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語文《小巷深處》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2.03W

《小巷深處》是義務教育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課,上課之前,我認真準備了《小巷深處》各個環節的教學,考慮了學生可能會遇見的困難或會提出的問題。本課教學的最大特點是能較好的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師生的角色定位把握得較好。一個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一個是學習的主人。

國中語文《小巷深處》教學反思

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體現在教學設計上。這一點在教案裡面已稍微有所體現。再一點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積極處理課堂上出現的不可預知問題。如:在文章主旨的把握上,關於“親情”這一點的匯出就出現這樣一個問題。 當時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我”愛不愛母親?全班異口同聲說“愛!”這一回答是那樣響亮,那樣肯定,讓人感覺是毫無疑義。可比較準確的答案應該是“愛——不愛——愛”這後一個“愛”是更深一層的愛。這是我預先沒估計到的。我的預案裡只有同學七嘴八舌的回答“愛”、“不愛”或“愛——不愛——愛”。可班裡就是沒有第二個聲音、第三個聲音,只有異口同聲的一個“愛”。這 下子該怎麼導?雖說已上過好幾堂像這樣的課,但心裡還是“咯噔”一下。不過很快就穩住自己。我微笑的接過同學的回答,進一步問一個問題:“那“我”對母親的愛表現在哪裡?”馬上有一位同學回答:“第7自然段第3行,“有很多次,我看著母親太勞累,我極想幫助她,……”。另一位同學回答:”29段,“媽媽,我回來了,我已經回來了……””一聽到讀這一句,我馬上把她接過來說“我回來了”說明我曾經離開過母親,為什麼離開?一位學生馬上回答“我厭惡這個家”我接著問“那她這時還愛不愛母親?”學生齊聲回答“不愛”“那我對母親的情感是”我的話還沒說完,學生就接著回答“愛——不愛——愛”“我對母親的情感是有個變化過程的。”這樣就水到渠成的得出:文章表現的除了母愛,還有母女間的情感——親情。過後,還真慶幸自己的這一教學機智——能比較從容的引導學生正確的理解課文。

學生的主動性表現在: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得到增強,能力得到提高。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在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利用工具書查詢不懂的.字詞,找出文章的關鍵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的主旨,感知母愛親情,品味自己喜歡的詞、句、段。 最讓感動的是:給課文配插圖,同學能抓住主要情節、細節來畫如文章結尾的“母女相聚”圖、中間的“太陽底下賣冰棍”圖、還有文章開頭的“瞎媽抱孩”圖、“小巷深處”的場景圖。都非常有創意。還有有關母愛親情的名言警句的蒐集,我特地到新華書店、“網上”查閱都找不到合適的。我們的學生卻一下子找了二三十條。真讓我感動不已!還摘抄了很多有關母愛的詩句。 這一次的教學,讓我體會到:以前自己講的許多內容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全能夠自己解決。過去語文教學存在的許多問題中,最主要的是沒有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

通過這次教學反思,我感覺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還不夠。這一點以後的教學設計中一定要盡力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