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心理諮詢的那些事

才智咖 人氣:1.15W

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心理諮詢這個概念也許並不陌生,可是卻不一定真的瞭解,下面小編想跟大家聊聊關於心理諮詢的那些事。

關於心理諮詢的那些事

如果你考試失利、受到冤枉、失戀、學習壓力大,你會怎麼辦?

是選擇和閨蜜好基友傾訴?還是回家和父母吐槽?還是說悶在被子裡睡一覺?在很多人看來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不過今天我們要介紹一個新的方法,來處理你日常生活中的煩心瑣事,那就是——去找心理諮詢師。

哎呦?那麼去找心理諮詢師不就意味著我有病了嗎?這實際上是很多人都存在的不合理概念,它很其實很容易就能被我們的邏輯所辯論倒:你有沒有病,並不取決於你是否去看心理諮詢師。這種誤區的背後,實際上反映出我們對於心理諮詢服務的陌生。那麼,究竟什麼是心理諮詢呢?

心理諮詢是從哪兒來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相信,如果部落中的成員生病了,那就意味著他受到了妖魔的附體,或者是神靈的詛咒。於是部落中最有權威的人——祭祀、族長、巫醫——便會舉行一場儀式。他們找一些植物的根莖、果實,一起放在水中做成魔藥;大家一起圍著篝火跳舞祭拜。後來發現,生病的成員往往能夠康復。

再後來,“魔藥”逐漸進化成了傳統醫學(例如中醫),再後來成了現在的現代醫學(也就是所謂的西醫)。而跳舞、作法這一部分,便逐漸被社會所淘汰。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們完全沒有起到作用。

奧地利精神科醫師麥斯麥相信,一個人如果生病了,就意味著他體內的磁場不夠平衡,需要用磁鐵來幫助他,於是發明了“麥斯麥術”。這種理論顯然是錯誤的,但是在當時,它卻能夠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一套錯誤的理論,卻能夠產生正確的效果,這是為什麼呢?

當代心理學家認為,無論是古代的巫術儀式,還是後來的麥斯麥術,他們之所以能夠幫助到一個人,是因為他們都借用了“暗示”的力量。通過暗示,讓一個人相信他自己已經康復了,結果病情也許就真的往好的一面發展。這個發現非常了不起,因為它意味著,一個人生病,不僅僅是“硬體”的問題,也有“軟體”的責任。換句話說,一個人的心理活動,能夠影響到他的身體狀況。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精神科醫生,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相信,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有相當大一部分內容未被我們意識到,這一部分被他成為潛意識。而我們日常的行為,實際上更多的受到潛意識的操控。如果我們有了精神方面的不適或疾病,就意味著我們潛意識中大量的衝突正在逐漸激化,一個人就像是在火爐上的高壓鍋,內部溫度越高,症狀就越明顯。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我們通過某些手段,去了解潛意識中的矛盾衝突,並將其化解掉。

於是,最早的心理諮詢便這樣產生了。

100多年的發展,讓心理諮詢有了更豐富的發展。目前,我們對心理諮詢師的定義是:通過心理學方法,協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的專業人員。

我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去找心理諮詢師?

雖然心理諮詢最早起源於一些比較重症的精神障礙,但是當今的心理諮詢適應性非常廣泛。

健康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沒有那個人是會永遠停留在健康的水平中的,因為一旦你的生活出現了波動,便從健康進入到了“心理問題”的範疇。例如臨近大型考試,你感到緊張;和同學吵架了讓你很生氣;被老師批評了讓你心情很low;父母發生爭執,你感覺害怕等等。如果你僅僅是心情很糟,這便是“一般心理問題”。

但是,有時候問題會變得嚴重一些。比如我們曾經遇到過一名同學,他最初和班裡的張三有矛盾,只要一看到張三就很不爽。但這件事情並沒有得到良好的解決,以至於他到最後見到任何同學都很不爽。一旦出現了這種“目標擴散”的現象,我們就會將這種問題定義到嚴重心理問題的範疇。類似的情況,比如你某一科沒考好,結果導致你連學都不想上了;你不喜歡數學老師,結果你所有的科目成績都在下降;你某一天偷聽到父母吵架要離婚,結果讓你聽到任何事都感到很恐懼,成了一個玻璃心。

如果事情發展的更嚴重,就進入了“神經症性心理問題”的範疇了,這時候你不僅僅有上述的所有情況,你的正常上學、作息、社會交往都會受到影響,而且你可能需要很多人的幫助,才能相對正常的生活。神經症性心理問題是一個分界線,比它更輕的情況,可以接受心理諮詢的幫助;如果嚴重程度超出了神經症性心理問題,心理諮詢也就無能為力了。

