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2.55W

《狼》是七年級下冊的一篇自讀課文,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本著以讀促譯、以讀促講、以讀促解的原則來設計課堂教學。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狼》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狼》教學反思

《狼》教學反思【一】

《狼》一課,是一片故事性很強的文言文。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在課堂有效時間內取得更大的“效益”呢?

為此,我深鑽教材,絞盡腦汁,大膽進行創新,把原本兩課時完成的內容改為一課時。兩課時的內容一課時完成,這種“狼吞虎嚥”的教學方式,顯然是不合宜的,終將導致學生“消化不良”。我冥思苦想,突然靈機一動:新課改不是要求師生互動嗎?對,把一部分任務留給學生,讓學生課前完成,有了這個“指示燈”,我把預先設計好的教學設計進行了“改頭換面”。課前給學生布置了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閱資料,結合課文註釋,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疏通文義,理清文章結構脈絡。最後再把學生通過小組作探究、質疑問難的方式也無法解決的問題留給老師。在第二天的課堂上,原本應15分鐘左右才能決的問題只用了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就輕鬆解決了,學生僅僅遺留下兩個問題。我又用設疑的方式對學生的預習進行檢測,學習興趣高漲,課堂氣氛也呈現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我看在眼裡,樂在心裡。想想自己第一次講授文言文教學時,真是深有感觸,給學生逐字逐句的翻譯,我講的大汗淋漓,學生的是一塌糊塗。現在我才明白,這種老師代替學生學得教法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幸虧我領悟的還不算晚。

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在解讀殺狼情節時,我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聯絡本段後面的問題,發揮自己的想象:想一想:如果這兩隻狼在一起商量如何進攻屠戶,他們會“說”什麼呢?我的問題一呈現,平時幽默風趣的周雲現便迫不及待的說:“哥們,你在前面迷惑他,我在後幫你搞定”哥們,多親切,多富有情趣呀,我大吃一驚,接著就是一個平時作文寫得不錯的女孩站了起來,她情真意切的說道:孩子他爸,我在前面誘惑他,你從後面打洞,到時我們的孩子就能美餐一頓了。把兩隻狼想象成一對相濡以沫的夫妻,我為之震撼,一個富有同情心,有著豐富的想象力的女孩在我腦海中定格了。

我以為學生很容易受本篇課文寓意的影響,認為狼就是陰險、奸詐、惡毒的象徵,殺狼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為了避學生免這一片面、甚至是偏激的看法,我在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看待問題方面下了大量的功夫,課前蒐集、查詢、整理有關狼的資料,為使學生的思想教育真正做到卓有成效,我故意創設了思想認知矛盾的情景,通過討論,解決思想認知衝突,解決學生髮自內心的思想需求,從而形成自覺意識。看到學生恍然大悟,看到學生能從不從角度分析問題、客觀的看待問題,我心裡的一點擔憂便蕩然無存。

我認為在講授本課中最不滿意之處在於解讀完文章主旨後設計的一個問題:本文從整體結構傾向上看,主要寫的是人,還是狼?學生不假思索的異口同聲道:寫人。學生整體得了這樣的答案,顯然是出乎我的意料,“仔細揣摩課文…….”我稍加提醒和點撥,終於兩個學生站在了問題的對立面。我在這兩個學生陳述問題的基礎上再加一點撥,其他學生才塞頓開。我原本以為這樣的問題設計,學生會熱情高漲,會爭論的臉紅脖子粗,會掀起“萬丈狂瀾……”。沒想到學生會這樣斷然下結論,而對於這樣的現象,我應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給予指正,再如同學能大膽的陳述觀點,我更應該給予必要的表揚和鼓勵,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可我卻忽視了這關鍵的一點。

總之,文言文教學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成果,教師要在創設情境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參與者、服務者,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只是為學生的“學”提供一個平臺,通過“我朗讀,我探究,我創造”等環節來鍛鍊學生的朗讀、思維等多方面的能力。還要善於開發、挖掘學生的潛能,通過發揮想象,學生的智慧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施展。不斷創設認知的情景,培養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狼》教學反思【二】

《狼》我是作為錄影評優課來準備的,所以在4月末便已著手準備。

第一步當然是研究文字。我喜歡每讀一遍有了想法,及時記錄,這樣彙總起來便是可貴的備課材料。反覆讀了幾遍課文,有了一點認識,那就是:1、這是一場較量,形式緊迫,扣人心絃;2、屠戶的心理活動是非常豐富的,讓人感同身受。但是這些認識終讓人霧裡看花,隔靴搔癢。

“本文究竟好在哪呢?”“蒲松齡為何把這件事記錄於書呢?”“有什麼深意嗎?”“教材選編者為什麼要把這個故事選進教材?”

