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投資學習心得體會

才智咖 人氣:1.13W

自2008年7月本人從技術分析轉向基本面分析投資以來,自己先後閱讀了《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戰勝華爾街》(彼得林奇著)、巴菲特歷年寫給股東的信(網上自己逐篇列印下來)、《巴菲特投資思想方法實錄大全集》(中國華橋出版社,德群編著)、《巴菲特致股東的信股份公司教程》(勞倫斯A坎寧安著)、《滾雪球》(艾麗斯施羅德著)、《巴菲特的護城河》、《怎樣選擇成長股》(費雪著)、《投資者的未來》(傑里米J西格爾》、《股市真規則》(帕特多爾西著)、《聰明的投資者》(第四版)、《窮查理寶典》(芒格著)、《股票作手回憶錄》(利弗莫爾)、《笑傲股市》(歐奈爾著)、《投資最重要的事》(馬克斯著)、《鄧普頓教你逆向投資》、《約翰聶夫的成功投資》、《長贏投資》(約翰伯格著),以及國內著名的投資人的著作《時間的玫瑰》(但斌著)、《奧馬哈之霧》(任俊傑@renjunjie 、朱曉芸@朱曉芸 著)、《價值投資,從看懂財報開始》(孫旭東@孫旭東 著)、《讓時間為你積累財富》(樑軍儒@樑軍儒 著)、《那些滾雪球的人》(王星@王星等著)等等。對這些中外投資著作,可以說自己並不止一遍閱讀,多數的是經常反覆揣摩、大量批註,甚至成為自己枕上、廁上、車上之書。

五年投資學習心得體會

在閱讀這些中外投資著作的同時,本人還時時關注了國內一些知名投資人的部落格或知名投資網站,成為他們部落格和網站上的“常客”,如李劍@李劍先生、但斌@但斌 先生、劉建位@劉建位天天學習巴菲特 先生、張東偉(福爾莫斯)@張東偉 先生、周貴銀@周貴銀 先生、邱國鷺@邱國鷺 先生、姜廣策@姜廣策 先生、一隻花蛤@一隻花蛤 先生、樑軍儒@樑軍儒 先生、陳理@陳理 先生,以及雪球財經@雪球匯 、金量子網站(周密女士主辦)、上證巴菲特研究會、價值投資導航等等,此外,還有一些名人部落格、草根部落格水平都很高(有的我們之間互相關注,不再一一列舉,真讓人感嘆民間處處有高手啊),自己也常常是去“閒來一坐”,向他們交流學習。總之,通過這些不間斷的學習,自己總結起來,深感對自己思考投資以很大的幫助、啟發與收穫。

在閱讀這些投資著作、部落格、網站之時,自己反覆思考的問題有兩個:一是這些外國人的投資著作(因多數大師為美國人所著)究竟適合不適合中國股市投資,因為畢竟中國股市有著中國特色,中國氣息,如果食“外”不化,不結合中國實際,就難免將書讀呆了,甚至畫虎不成反類犬;二是這些投資著作所提出的投資哲學、投資理念、投資策略、投資方法,究竟適不適合我們個人投資者,特別是像我本人這樣的業餘投資者,因為畢竟我們個人投資者與機構投資有所不同,如何結合自己的優勢與劣勢,然後創出一條適合我們個人業餘投資者的投資道路來,這應該成為最最重要的。自己認為,只有把這兩個問題想明白了,才會真正地叫“融會貫通”,不致於成為像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的那些僅僅會尋章摘句的腐儒一般,動動嘴寫寫寫八股文章尚可,但是一實踐下來就處處吃敗仗!要知道在股市一旦損兵折將,那是需要付出真金白銀的,呵呵。

當然,正如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所講的,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迴圈往復,以至無窮,股市投資怕也是有一個如此不斷重複、反覆的過程,進而才能使我們的投資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老實說,自己目前仍沒有達到如此高境界,頂多還算是一個股市投資上的探索者。儘管如此,自己仍願意以“投資思考、投資感悟”的形式記錄下來,一者便於昇華自己的理性思考,二者也樂得與博友、雪友們分享。在此順帶說一句,自己開博7年多來,其實壓根就沒有想到有人關注,甚至在自己開部落格之初竟然傻傻地不知道還有“關注”功能一項,呵呵,自己原始的想法就是對自己的投資留下一個思考的痕跡,但是時至今日,自己的新浪部落格竟然關注人數達到2249名,雪球上的關注粉絲竟達到5732名,這是自己始料不及的,自己因此也誠惶誠恐起來,同時更平添了一種責任與義務,這就是有投資體會了就應該與關注自己的朋友們分享,以便大家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共同進步,共同收穫思想,共同賺錢。想來這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好了,不再彎彎繞了,還是真奔主題,即通過這些閱讀,加之以自己碎片化的思考,作為個人投資者究竟應該運用哪些好的投資思想、方法呢?

