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學反思「精選」

才智咖 人氣:1.8W

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讀課文,對於這篇課文你是怎麼講的呢?有什麼效果?反思一下吧!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慈母情深》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慈母情深教學反思「精選」

《慈母情深》教學反思一

愛因斯坦曾說:教育是什麼,教育是當你把學校裡學的所有東西忘了之後剩下的東西。我想聽課也是如此,即聽課就是當你把課堂上聽的所有東西忘了之後剩下東西。這些東西才是最珍貴的,最令人感動的,最發人深省的。

上完《慈母情深》這節課,我想留給學生、留給聽課老師的是內心的跌宕起伏情感。在這節課上我的引導起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對“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 這段話的引導,你看到母親的背是怎樣的背?在你的記憶當中,母親的背是怎樣的?轉過身來,你看到的是一張怎樣的臉?母親曾經有一張怎樣的臉?一雙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看到的是一雙怎樣的眼睛?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的眼睛是怎樣的?這樣的引導如細雨滋潤般的薰陶,讓學生髮自內心的領悟和感動,學生情動而辭發,受到感染並與作者樑曉聲產生共鳴,對自己母親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我們經常說語文課堂要讓孩子多讀課文,以讀代講,以讀悟情,要真正把握好“讀”卻很難。在教學《慈母情深》一課時,我感覺這是以讀悟情的最好範例,但怎樣引導我卻一直沒有找到更為理想的方法。由於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文字淺顯易懂,我設計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在學生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一定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採取多種形式,讓學生能流利地朗讀全文。在學生讀通、讀熟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默讀課文,理清作者思路,勾畫出感人的語句,體會課文是怎樣表現母親的深情的。然後組織學生交流自己讀懂了什麼,有哪些感受和體會,還有什麼沒有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讀中再現情境,在讀中體會感情。

但是這樣的設計總是覺得少了點什麼,於是我找到了王崧舟老師的《慈母情深》教學實錄,他的課堂給我做了很好的如何起引導孩子“讀”的範例。儘管課文所描寫的情節與現在孩子們的生活實際相距甚遠,但王老師精心設計,抓住了一個切入點——“深”,整節課都引領著學生去尋找母親那濃濃的深情。

王老師用讀貫穿了整節課的教學,並讓讀成為了課堂的主旋律。他引領的“讀”,不是單一空白的讀,而是一種盤旋環繞,回覆上升的讀。王老師用富有感染力詩意般的語言,引導學生從讀準句子到理解詞義的讀,從感受母親工作環境惡劣到母親工作動作、神態的讀。一個“讀”字裡,把慈母的深情表現的一覽無餘。讓學生忘記了這是課堂,都忘情地跟著他不斷地做思維的舞蹈,享受其中。

從他的教學中,我受到啟發,將這種方法引入自己的課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不愧為名師,總是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做法。同時,我也在思考,為什麼自己在備課時就沒有這樣的想法呢?究其原因,是自己對文字缺少敏銳的解讀能力,是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文化底蘊的缺乏。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廣採博取,不斷豐富、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學更具藝術性。

《慈母情深》教學反思二

《慈母情深》節選自樑曉聲所寫小說《母親》,記敘了母親在極其貧窮、艱辛的生活條件下,省吃儉用,支援和鼓勵“我”讀課外書的往事,表現了慈母對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對母親的熱愛之情。從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現出深深的母愛。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描寫細膩,情感真摯,語言淺顯易懂。我很喜歡這樣的課文,不唯美,不矯情,不浪漫,似乎是從最平淡的生活小事中信手拈來,用樸素而又平實的語言,寫出一份人間摯情。我因為這份平凡和真實而感動,所以選擇這篇文章作為教師交流展示課。其實對於課的選擇也透露出我的心境——平淡而樸實。

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而我所面對的也是一群聰明的五年級學生,基於這兩點(即課文型別及學情),所以備課時,我牢牢記住這幾個關鍵詞:方法、能力、情感。我想,教學中,我沒必要做過多的講解,只要學生在這堂課上能談出自己對文字理解,獨立閱讀能力有進一步地提高,受到一定思想啟迪,這就足矣。

回首這一堂課,談談我的個人反思:

本課教學設計,我始終努力堅守以學生為主體,以情感的教學為主線,以個性的悟讀為手段,讓學生穿梭在語言文字中盡情地讀,讀出了意,讀出了情,讀出了語文的韻味。

一、 以讀為本。

語文課程標準標中指出:要保證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使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讀中有所感悟。

課前,關注預習中的讀。五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閱讀基礎,放手讓他們在課前進行有效地預習是必要的。學習生字,掃除障礙,讀熟課文,感知大意,尋找疑慮,設法釋疑,課前的預習自然能做到有效地讀。讀通,讀順,讀熟文字,這是於永正老師說的學習課文的“保底工程”。故在課堂中第二個環節檢查預習的情況時,我只需他們說說課文的大意即可。

課中,關注自學中的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課堂中,請學生自由地閱讀,梳理學法,然後讓學生根據閱讀提示,抓住重點詞句投入到自主品讀中,學生或圈,或點,或讀,或畫,或寫,或說……交流,品味,個性化的見解暢所欲言,不亦悅乎。

對文字關鍵語段的深入理解、體會,感受慈母情深,我都大膽放手,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在感悟中閱讀。抓住“哪裡使你感受頗深?”“哪裡能夠表現出慈母的深情?”讓學生去讀,去思考、去體驗感悟;再自主學習,自主感悟,所以在之後全班的彙報交流中,學生把讀懂了語言文字背後的`內容,化無聲語言為有聲語言,體會到了母親掙錢的艱難,體會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對母親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母愛的慈祥,母愛是深沉的,母愛也是偉大的、無私的。這種愛,作為子女永遠也報答不了,正如唐代詩人孟郊所寫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二、授之以漁。

課堂上最應該注重的是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做到舉一反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習能力。課標指出: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讓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由被動地學變為主動地學,達到“自能讀書不待教師教的境界”。

從扣緊題眼入手,我緊抓住“深情”兩字,用著重號強調,引起學生注意,喚醒學生對重點詞的關注意識,旨在引領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閱讀文字,暗示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樣,學生對詞語有了敏感,就有了良好的語文意識。

閱讀課的生命就在於教師為學生與文字之間創設橋樑進行對話。在學生彙報讀書所得時,我也不時地引導學生運用這種方法去感悟文字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如:當學生彙報:“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到那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著,頭和縫紉機捱得很近。周圍幾隻燈泡”,我相機引導:哪個詞語是重點,學生說出“極其瘦弱”,於是讓他再讀,語感一出,體會也就到位了。又如:母親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著。母親卻已把錢塞到我手中,並對旁邊的那個女人大聲喊道:“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我順勢引導學生:用你們剛才抓重點詞語感悟的方法來說說你對這一句話的理解。學生對“揉得皺皺的”“龜裂”等詞語有了敏感,深入體會,並從母親的語言中讀出了其蘊含的深意。學生的智慧,需要我們用方法這把鑰匙去開啟。葉聖陶先生說:活讀運心智,不為書奴僕。當學生習得了方法,在以後的閱讀實踐中,獨立閱讀能力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三、 以情促情。

課前,我由一首孟郊的《遊子吟》引入主題。當情到深處,昇華感情時,我播放一曲深情的《燭光裡的媽媽》渲染意境,抓住“慈母”一詞,聯絡生活實際,暢談生活中慈母的形象,此時激活了學生親近母愛的情感,學生披情入文,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美好境界。他們有的流下了感恩的淚珠;有的拿起手中的筆寫下了對母親的祝福;又的理解了母愛的偉大,陷入深深的反思……

葉嘉瑩教授說“不僅要明白作品所寫外表事情方面的主題,更可貴的還在能掌握作品中流露的作者隱意識中的某種心靈和感情本質,從而自其中得到感發。”所以,在感悟文字的時候更注重的是走入作者的內心世界。當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的理解並讀出作者的情感後,學生此時的情感也與文字,與作者產生了共鳴。

當然,由於本課內容及意境的深遠,使得這一課時的時間會比較緊,我所預設的一些環節沒能得到落實,使得本節課的交流朗讀的過程中,對學生指導還不充分,讀的遞進層次沒有得到完美的展現。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反思,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