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開學第一天反思

才智咖 人氣:8.49K

開學第一天的反思對教師來說也是很重要的過程!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國中開學第一天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國中開學第一天反思

國中開學第一天反思一

首先表揚一下自己,嘿嘿,備課很充分,流暢而生動的講授了這第一節課。但是細細聽來,反思幾點如下:

1、 授課語言的洪亮很好,但是不能一直是一種高亢的聲音,這樣時間一長,容易使人聽得疲勞煩躁。最好的語言應該抑揚頓挫,更舒服的是一種悠揚而舒緩的語調語速,就像一首動聽的歌一樣,有起起落落,有低沉舒緩,才更突出高亢和激情。試著,適時地把聲調放低些,輕緩些,在必須地時候,一定要湧出飽滿的激情,一定要有震撼力。

2、 教學的物件是學生,主體是學生,教師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所以,只要學生能說的,教師一定不要說;學生能做的,教師一定不做。教師所要做的就是精心地組織、充分的調動學生聽說讀寫,讓學生充分地去參與、去體驗、去主動地學習。這就要求教師,不要盲目地自我展示,教師多說能說不一定是好事,在恰當的時候,精彩而激情的說上一段,或許效果會更好。

3、 教師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當教師丟擲一個問題的時候,就要保持安靜了,不要在學生思考的時候,反覆的重複問題或提醒學生些什麼,把時間留給學生靜靜地思考,相信等他想好了,會自動舉手示意的。

4、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創新意識。語文,有時沒有什麼固定的答案。就像,冰雪融化了是什麼?是水,是春天。是什麼,只要符合自己的體驗,有合理的解釋,好像都是很妙的。比如今天蘇軾的那首疊字詩,教師不必先出是第一聯,剩下的讓學生模仿,其實完全可以放開手,讓學生有個性的解讀,學生或許會創作出一首絕句,或者會做出一首小令,或許會作出一首小詞。所以教師要學生等待和傾聽,千萬不要否定任何一個稀奇的答案,首先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如果必要的時候可以收回來,怎麼收呢?可以追問一句,說了這麼多的創意答案,哪個更好更合理些呢?為什麼?先發散後收斂。

5、 教師要教給孩子怎樣記筆記,並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去記筆記。好習慣是慢慢地養成的。教師要先教,找典型表揚當示範,並長時間的及時的提醒,教師的堅持才能培養學生的堅持。

6、 教師要對學生時刻充滿熱情,教師要做的全部工作就是激發和鼓舞。充分相信學生,時刻給予尊重,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學生上進的內在動力,必須保護。

7、 教師的微笑,是一種自信,是一種親和,更是另一種語言。微笑吧,教師用自己的從容微笑去啟迪影響感染學生,相信吧,一次微笑比十次說教更奏效。不要擔心微笑會減損你的威嚴,反而不會增添魅力。

從容淡定的生活工作,學會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天!

做一個幸福的人,我在繼續。

國中開學第一天反思二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本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教學中要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馬上接受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如在文字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說啥就說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麼任務,達到什麼目標。

教師引導孩子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麼樣的影響?”長期“不假思索地說”,“無根據地說”,“任意地說”,“編造著說”,“不負責任地說”,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能力。

三、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

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學習中,還經常看到如下場面: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討論時氣氛熱烈,卻沒解決實際問題。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於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係。

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我們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因此,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教給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三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