例如我們熟知的恐懼症、強迫症、焦慮症、神經衰弱,這些情況都屬於神經症的範疇;抑鬱症、雙相障礙(一段時間很抑鬱,一段時間很躁狂)、創傷後應激障礙、精神分裂症(嗯……就是我們俗稱的“瘋子”)等,都會被放在精神障礙的範疇內。這些情況,當事人最需要的並不是心理諮詢師的幫助,而是一名精神科醫生通過藥物來解決問題。

所以我們發現,心理諮詢師是一個跟我們生活貼的很近的工作。如果你在生活中感到不開心,心裡不舒服,都是可以去找心理諮詢師的。

諮詢師會如何幫我呢?

當你去見你的諮詢師時,他通常會在一間舒服、安靜、私密的房間裡等著你,也許給你準備了一張不錯的沙發,還有熱飲料什麼的。等你感覺踏實一些了,諮詢師會邀請你談談,你為什麼會去找他?

心理諮詢師都會有一個假設,糟糕的事情並不會直接的讓一個人難受,一個人對這件事的評價才會讓他真正的難受。比如你考砸了,這件事情本身不會讓你產生挫敗感,但是當你看到低的離譜的分數,想到自己怎麼會這樣?會不會從此就一蹶不振了?沒有臉面對父母了?這些觀念才是讓你感到挫敗和羞恥的真正原因。

所以,諮詢師所做的工作,就是在你傾訴的過程中,尋找到你內心中那些“不好用”的信念。

什麼樣的信念不好用呢?

比如還是你沒有考好,那些自我貶低、自我批評、假象周圍人也瞧不起自己、想象自己被指責,這些信念就是不好用的信念。之所以說它不好用,是因為這些想法可能是真實的(例如,你沒考好,回家可能真的`要捱打),但是這些想法並不能幫助你維持一個基本平穩的心態。

如果你相信“這也許是一個失誤”,“一次沒考好不代表我這個人沒能力”,“人有失手,馬有失蹄”,這些信念能夠幫助你更快的恢復情緒狀態,讓你能更好的回到學業中去。

諮詢師的最終任務,便是幫你發展出更多“好用”的信念,去減少那些“不好用”的信念。

心理諮詢師都會催眠嗎?能看透人心?

催眠的確是心理諮詢技術之一,它能夠讓一個人快速放鬆下來,並集中在自己的想象中。一個人在集中注意力時,往往能夠有大量的靈感出現,讓自己更好的應對困難。但是,由於近年來的文藝作品,讓我們對催眠術充滿了誤解,常見誤會如下:

催眠不是讓人睡覺,而是讓人集中注意力,閉上眼睛是因為閉眼能夠讓人專注於大腦的想象中;

催眠並不一定需要使用水晶球或者懷錶;

即便被催眠了,你也不會說出你的銀行卡密碼,因為被催眠的你意識仍然清晰;

你也不會永遠被催眠師操控,除非你自己願意;

催眠並非心理學的必修課,甚至連選修都算不上

同樣的,讀心術也並不是心理諮詢師的專利。它和催眠術一樣,都被影視作品誇大了。

心理諮詢很酷啊,如何能夠成為心理諮詢師

目前在國內,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並非難事。首先你需要在大學聯考志願填報時,選擇心理學或應用心理學,紮實的本科基礎是你成為一名好諮詢師的關鍵。另外,國內官方對心理諮詢師的資質認證,是勞動部頒發的心理諮詢師證書,分為三級和二級(目前仍沒有開放一級的考試),不同省份有著不同的報考要求,但卷子是全國統一卷。當你擁有了二級諮詢師證書後,你就有為別人提供心理諮詢服務的資格。

但是,這僅僅是一名心理諮詢師職業生涯的起步。因為心理諮詢是一個非常困難的職業,心理諮詢師需要充分的瞭解自己,這樣才能更加了解別人。比如,曾經有一名諮詢師在諮詢的時候發現,自己經常不自覺的打斷來訪者的話,從而發表自己的觀點。這一現象引起了諮詢師的注意,他必須要區分這一現象的來源:是因為自己本身是一個愛打斷別人說話的人?還是說來訪者的性格特點本身就會“誘使”別人打斷他的話?為了能夠搞清楚這個問題,諮詢師需要首先對自己有充分的瞭解。而瞭解自己的方法,便是自己先去接受心理諮詢。因此有這樣一句話:“心理諮詢師與非心理諮詢師之間的唯一差別,便是諮詢師需要終生接受諮詢。”這並不意味著諮詢師自己有嚴重的心理問題,而是工作內容使然。

TAGS:心理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