一、關於投資者的分類

毛主席在其《湖南農民運動報告中》開篇就指出,分清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套用毛主席的這句話,在股市投資中,我們究竟是做個投資者,還是做個交易者,我認為這是投資股市的首要問題。這個問題搞清楚了,自己認為才可以再論投資的其它問題。我們知道,市場上一向將股市上的人群分為兩類,一類是投資者,一類是投機者。或許本人的這種分類法有點顛覆傳統,不過,自己仍然固執地認為還是將股市上的投資人群分為投資者與交易者更容易直達本質,直擊要害。何謂投資者?自己認為,就是真正地將買入股票視為股權,視為生意的一部分,共同參與、分享企業的成長成果。從這種投資思想出發,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均是從企業合夥人的角度出發的,一切的買賣策略均由此而產生。應該說,股市上這種名符其實的投資者其實是極其少數的,甭看許許多多的人口口聲聲地說買股票就是買股權,是買生意的一部分,其實他們大多是說著不算數的,甚至連自己也是不大相信的。更多的人在我看來,其實更是交易者。不管他們是以估值,以技術為參照,還是以業績為衡量標準,其本質上還是以謀取差價為目的交易者(自己曾論述過,其本質上與那些集市上倒買倒賣的菜販子、倒爺並不二致)。當然,這種交易並不無不道德,而且做得好還是容易成為令人豔羨的投資大師。特別是股市的功能之一就是便於人們藉助這一平臺進行股權交易,這也是促進股市繁榮的根本動力之一。相比之下,如果我們不分物件,硬是傻傻地隨便當起一家上市企業的股東,那未免就有點太書呆子氣了。所以,我們身處股市,首先要分清自己是一名投資者,還是交易者,哪些品種是可以讓我們放心當投資者的,哪些品種只能是讓我們當成交易品種的,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我們投資股市的原則性的大問題。

在此順帶說一下,最近看一則新聞,就是某上市公司將機構投資者當成投資者,將我們這些小股東當成股民來分別對待,真是令人忍俊不止,在我看來,這家上市公司其實就是沒有從本質上區分出股市中的投資者與交易者。不是嗎?別看一些機構人士到上市公司進行調研,上市公司甚至還“上好茶”伺候,其實弄不好這些機構投資者更多的只是交易者,因為或許他們今天買入了你的股票,到了明天他們就堅決地與你“拜拜”了。記得有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曾說過這樣的話,

就企業來講只有自己的員工還相對可靠,而流通股東最不可靠,因為稍有風吹草動,他們早不知跑到哪裡去了,哪還會與你風雨同舟!呵呵,雖然這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長股東意識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來,不過細想起來倒也是說的一句實話。所以說,股市的本質屬性決定了這些所謂的投資者,其實更多的只是交易者,不管他們以什麼名義出現。

如果以本人的這個標準來衡量,那些投資大師們究竟屬於哪一類呢?自己認為,如果硬要是給他們進行分類的話,巴菲特、芒格的主流投資部分(有些投資也是屬於交易一類)應該歸結於投資者一類,因為我們讀他們歷年寫給股東的信,察看他們眾多的投資案例,在他們的思想上確實是將上市公司作為自己的企業而進行收購的,收購不了的也是從思想上將之視為合夥人的。成長股投資大師費雪也可以說這種“投資者”的成份更大些,因為它可以一直持有企業幾十年而不離不棄,中外股市上這種堅定的長期投資者是鳳毛鱗角的。至於其它的投資大師,如彼得林奇、鄧普頓、約翰聶夫等等更多的成份應該算是交易者。就是價值投資大師開創者格雷厄姆,自己也認為應該歸結於交易者一類。自己這樣說,似乎有點大不敬,但是看他不管企業質地,以估值為參照,低於企業內在價值了就買入、高於內在價值了就賣出,這種低買高賣的投資策略其實從骨子裡並沒有真正將自己當成企業的忠實股東的。當然,還是如以上所說的,不管是投資者,還是交易者,其實只要成功就值得我們敬仰、學習。

