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大學聯考時評類作文三篇

才智咖 人氣:1.03W

時評是新聞的一種,它和訊息、通訊、特寫、訪談、圖片報道等一樣,是“新聞”大家庭中的一員,那麼大學聯考時評作文怎麼寫比較好呢?為幫助同學們深入瞭解複習時評作文,本站小編為大家分享大學聯考時評作文範文如下:

2017大學聯考時評類作文三篇

  2017大學聯考時評類作文:《舌尖上的中國》為什麼紅

一部紀錄片紅成這樣,出乎很多人意料,包括總導演陳曉卿,他反覆在公開或私下場合表示,《舌尖上的中國》於他而言,只是一部正常而普通的紀錄片而已,他不贊成關於該片的溢美之詞。這在當下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創作態度,有事兒說事兒,不漫無邊際,專注本職工作。依我看,這也是“舌尖”的內在風格——實在。

《舌尖上的中國》,握住了時代命門,它把幾千年中國人舌尖的滋味,做了一次泛泛的總結和考證。又因它選取的角度既靈且巧,態度務實低調,就在隱祕的潛意識層面合上了時代節拍,擊中了每個觀眾。評價它的成功,不妨改孔子的“食不厭精”的一句話,叫“心不厭細”。

曾經的中國人做足了“心不厭細”的功夫。看看古人的精緻生活,那真可以歎為觀止的。單說文房用具,筆格、筆床、筆屏、筆筒、筆船、筆洗、筆覘、水中丞、水注、糊鬥、蠟鬥、鎮紙、壓尺、裁刀……;現代人呢?以我此刻書桌為例,電腦、圓珠筆、即時貼,沒了。

“舌尖”正是用其“心不厭細”的功夫,引領人在味覺上向更細處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們曾有的靜心、細心、耐心。眼耳鼻舌身,色香聲味觸,每一項往細處探掘,都有太平洋一樣廣闊的境界,心不厭細,只看你能走多遠。

只求溫飽的吃,那叫囫圇吞嚥,連咀嚼都顧不上,只能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這只是吃的意義之一,遠非全部。就如同喝茶,大茶缸牛飲僅為解渴,如果是品茶,選水選茶、凝神溫杯這些都不說了,單是入口之後,舌尖、舌面、上顎、兩頰……無窮細緻的美妙等你體會。

在眼耳鼻舌身的層面求細固然可喜,但如果不在此基礎上繼續前行,就是無謂之細。正如“舌尖”一片,“舌尖”只是個起點,如果只停留在舌尖,那真是連美食的門還沒入。曾經聽一個老茶人說苦,口腔感受到的苦不是真的苦,真苦入心。借他這話來說“舌尖”,創作者們想說的,是入心的味道。

在匆忙而浮躁的當下,“舌尖”之細緻,給我們展現了別樣的內心。這份“心不厭細”的精神,不唯美食如此,也不唯品茗如此,做事做人,均當如此。

  2017大學聯考時評類作文:北大,你也信春哥?

“信春哥”這個詞語自2009年起從網路興起,至今已流行了一年多,李宇春等人所颳起的“超女風暴”使全國無數群眾瘋狂,但是,這充其量只能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然而,“李宇春上北大講壇,師生追

星近2小時”這條新聞使我一時語塞、驚訝、乃至憤怒,北大,作為全國最好的學府,你沒有理由去“信春哥”。

首先,我想問,李宇春何德何能,居然能登上北大講壇?北大的百年講壇,理應是研討學術的聖地。不可否認,娛樂也算是一種文化,但登臺講演的必是大師。北大百年講壇以前也的確出現過不少娛樂界“玩家”,諸如梅蘭芳、周星馳等,但是他們不同,他們有自己的成就,自己的人生觀、藝術觀,他們在講演時已被人們認為是“大師”。而李宇春只是一個乳臭未乾的黃毛丫頭,只會唱幾首歌、扭兩下屁股,離大師還遠著,她沒有資格上北大講壇。

