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精神心理科的那些事

才智咖 人氣:1.12W

不論是在國外還是國內,大眾對精神科都有很多誤解,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精神心理科的那些事吧!

關於精神心理科的那些事

你們精神科醫生到底是憑哪一點診斷這個人患有哪種疾病的?

這是一個不錯的問題。通常如果我們身體不適,感冒發燒,內科醫生首先會告訴你需要驗血常規,看看有沒有感染,如果你還有咳嗽咳痰,或許還需要拍個胸片。而精神科則完全是另外一種景象:詢問、交流、量表評估。總的來說,就是我問你答,彷彿看不到任何醫藥的跡象。

那麼我們究竟是如何做出合理判斷的呢?醫學界有許多診斷標準,症狀標準、實驗室標準、病理標準……在精神心理領域,更多使用的是症狀學的標準,這不是一種完美標準,但確實是我們現在可以使用的唯一標準。

這就會帶來許多問題,由於缺乏大量客觀資料的支援,不同的醫生對於標準的理解很難做到統一。不同的醫生面對同一個病人會有不同的觀點。曾經有一位躁狂症患者,家屬反映她揮霍無度。這位患者經常會給自己買一些千元左右的服裝,而她每月的收入大約在兩萬元左右,我的判斷是她沒有揮霍無度。然而我們年過七十的老專家則完全不這麼看,對於一生節儉的他來說,千元的服裝是天文數字,月月都要添置新衣更是毫無必要,所以他贊同家屬的訴說。這樣就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好在患者並非只存在這一種可能的症狀,對於她的最終診斷我與老專家還是一致的。

另外一種情況是,你很難去判斷一個症狀的.真假與否。比如精神分裂症有許多症狀,其中之一被稱為妄想,也就是胡亂猜疑,無中生有。丈夫把妻子送入了醫院,訴說了許多妻子不正常的地方,妻子則辯稱丈夫有外遇才會做出如此舉動。我們不能把訪談的重點放在鑑別他們誰是誰非上,因為丈夫是否有外遇是你作為醫生永遠無法探究到的真相。

基於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診斷標準被不斷地修改、更新,力求排除過多的醫生個人的主觀因素,才使得精神心理疾病的診斷更為大眾及同行所信服。

我們一般出現怎樣的問題會去精神心理科就診呢?

當然,如果你已經到了胡言亂語、肇事肇禍的地步,應該是不會主動走進醫院的,但是相信關心你的家人或警察叔叔會幫助你找到我們。

一個人的日常活動通常包括思維、情感及行為三個方面,這三者互為影響,互相作用。情人節當天,出於對戀人強烈的愛慕,使你迸發出了就在當天求婚的念頭,於是開始了詳細計劃,最終你左手捧大把玫瑰,單膝跪地,右手拿出亮閃閃“鴿蛋”,仰頭眼巴巴地望著公主般的女友,就在人流如潮的街道,旁若無人。在這樣一個過程之中,思維、情感、行為缺一不可。換言之,如果以上三者某一個偏離了正常的軌道,最終可能演變成一場悲劇。

有哪些方面可以讓我們留意到自己是否出現了問題?

首先是睡眠,一般來說,無論是精神分裂症、抑鬱症、躁狂症還是焦慮症、適應障礙,通常都會較早地在睡眠方面出現問題,睡眠的減少、睡眠質量的下降,而又缺乏與之相關的生活事件刺激。一段時間睡眠的缺失,對於情緒本身的穩定性就有非常巨大的影響。相信我們都有前一晚沒有休息好,第二天工作不投入,或碰到小事容易發火的經歷吧。

其次是記憶力的下降或出錯,說明你的注意力出現了問題,使你對事物的關注程度或持續時間不夠,往往會導致工作上的失誤,周圍人可能會覺得你經常出神。

最後,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來自於家人與朋友的關心。畢竟精神疾病與心理疾病是一種缺乏自省力的疾病,不若感冒腹瀉,要完全通過自己來察覺是很困難的。熟悉你的家人、朋友對於你言行、情緒方面的異常表現往往會比你更早發現,在問題還沒有發展到不可收拾的時候,接受他們的建議絕對是正確的選擇。在這個傳統的社會中,勸解他人去精神科就診還是不能被大部分人接受的,所以當他們給你這些建議時,你要相信,他們也是需要鼓足勇氣的。

大部分人可能並不瞭解,精神科的治療與心理治療有著天壤之別。通常說,精神科靠藥,心理科靠說。但其實此種說法太過籠統,也是很不科學的。一位非常嚴重的抑鬱症患者,反覆自殺未果,首先接受的治療一定是藥物治療或物理治療,沒有哪位心理醫生會有把握說“我和他聊兩次就能解決問題”;一位患有考前焦慮症的年輕人尋求心理醫生的開導,相信他自己不會走進精神病醫院吧。但是有許多疾病,遊離在這兩者之間,還有一些疾病在不同階段需要這兩種不同的治療。所以,藥物與談話是我們手握的兩種武器,如何選擇搭配就可以顯示出醫生的高明與否了。

精神衛生的發展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是緩慢的,甚至受到了來自政治、宗教、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但在今天,更多的人們開始關注心理健康,當我們沒有一顆健康的心,如何去迎接人生道路上那許許多多的未知?我想,在唯物論的醫學界,有時候恐怕還是要接受一些唯心的論調的。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