本人這種分類並不是作“研究”用(在此申明,自己寫博文的目的全是為了促進自己思考,從未想過公開發表賺取點名聲之類,所以行文起來更容易是信馬由僵,無所拘束),更不是對這些投資大師們指手畫腳(在那位董事長的眼裡自己充其量是一介“小股民”,哪有如此資格呢)。學習的目的全在於實用。這就是以本人的投資體會,我們必須先搞清楚,自己在股市上究竟是個投資者身份,還是個交易者身份,或者是既是個投資者,又是個交易者式的混合的身份;我們所持的品種究竟是適合自己當投資者呢,還是適合自己當交易者。這個問題搞清楚明白了,所謂的投資哲學、投資理念這些看似虛無飄渺的東西就立馬在我們的腦袋中呈現、分界出來了。由此指導下,才更容易選擇自己的投資策略與投資方法。

二、關於投資方法的考究

1、成長股投資

一提到價值投資,有市場人士將之分為成長股投資與價值股投資,並且兩派還互有爭論,有人則反對將之分類,如巴菲特就認為成長即是價值的一部分,這種分法就沒有啥意義。在我看來,其實連“價值”兩字都沒有必要,因為投資就是投資,價值投資就是見有價值了才投資。但是,為了理解上的方便,以及操作上的不同(在自己看來它們雖然同屬一門,但是真正領會操作起來還是有差別的),自己認為還是不妨分開論述。

成長股投資是由費雪開創的,而由芒格、巴菲特發揚光大的。股市中人都知道巴菲特,他早期更多的是採取格雷厄姆式的“拾菸蒂”策略,而後轉向超級明星企業的成長性投資。他說過,他是受費雪的影響,在芒格的幫助下,由大猩猩進

化到人類的。並且說,以合理的價格選擇超級明星企業長期持有,是他走向成功的唯一道路。他那著名的話就是:寧可以合理的價格購買優秀的企業,也不以低廉的價格買入平庸的企業,股市中人怕也人人都知道。他的那些經典的投資案例,怕快成股市中人的“語錄”了,在此也用不著本人饒舌了。這裡我們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這種成長股投資策略究竟是不是適合中國股市,對於我們個人投資者又當如何呢?

本人這裡可以直接回答:這種成長股投資策略完全適用於中國股市,特別是對於我們個人投資者來講,自己認為首推的投資辦法就是成長股投資。——關於中國股市是不是適合成長性投資、長期投資的問題,自己以前的部落格中多次論及,自己認為這種爭論無多大意義,因為自己開啟中國股市的K線圖,找來那些眾多的長期牛股一翻看就是結論。此外,我們一定要明白這樣一個長期的投資邏緝:中國目前正處於加速工業化、城鎮化的中期,中國的強勢崛起是必然的,儘管其中可能會有曲折,甚至有反覆,但正所謂“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國股市二十多年,儘管它的今天仍有著種種不成熟的缺陷與毛病,但是回顧我們中國股市不長的歷史程序,自己與自己相比,畢竟是進步著的,特別是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之後,“坐莊”、“跟莊”時代的終結,中國股市的投資時代實際上已經悄然開啟;中國當下上市公司已達2500多家,雖然有華為、娃哈哈等一些優秀企業還沒有上市,有些如騰迅這樣給長期股東帶來巨大回報的企業仍然在海外、香港上市,但畢竟中國股市又聚集了中國企業的優質資源,哪怕其中僅有5%的企業具備長期投資價值,這也將會有120多家上市公司給我們提供了關注、研究、尋找的廣闊天地,——實際上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保持年均20%以上增長速度的一些優秀企業實際上已不在少數;如果到中國各處走走看看,我們常常會為中國地域之廣、人口基數之大,以及地區與地區之間、城市與鄉村之間、人與人之間巨大的差異而目瞪口呆,而這種種的差異性毫無疑問,將為一些優勢企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廣闊的土壤與空間(實際上一個知名品牌就足夠在中國本土孕育出一個長期牛股,且不要說有的企業將來還要走向海外)。我們常常在報章上、網路上看到一些國外的知名人士、投資人士驚歎中國這些年的巨大發展,如巴菲特、鄧普頓、羅傑斯這些投資大師級的人物也不時有看好中國的目光。本人認為,其實我們正是處於一個“投資中國”的最好的時代,或許我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然,這些“大問題”,還是交由那些智慧的中國人士去研究、去解決吧,但是作為個人投資者,自己認為應該明白和堅持這樣一些“投資中國”的大邏緝。這是一點題外話。

