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處》的反思

才智咖 人氣:1.9W

教學反思是對自己的教學的一個總結,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小巷深處》的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

《小巷深處》的反思

《小巷深處》的反思一

本課教學的最大特點是能較好的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師生的角色定位把握得較好。一個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一個是學習的主人。

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體現在教學設計上。這一點在創意說明已體現。再一點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積極處理課堂上出現的不可預知問題。如:在文章主旨的把握上,關於“親情”這一點的匯出就出現這樣一個問題。當時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我”愛不愛母親?全班異口同聲說“愛!”這一回答是那樣響亮,那樣肯定,讓人感覺是毫無疑義。可比較準確的答案應該是“愛——不愛——愛”這後一個“愛”是更深一層的愛。這是我預先沒估計到的。我的預案裡只有同學七嘴八舌的回答“愛”、“不愛”或“愛——不愛——愛”。可班裡就是沒有第二個聲音、第三個聲音,只有異口同聲的一個“愛”。這 下子該怎麼導?雖說已上過好幾堂像這樣的公開課,但心裡還是“咯噔”一下。不過很快就穩住自己。我微笑的接過同學的回答,進一步問一個問題:“那‘我’對母親的愛表現在哪裡?”馬上有一位同學回答:“第7自然段第3行,‘有很多次,我看著母親太勞累,我極想幫助她,……’。另一位同學回答:”29段,‘媽媽,我回來了,我已經回來了……’”一聽到讀這一句,我馬上把她接過來說“我回來了”說明我曾經離開過母親,為什麼離開?一位學生馬上回答“我厭惡這個家”我接著問“那她這時還愛不愛母親?”學生齊聲回答“不愛”“那我對母親的情感是”我的話還沒說完,學生就接著回答“愛——不愛——愛”“我對母親的情感是有個變化過程的。”這樣就水到渠成的得出:文章表現的除了母愛,還有母女間的情感——親情。過後,還真慶幸自己的這一教學機智——能比較從容的引導學生正確的理解課文。

學生的主動性表現在: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得到增強,能力得到提高。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在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利用工具書查詢不懂的字詞,找出文章的關鍵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的主旨,感知母愛親情,品味自己喜歡的詞、句、段。最讓感動的是:給課文配插圖,同學能抓住主要情節、細節來畫如文章結尾的“母女相聚”圖、中間的“太陽底下賣冰棍”圖、還有文章開頭的“瞎媽抱孩”圖、“小巷深處”的場景圖。都非常有創意。還有有關母愛親情的名言警句的蒐集,我特地到新華書店、“網上”查閱都找不到合適的。我們的學生卻一下子找了二三十條。真讓我感動不已!還摘抄了很多有關母愛的'詩句。這一次的教學,讓我體會到:以前自己講的許多內容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全能夠自己解決。過去語文教學存在的許多問題中,最主要的是沒有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

不足的是,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還不夠。

《小巷深處》的反思二

《小巷深處》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抒寫養母對“我”深切的愛和“我”對養母的感情,感情真摯,富有感染力。本文的寫作特點之一是通過一些生活瑣事來表現了深沉的無私的母愛。

在上這一課文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景:讓學生來說說盲養母為“我”做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動,為什麼?有很多同學都積極的站起來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養母拿出所有的積蓄為我換住處,可見母親對我無私的愛。”有的說:“養母站在太陽最毒的地方賣冰棍,可見母親為我付出的太多了。”接著我有問到:“那麼“我”對於養母這樣偉大無私的愛又是怎樣回報的呢?”同學們都以很大的熱情迅速地在小組中討論開了。幾分鐘後,各小組都準備好自己的答案,踴躍發言。有的組認為“莉”是個忘恩負義的人;有的則認為“莉”是個有情有義的人;有的說“莉”是個不定性的人。各小組除發表自己的意見外,還做了充分的理由說明。比如說“莉”是個不定性的人的小組說:““莉”在小的時候是很孝敬母親的,在一段時間後才發生了轉變,但在高中畢業後有醒悟,悔悟過來,重新孝敬母親了。”在這一過程中,我主要讓學生自己討論,自己發言,讓他們真正地在小組中合作,自主地學習。通過這樣的情景設計來學習課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充滿著自己的感情的,從而也領悟了作品的內涵,獲得對人生的有益的啟示。我覺得這就是我上這課的成功所在。

當然,在這一節課中我也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比如:留給學生說話的時間還是不夠;課堂形式也較單一,沒有讓學生更徹底地表現自己能力;同時對個別學生的引導還是不夠,以致他們孤芳自賞、顧影自憐,沒有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

《小巷深處》的反思三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小巷深處》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抒寫養母對“我”深切的愛和“我”對養母的感情,感情真摯,富有感染力。本文的寫作特點之一是通過一些生活瑣事來表現了深沉的無私的母愛。同學們在閱讀本文時障礙不大,況且七年級的學生大多還依賴於父母很多,讓他們回味父愛、母愛是最容易的。

在上這一課文時,先設計了一個情景:讓學生來說說自己的母親平時都做了些什麼事,特別為自己做了些什麼事。有很多同學都積極的站起來向大家敘說自己母親所做的事情,特別關於自己的事,有的同學在敘說過程中說的很動人。我再問,這些事情是平常小事還是驚天動地的大事。同學們都說,這是小事,而且有些單調。那麼面對我們的母親,我們該如何對待她呢?有的就說了,努力學習;還有的說平常多幫她乾點活;還有的提到應該孝敬、尊敬、熱愛母親……我就趁機引導同學們閱讀課文,看看文中的“莉”是不是也像我們所說的那樣做了。

同學們就可以很大的熱情迅速地在小組中討論開了。幾分鐘後,各小組都準備好自己的答案,踴躍發言。有的組認為“莉”是個忘恩負義的人;有的則認為“莉”是個有情有義的人;有的說“莉”是個不定性的人。各小組除發表自己的意見外,還做了充分的理由說明。比如說“莉”是個不定性的人的小組說:““莉”在小的時候是很孝敬母親的,在一段時間後才發生了轉變,但在高中畢業後有醒悟,悔悟過來,重新孝敬母親了。”在這一過程中,我主要讓學生自己討論,自己發言,讓他們真正地在小組中合作,自主地學習。

通過這樣的情景設計來匯入對課文的學習,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充滿著自己的感情的,從而也領悟了作品的內涵,獲得對人生的有益的啟示。我覺得這就是我上這課的成功所在。

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在有的同學朗讀課文中一些很令人感動的情節時,有部分同學卻笑了。我對此表示困惑。課後,我去進行了調查,問那些笑的同學為什麼笑,他們有的說,父母親做這種事是天經地義的,沒有什麼值得特別感動的;還有的說,平常我們也沒有經歷過這種苦難。我們剛開始不理解這種感情。

如何讓學生能體會到他們從未體會過的情景及感情呢?我想在上課之前多設定與課文類似的情景,如:再讓學生唱《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或回想臺灣電視劇《媽媽》。或提問假設英姨沒有收養我,“我”的命運會怎麼樣?這樣應會讓大部分同學更容易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