其次,我想問,北大是擁有嚴謹學風的學術聖地,還是供娛樂明星開演唱會的地方?喜歡或崇拜一個人,對於任何個人來說,永遠無可厚非,但北大講壇作為一個學術天地,卻為了眼前的經濟目的,而不惜糟蹋自己,實在讓人悲哀。遠在大洋彼岸,有一個叫常春藤的學術聯盟。LadyGaga紅了與他們無關,他們不管;MJ死了,全美乃至全世界為之一動,他們卻紋絲不動。沒錯,他們需要錢、需要社會的捐贈來維持學校的日常運作,但是,他們沒有靠娛樂明星來吸引眼球,他們的科研成果、嚴謹學風已贏來無數口碑。

看到沒有?這就是世界名校與中國名校的區別!面對如此大的差距,我們更要腳踏實地地營造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這靠的是真材實料,不是明星效應。 一級幾尺見方的講臺上,在這裡,曾站著將北大變為新文化中心的蔡元培,他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這裡,曾站著主張啟蒙中國人民思想的陳獨秀,他說:“覺悟吧,中國人。”在這裡,曾站著中國的馬列主義先行者李大釗,他說:“君主生則國民死,專制生則自由亡。”他們是中國歷史上的思想家、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沒有他們,中國的歷史將改寫,但李宇春呢?

她對於歷史的作用,猶如燈塔射往大海的一束光一般,偶爾會泛起一片波光,但頃刻便會消逝,僅此而已,那麼現在,北大,你還信春哥嗎?

  2017大學聯考時評類作文:迎“春風”,入北大

娛樂圈明星李宇春到北京大學作演講。一首歌,幾句話竟然引起強烈的反響以致場面失控,人群騷動。不少人認為,大學的講堂只能是教學和學術研究的聖殿。然而,在我看來,文化的形式是豐富多彩,分庭抗禮的。大學講堂是傳播文化的地方,自然應該海納百川,切不可以有色的眼光去看待文化。

(從北大辦學歷史與辦學宗旨看,)北大從來就是一座包容各種“偏才怪才”的學府。蔡元培老校長以審美的眼光發現了行伍的沈從文,包容了批評他的魯迅,接納了低學歷的陳獨秀„„直至梅蘭芳走進北大講堂,金庸、周星馳紛至沓來,我們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蔡老“思想自由,相容幷包”的辦學方針。為什麼當李宇春接踵而至時,卻遭來如此非議?況且,北大講堂畢竟不是茶館,北大校長不會是不假思索心血來潮就作出這樣的決定的。所以說,李宇春走進北大,並不是傷學堂大雅的事,恰恰體現了大學對文化一視同仁的原則。

而從文化本身的角度來看,“文學”與“藝術”,亦或是文化的其他表現形式,從來就沒有什麼貴賤高低的區別。大學培養出的不僅僅是文化方面的專家。如果單從知識來取人而順理成章地認為“文學”即“最高層次的文化”,顯然讓莘莘學子貽笑大方。藝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也需要傳播。李宇春的藝術表演,也是對文化的傳播,有何不可?

如果從明星的角度去看,他們帶給大眾娛樂,帶來了歡聲笑語。如果說大學講堂是嚴肅的,是容不得任何通俗文化的深不可測的學府,那倒不如說那是監獄。專家、教授在講堂上只要嚴謹、求實,那就是對學子負責。一個明星用歌聲帶給他人慰藉,讓他們領悟到平時學不到的東西,不也是對學子負責嗎?不能硬為“學術”與“娛樂”強制劃清界線,更不能因為人的身份而將其拒之門外。

一件平常的事情竟然可以炒得如此沸沸揚揚,可見社會上對“大學”的理解迥異的大有人在。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大學講堂不是舊時的金鑾殿,本身沒有那麼神聖。文化是與時俱進,是不分高低貴賤的。只要是積極向上的文化,只要是對學子負責的演講者,大學講堂的門都會為之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