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學習語文的方法指導

才智咖 人氣:1.56W

學習方法是完成學習任務的途徑和手段。國小語文學習方法是指國小生學習語言文字的方法。《九年義務制教育全日制國小語文教學大綱》指出:“教師在指導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要指引思維的途徑、方法,鼓勵獨立思考。”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他們採用適合於自己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這說明,教師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會學”。而要使學生“會學”,就得進行學法指導。所謂學法指導,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最優途徑,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並獲得具有選擇和運用適當的學習方法進行有效學習的能力。

正確學習語文的方法指導

學法指導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引導學生掌握具體的學習方法,如學習生字的方法,理解詞語的方法,閱讀文章的方法,寫作的方法等等,屬事實認識的範疇;二是引導學生明瞭各種學習方法的適用範圍,使學生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中,能夠選擇恰當的方法進行學習,屬使用價值認識的範疇。只有當學生對學習方法的運用達到了後一種境界,學法指導才有真正的意義,才可以看作成功。

◇語文學習方法的分類

學習方法是分層次的,不同層次的學習方法組成了學習方法的體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是科學的世界觀,又是重要的方法論,它從最高層面上對國小生語文學習的方法進行根本性的指導。

各科通用的,帶有普遍意義的,具有一般規律性的,適合於各門學科學習的方法,對於語文學習同樣具有很大的影響,如新舊之間的聯絡、溫故而知新、循序漸進、提綱挈領、學思結合、手腦並用等等。對這些學法的指導構成第二層面的學法指導。

從這一層面來看,可以把學習方法分為五大類:

(一)模仿的學習方法

模仿是學習過程的普遍現象,人類在學習語言、學習各種技能、進行藝術習作的最初階段,都要藉助於模仿,以模仿作為學習的階梯。

(二)抽象概括的學習方法

學習的基本經驗是思考,而思考的一種方法就是對學習物件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思維加工。這種學習方法使學生從低階的感性階段上升到高階的理性階段。

(三)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

思維活動產生於問題。學習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學習者去發現,去解決。因此,學習既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習怎樣解決問題的過程。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是辯證、科學的學習方法,也是學習者在具有一定的知識技能後所採取的基本的學習方法。

(四)邏輯推理的學習方法

對已知進行引申、發展,從而獲得新的知識,這就是邏輯推理的學習方法。它與抽象概括的學習方法相輔相成,構成完整的學 習方法。

(五)總結提高的學習方法

學習不可能一次完成,因而一個階段後,需要根據各種反饋信 息,予以總結、提高。以後又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在提高的基礎上再總結、再提高。總結提高的學習方法使學習活動不斷地從較低層面的圓環過渡到較高層面的圓環。總結提高的學習方法反映了一般的學習規律,是基本學法之一。

國小生語文學習的方法,是指國小生學習語言文字的特殊方法。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廣大國小語文教師和教研工作者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或通過科學分析歸納出來的語文學習方法難以完全統計,且分類尚未統一。例如杭州大學朱作仁教授把國小語文學習方法分為:查字典,解詞,解句,解句群,分段,分層次,歸納段意,概括大意,概括中心,朗讀,默讀,背誦,質疑問難,做讀書筆記,複習,獨立解題,閱讀與作文中的審題,立意,圍繞中心選材組材,列寫作提綱,自我修改等19類。這些單項的學習方法還可以細分出子專案,例如概括中心,就可分抓中心句概括,抓重點段落概括,從題目人手概括,分層概括等法。又如閱讀的方法,還可分朗讀法、默讀法、瀏覽法、精讀法、略讀法、速讀法、跳讀法、圈點法等,可以借鑑。

◇正確的學習方法的特徵

(一)科學性

科學性指符合思維規律。正確的學習方法應當根據思維規律,能簡化人們的思維過程,從而把學習方法指向一定的目標,是實現一定學習目標的手段。因此,要根據目標選擇具體的學習方法,什麼樣的問題就得選擇相應的學習方法來解決。

(三)程式性

學習方法總是體現為科學而有效的步驟。先做什麼,然後做什麼,環環相扣,程式清楚,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四)功效性

學習方法是否正確,檢驗的標誌就是運用後的實際效果。正確的學習方法必然獲得優良的學習效果,反之就是不正確的或不十分正確的。

(五)遷移性

正確的學習方法能在不同的條件下有效地重複使用,並能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起指導作用。如預習的方法、查字典使用工具書的方法等等。一旦被學生掌握,就會在整個學習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並且可以跨學科運用。

◇國小生語文學習方法形成的特點

由於國小生心理髮展水平和語文學科本身特點的制約,國小生語文學習方法的形成具有以下特點:

(一)模仿性

模仿是兒童的天性。不僅如此,由於知識經驗的貧乏,模仿又成了兒童學習時的心理需要。兒童的一切學習最初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語言學習更是如此。況且,模仿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

(二)活動性

任何一種能力都是在相應的實踐活動中發展起來的,語文學習能力的發展也不例外,學生語文學習方法也只有他們自己在經歷了語文學習的活動過程中後才能形成。學生自己的語文學習活動是內因,而其他因素,如教師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同學問對優良學法的交流、有關學習方法專題性的講座等等,都是外因。

(三)漸進性

國小生語文學習方法的形成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從膚淺到深刻,從生疏到熟練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四)協調性

