想自己的行為舉止中會有怎樣強硬的,堅持真我的'態度。現實生活中,往往說“不”比說“是”更難,在認知失調的情景中,人們總是更傾向於說“是”。就是如此的奇怪,即使有時候我們知道這是與不是的利害關係,或許拒絕是對的選擇,我們還是會迎合。

有人可能會認為這是因為我們的人好心善,或者死要面子。其實,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在作怪。更具體的說,是大腦中的杏仁核在作怪。這個負責人們情緒的杏仁核一定會覺得很委屈,其實它也並不是在作怪,它只是想要更好的保護我們。當認知失調出現時,人們會有很強的不舒適感,那麼杏仁核為了讓我們更好受一點,就會讓我們更傾向於說出“是”。這樣避免了我們說“不”的不舒適感。

說“不”,對他人很難

拒絕不但容易傷害自己,還會傷害別人。記得小時候大家抬槓的時候,一定說過類似的話,“不就說了你幾句,也不少塊肉。”這句話的含義就是說心裡受點傷害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在生理上不會受到任何傷害。可是。事實並不是這樣。

心理學研究表示:人的心理傷害和生理傷害往往是互通的。比如,有研究表明,當你的身體在經受痛苦時,如果有人給你提供適應的社會支援,也就是安慰和關懷,那麼你在身體上的痛苦感會顯著的減弱。

另外,還有研究表明,服用泰諾(止痛劑),可以減弱你在社會上受到拒絕以後帶來的受挫感。也就是說生理上的止痛也可以在心理上止痛。這麼看來,言語上給他人帶來的痛苦也會同樣給他人帶來生理上的痛苦。因此,作為會共情的人類,我們並不希望看到他人受到傷害,這也讓說“不”難上加難。

那要怎麼說?

說“不”如此之難,那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說的出口?

心理學家Rick Hanson給我們了幾點建議。

1. 好意——即使拒絕別人也是要出於好意,目的是建立更良好的關係。

2. 真實——不誇張,不脫離事件本身。

3. 有益——是能讓事件往好的方向發展,而並不是讓事情變糟。

4. 時效——說“不”並不是出於激動,並且也保證對方能夠清楚的知曉你的真義。

5. 不粗暴——你可以說的堅定,強烈,指向明確,但不能使用粗暴的語句。要做的是表達清楚意見,而不是發洩情緒。

仔細看這五條建議,不僅僅是說“不”,也是怎麼樣做有效交流溝通的好建議。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