成長股投資最重要的是定性。費雪在《怎樣選擇成長股》中論述了一些優秀企業的強勢特徵,而巴菲特、芒格更是將這種優秀企業的特質提升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更高認識水平,如連續的較高的淨資產收益率、特許經營權、消費壟斷、輕資產(受限制盈餘少)大商譽、寬寬的護城河等等關鍵詞,如果我們充分理解並加以運用,自己認為對於幫助我們分析一家企業是不是具有優秀的基因、是不是值得長期投資,可謂幫助大焉。如果還是理解不了,自己認為只要老老實實地去通讀一遍巴菲特先生歷年寫給股東的信就能夠明瞭了(因為這些信,在本人看來全是從實業投資的常識出發的,正常的智力並不難懂)。

成長股投資遇到的最麻煩是估值高(就市盈率而言)。好企業是明擺著的,而且股市上有著太多的精明人,所以人所眾知的成長股、白馬股常常是價錢不低,甚至就市盈率水平而言,有的是股價恆時高估,即使是在大熊市也讓人感覺跌不透徹。介入它們的機會有三個:一是整體大熊市之時,此時泥沙俱下,容易錯殺,如2008年大熊底之時;二是“王子”一時“遇難”,如突遇“黑天鵝”,最近幾年典型的就是伊利股價、雙匯發展;三是階段性下跌之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成長性的長期牛股也不是一天兩天漲成的,它們其實總是給那些有準備的人提供“上轎”的機會。如,自2008年大熊底以來,上漲兩年的一些優秀醫藥股如雲南白藥、天士力、同仁堂、東阿阿膠、片仔癀、恆瑞醫藥(本人一直或關注、或投資的中藥“五朵金花”和化學藥、創新藥的“老大”)等等,差不多至2010年10月、11月份終於開始進入調整(兩年的時間漲得太高了啊),至2012年差不多向下調整30%左右的幅度,調整時間又大致兩年的時間,相當於一個小熊市,爾後又展開了一波至今的上漲。其實許多成長性企業的股價走勢均有這種階段性下跌,有差不多下跌20-30%的中期調整(極端情況下向下調整50%左右)的時機。

對於前兩者機會,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或者是需要耐心等待很久,或者是因為整體大熊市之時、“王子”一時遇難之時,作為個人投資者又不敢下手,但是階段性下跌之時機,對於我們個人投資者還是應該善於把握的。或許作為機構投資者因為要運作大資金,面對這些長期成長性牛股的階段性下跌常常力不從心(因為常讓人感覺著不太便宜,有一種跌不透的感覺,那些大的資金建立大的倉位怕不好下定決心吧,本人猜測的,不足為信,呵呵),但是對於我們個人投資者來說,自己認為容易得多,因為一見時機一到,價格差不多合理,立馬敲幾下鍵盤即可輕鬆搞定。有許多投資者常常是因為這些優秀企業的價格“高企”,所以,看一眼甚至不加以深入的研究就放過去了,結果他們幾年下來的投資結果就是與這些長期成長股錯失。所以自己認為,作為沒有資訊優勢、研究團隊優勢、調研優勢的個人投資者,投資股市的第一思維就是先找準優秀企業,然後加以認真的研究,然後就是耐心等待介入的時機,真正做到:不出手則已,出手則是能夠買入到中國股市中最賺錢的行業與最優秀的企業,呵呵!

成長股投資最大的風險是“估值殺”。做人常常是“盛名之下,其實難符”,股市也是如此。那些眾所周知的“白馬股”常常因為其長期的上佳表現而成為耀眼的明星,因此市場也常常因為其歷史上的較快速成長而寄存了很美好的預期(甚至會讓投資者潛意識地以為就是這樣呈一條斜線成長下去),然而任何行業均有經濟週期(只是程度不同),任何優秀的企業也生命週期,有增長放緩甚至停滯增長之時,其實,哪怕一時的放緩也會立即在股價上來個激烈的反應,甚至“立斬決”。這樣的例子又不勝列舉。如當年風光無限的蘇寧電器、保持多年高增長的葡萄酒龍頭老大張裕、還有當下曾被樹為價值投資者標杆的貴州茅臺,等等,不一而足。自己認為,如果你是一個運作大資金的機構投資者,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最大的麻煩怕就是不能立馬賣出,但是對於我等操作小資金的個人投資者來講,自己認為保全之策是可以發揮我們“船小好掉頭”的優勢,立馬敲擊幾下鍵盤也來個“立斬決”。即便是它跌停,因為我們國家有10%的漲跌停限制,我們多數情況下也能夠第二天擇機而走出的。所以,作為成長股投資者,必須要保持這樣一種理智的清醒,哪怕連續保持10多年30%複合增長的雲南白藥這樣讓人“愛不釋手”的愛股,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也要立即採取這種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