國小生語文學習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要涉及到國小生的全部心理活動和生理活動,需要身心各方面的協調。另外,語文學科又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要學習某一個語文學習方法,常得由聽、說、讀、寫各種學習方法協調進行。

(五)創造性

國小生語文學習方法的形成,雖始於模仿,但也會有他們自己的創新。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尋找適合於自己的學習方法,而不拘泥於老師指導的或既定的程式。國小生這種從自己知識經驗基礎上所獲得的創新學法,對成人來說,雖不是新穎的、首創的,但這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的表現,因而也就構成了他們掌握學習方法的一大特點。

◇學法指導的策略

(一)講授式策略

講授式策略指教師把前人總結出的行之有效的學法直接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實踐,反覆運用,直至熟練操作,形成技能。

(二)總結式策略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直接把學法告訴學生,但明確地告知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將採用某種新的學法,要求學生注意學習的過程,並在學完後總結出來。一般的程式是:明確目標定向——展開發現活動——深人學習實踐——交流發現結果——取得發現認同。用這樣的程式進行學法指導,既可加深學生的印象,又能使學生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很快形成技能,增加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心。

(三)示範式策略 教師在教學中選擇典型例子進行學法指導的示範,學生模仿老師範例中設計的步聚試學,最後達到掌握學法的目的。示範式策略實施時要注意三點,一是例項要典型,要能較明確地顯示操作過程;二是示範後讓學生進行的應該是類似的訓練,使學生能“按圖索驥”,成功操作;三是在學生操作過程中要了解動態,及時反饋以保證正確運用學習方法。

(四)遷移式策略

遷移式策略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用已學會的學法去學習新的內容,或根據所學的內容適當變更學法,以適應新的情況。為了順利地實現遷移,教師要處理好常式與變式的關係,選擇好訓練內容,如可先選擇共同點比較多的幾個內容進行訓練,然後選擇概括性比較強的、或有些變化的內容進行學法遷移的練習。

(五)比較式策略

由於教學內容的多樣,某一種學法的.使用必定產生一定的侷限性,因而對特定的教學內容要選用合適的學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學法進行比較和篩選,最後選出恰當的學法。

(六)嘗試式策略

採用這種策略可分步進行。第一步嘗試,即根據教學內容嘗試自學,教師適當點撥;第二步討論,針對嘗試自學的情況展開討論,各抒己見,不斷交流,反饋資訊,以便達成共識;第三步總結,即師生合作,理清條理,找出規律;第四步語法,通過練習,領悟總結出新的學法。

(七)還原式策略,在語文教學中,有的內容的訓練往往具有“雙向性”

如擴句和縮句,陳述句和反問句的互換等等。在進行類似的內容訓練時,教師先指導掌握一種學法,然後把用此法做出的題目進行還原,從而得出另一種學法。通過雙向訓練,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而且可以總結出新的學法。

預習方法的指導

預習是學生在教師講讀課文之前的預先學習,它是學生自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預習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因此,教師應當要求學生先預習後上課。

學生對語文課文的預習往往面臨兩種情況。一是課文編者已經設計好了預習提示(有時教師還要補充一些),這些揭示針對課文的重點疑點,引導學生預習,有較強的點撥作用。學生只要按照這些提示與要求,一一思考完成即可。這是一種針對性的預習。二是常規性的預習,即不管課文有沒有預習提示,都應先按常規預習一次,它的目的在於初知內容,疏通文意。常規性預習雖然沒有課文中的預習提示那樣有很強的針對性,卻是落實課文預習提示的必要前提。如果沒有常規性的預習,文中的那些針對性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掌握哪些常規性預習的內容和步驟呢?

(一)默看

拿到一篇新課文,由於會有一些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初讀課文時,可以採用默讀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讀的要求有兩個:一是瞭解課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介紹了一個什麼人,描摹了一些什麼景,告訴我們哪些知識,抒發了怎樣的感情等等。目的在於對全文獲得一個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準確地找出全部生字,劃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語句。

(二)查問

就是通過查閱字典、詞典,或問別人(包括同學、老師、家長)對不認識的字讀準字音,對不理解的詞語,要初步瞭解它的意思。

(三)朗讀

就是朗讀課文。生字認識了,就可以放聲誦讀了。“眼過三遍。不如嘴過一遍”,大聲誦讀,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都很有好處。預習的朗讀一般可讀三遍,第一遍重在鞏固生字的讀音,要把課文讀通讀順;第二遍注意文章內容,思想意義,瞭解文章寫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說明的東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結構,寫作方法。讀過幾遍課文,其印象肯定會比“一默看”時深刻。

(四)摘抄

就是把應該積累的詞語句子和自己認為值得學習、借鑑的詞句摘錄下來。“嘴過三遍,不如手過一遍”,動手摘錄,使眼、手、腦並用,效果比讀更好。

(五)思考

通過一系列的預習活動,學生對課文的內容、特點,有了初步的瞭解,這時,還應該靜靜思考一下,這篇課文在文字上、語句上、內容上、知識上、思想意義上還有哪些問題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老師講或向同學和老師請教的。對這些問題,有的可以直接在書上做記號,有的最好書面寫下來。

綜上所述,讀(看)課文、自學字詞、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研究課文的結構特點、摘錄好詞佳句,提出疑難問題,是預習的主要任務,而“默看——查問——朗讀——摘抄——思考”,便是預習課文的常規性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