解決了這些問題,才算讀透了文字。

於是我又分析了教參。教參對本文主旨的解讀讓我欣喜。教參傾向於本文並無深意,只是故事奇異,這與我的理解是一致的。於是我又在書上寫下了一句話:3、蒲松齡作此文,蓋因狼之奇異:與人一樣的心機。

接下來我又找出《聊齋志異》,找出《<狼>三則》。慢慢品讀幾遍,我突然明白了教材的編者為什麼三則單選這一則了:這一則最長!換句話說,這則故事寫得情節最曲折、最豐富、最生動。

我又找出袁行霈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史》,閱讀了一流學者們對《聊齋志異》的認識。讀著讀著逐漸明白情節曲折正式《聊齋志異》的一大成就(另外就是蒲松齡對人物的刻畫是無比的惟妙惟肖),而《聊齋志異》的成就卻是在文言小說極度衰微之時蒲用文言這一高度精煉的語言所達到的。魯迅說它“以傳奇法而以志怪”,其中就包含著對它情節曲折的高度評價。

至此,這篇小說的特質我基本已經把握,那就是:內容奇異(狼狡詐似人),情節曲折,文筆簡練。

那麼緊接著第二步,我採取什麼方法、設計什麼活動讓學生能夠把握好這篇小說的特質呢?

我曾經查詢過一些名家講《狼》的實錄,但跟自己的思路不一樣,何況評優課我必須有自己的創意呀。我再次閱讀文字。領悟到可以用朗讀來貫穿教學,情節的曲折問什麼非要說呢?朗讀也是可以體味到的呀!於是最初的簡略的教學設計便誕生了。

本課的優點:

1、整節課的設計是一種讀書方法的指導,具體來說,是閱讀故事類文言文的三種境界,即

初讀——讀通文意,再讀——讀出情景,三讀——讀懂特色

所以說,本課是比較有高度的。

2、本課試圖以一則《狼》的學習來讓學生領略《聊齋志異》的特色:內容上“奇異”,情節上曲折,文筆上簡練。應該說,本課是比較有深度的。

3、對朗讀的指導是比較有成效的。四步走:讀出形勢的急緩,讀出屠戶的動作,讀出屠戶的心理,讀出作者的態度。幾遍朗讀下來,大部分同學已經能夠讀出《狼》的驚險與曲折。

並且四步的指導儘可能的採取了不同的方法。形勢之急(第二段)是老師分析引導示範,學生齊讀;形勢之緩(久之……意暇甚),是學生找出原句,老師朗讀,學生聽出拖音,然後齊讀;屠戶的動作是老師問如何讀?快還是慢?學生自由讀,單個展示;屠戶的心理是老師告知心理:吃驚與放鬆,加入“啊”與“呼”,問應該加在哪?自由趣味朗讀,同桌交流,然後學生說理由,單個展示朗讀;最後是老師問什麼態度?齊讀。

以朗讀帶動分析理解,從而以朗讀達到體味情節曲折的效果,手法比較新穎。

本課的朗讀學生是趣味盎然的,尤其是“讀出屠戶的心理”。

不足及啟示:

1、 有些課必須提前預習。公開課、評優課課前讓學生拼命預習、拼命準備確實是一種不好的現象,但是,絕對的不預習,有時反而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無論是常規授課還是公開課。像本課文言文,不短,想40分鐘讓學生有收穫、有突破,不預習,難。像《社戲》,那麼長,不預習,上課變成了自讀課文了。

預習與否,都應該依課文長度、難度及是否有利於學生的收穫最大化來定。

2、 朗讀的指導如何更生本一些?我們看即便是餘映潮老師的朗讀指導,也往往是師本的痕跡非常明顯,老師直接告訴學生、直接示範,朗讀能否也走向生本、高效的道路?

3、 《狼》這篇文章有什麼讓人感到奇“異” 的地方呢?這個問題太難了,七年級的學生,基本上也就能理解到故事的奇異。

4、 文筆的簡約是《聊齋志異》的一大特色,但我卻沒有好的辦法進行突破。原因是我的水平有限,而絕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文言文都簡練,不必講。我想,不是的,不是不必講,是我們不會。文言文為什麼都簡練?《聊齋志異》的語言又有什麼特殊的魅力?這其中當然有原因,只是我們不知道。近來,我在想,一個教師,即便是他擁有了先進的教育理念,也絕不是據此便可以大有作為的,其關鍵還是要看自身的學問根底。

我們可以沒有高學歷,但一定要有深學力。餘映潮老師只有高中學歷,但國內中語屆誰看小視他?


TAGS: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