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科技產品的學習環境總結

才智咖 人氣:5.98K

遠離科技產品的學習環境

遠離科技產品的學習環境總結

出國 20xx年09月24日 08時訊 開學的第二天,就讀於加國安省Elizabeth Zeigler Public School國小六年級的Oscar拿到了第一份作業:找尋香港的人口密度及德語中「馬」的說法。這看起來並非難事,但他的老師卻在作業上寫著:禁用電腦網路。

以上問題是此份作業100道題目中的兩題,起初Oscar及同班同學並未覺得有任何困難,但如不能使用Google等網路工具,這一切就另當別論了。

加國許多老師選擇出此種不可使用網路的作業,為的是讓學生脫離越來越依賴科技的生活。目前網路生活化儼然已成趨勢,也早已成為學生找尋資料的主要方法,雖然說仍有少數作業需要使用實質的書籍作為參考,但大部分的學生早已習慣全天坐在電腦前瀏覽網路世界,或使用智慧型手機查詢資料。多數教育學家認為,學會善用科技固然重要,但也應確保學生擁有具體的批判性思考及求知的好奇心,並適時的告訴學生,網路並非無所不能。

目前不使用網路等相關工具的教學方式正在萌芽,全球十分流行的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及蒙特梭利(Montessori)均推廣不使用科技產品學習,而使用聽覺及視覺培養學生的想像力等,許多課後的數學輔導課程也開始捨棄電腦改用算盤及計算盤等舊式工具。Oscar的老師Tamara表示:「在這個數位時代,學生們普遍使用網路工具,我並非反對在學習中使用科技產品,之所以出此作業純粹希望學生和社會大眾有更密切的交流,而不是一味的依賴科技產品。

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樣,有著濃厚的重視興學辦教的傳統。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就在臺灣開始興辦教育事業。17世紀中葉,在孔廟設立“太學”,陳永華為“學院”,也是“太學”的主持人,可以說是臺灣最早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學校。陳永華不僅自己鼓勵鄉社辦國小,還重視高山族的教育,鼓勵高山族送子弟入學。清政府治理臺灣後,更重視臺灣的教育事業,在臺灣逐步建立府學、縣學和社學,歷任巡臺長官都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福建巡撫沈葆楨入臺主持防務後,為發展東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指示舉辦“番學”,從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發展。臺灣逐漸建立起包括“太學”、府學、州學與“番學”在內的初步

遠離科技產品的學習環境

教育體系。當時的“太學”,相當於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可以說是一種中等教育;鄉社設社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番學”為少數民族教育。同時臺灣也開始實行科舉制度

臺灣建省後,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後設立了“西學堂”、電報學堂等學校,已具備現代學校的雛形。如西學堂有較完備的設施,課程不再限於儒家經典,還設有外語、歷史、地理、測繪、算學、理化等。這些措施,為臺灣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臺灣教育的起源

1630年代,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的傳教士幹治士(出國)利用羅馬拼音將臺灣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語言文字化,並利用該文字開堂教授聖經。該文字因為 東印度公司傳授於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稱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

1636年,荷蘭傳教士羅伯圖斯·尤鈕斯(RobertusJunius)更開始在新港社創立學校招收平埔族學童,教授新港文、聖經與羅馬文字。後來,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類似由傳教士設立的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就是臺灣教育的啟蒙。

TAGS:環境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