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語文老師教學反思4篇

才智咖 人氣:2.02W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中語文老師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國中語文老師教學反思4篇

國中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

目前,正在全國分步實施、有序進行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極大地衝擊了傳統的“教師為中心,課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語文教學,開始出現了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努力進行教學改革,學生愛學語文,課堂氣氛活躍的可喜局面。我在教學實踐中認識到,要想使語文課程改革朝著既定目標健康而和諧發展,要想使語文教學走出“費時多而收效微”的低谷,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國中階段的語文素養,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

一、正確處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係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的基本特點。”

課程標準的這段話意思明確:語文課程的性質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為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二、要正確處理自主學習和主導作用的關係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馬上接受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哄哄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如在文字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說啥就說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麼任務,達到什麼目標。教師引導孩子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麼樣的影響?”長期“不假思索地說”,“無根據地說”,“任意地說”,“編造著說”,“不負責任地說”,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有條件的。這就要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通過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愛學語文;通過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使學生對學習語文充滿自信;通過在教學中引導、發現,使學生不斷習得學習語文的方法。學生有了學習興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便會落到實處。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能力。

三、要正確處理合作學習和獨立思考的關係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

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於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係。

四、正確處理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的關係

以往的語文教學,把學生禁錮在小小教室裡,與世隔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這樣做肯定不對,要破“課堂為中心”。自然、社會、沸騰的現實生活,也是學習語文的課堂。這次課程改革,要建設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進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不應僅限於讀書、寫字、答問,而應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小課堂連著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寬語文教學的途徑、形式。教學內容、形式、途徑要向自然、社會、現實生活開放,也就是說,必要時語文教學要走出去。還要重視課外閱讀、課外習作的指導,使學生把課內學習所得遷移到課外學習中去。課內閱讀教學中決定了語文課文的經典性、基礎性和示範性。課文應當是精品,文質兼美,在思想內容上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在用詞、造句、佈局、謀篇、文風等方面有一定的典範性。因而課文也就成了知識、能力、思想教育和審美情趣的載體,為重要的是課文能夠使學生掌握帶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使學生學會從特殊到一般,舉一反三,更好地在課外進行其它類似文章的學習閱讀。閱讀教學離不開課外閱讀,二者必須相互結合,互補互助。課文閱讀教學是基礎,對課外閱讀起著指導作用;課外閱讀是課內的延續和補充,反過來豐富並深化課文的閱讀學習。真正做到“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當前應當重視的是,課堂上,特別是低年級課堂上,過於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樂樂、熱熱鬧鬧,用大量的非語文活動擠佔了學語文的時間,結果快樂有餘,收效不大,沒能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學習的基礎,這是與課程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的。至於課外語文活動,有的目的不明,組織不利,時間花了不少,學生在學語文、用語文上收穫不大。這就需要加強目的性,減少盲目性;加強計劃性,減少隨意性;要切實可行,講求實效。

五、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

語文課程改革,要致力於每個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的核心是什麼?是語文能力。因此,我們必須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較強的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等能力,基本的學習方法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的基礎不僅是紮實的,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以往的語文教學比較忽視的。培養創新能力,核心是獨立思考能力,還有豐富的想象力。怎樣培養呢?比如,在識字教學中培養獨立分析、識記字形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讀文章想畫面的能力,啟用想象力;鼓勵學生髮表獨特感受和個人見解,說真實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學中引導觀察,鼓勵發現,提倡寫個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練習。

當前我們教師應當警惕的是,在閱讀和作文教學中存在盲目追求新異的現象。特別是在閱讀教學中,要處理好培養求異思維與培養求同思維的關係。不是想法、說法越新越好,越與眾不同越好。關鍵是要說真話,說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國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和諧發展。

國中語文老師教學反思2

“經驗+反思=成長”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和再學習活動,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反思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我。下面是21世紀教育網為大家整理提供的最新20xx國中語文教學反思集錦,供廣大教師參考,更多國中教師教學反思內容,請關注21世紀教育網教學反思欄目!

語文在考試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國中,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著“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誌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說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大學聯考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國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國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著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高二時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每個班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冊課本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書裡的重要課文分配到 人。然後收集整理的資料,並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後,班上組織交流。最後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為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穫。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高三時候,還有一些學生在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為課本無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啟用課堂氣氛。如複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裡“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縴夫的愛》的歌詞:“天不颳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麼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俗話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於高三學生更為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為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著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學生學語文,最怕的有作文、現代文閱讀和詩歌鑑賞。在開始進入詩歌鑑賞複習階段,我採用了分解法教學:瞭解詩歌的常識——鑑賞詩歌的形象——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訓練答題步驟——品味詩歌語言——最後,每人上交一篇關於談詩歌鑑賞技巧的小論文。經過幾周的訓練,學生覺得“詩歌鑑賞也就這麼回事情嘛,沒有什麼好怕的”。但是,有一個普遍現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閱讀量有限,他們的鑑賞水平太低,必須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並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準確鑑賞詩歌,這才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國中語文老師教學反思3

《小石潭記》是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被貶柳州時所作的一篇美文。文章通過寫美麗的小石潭來寄託自己被貶的悲涼情懷。文字優美,景物如畫,情感真摯。將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石潭寫的令人嚮往。然而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看,我卻總是將課上的平淡無味,總不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無法讓他們跟我一起欣賞美景,從而走入柳宗元的內心世界。這是我的一大遺憾,這次上課前我頗費了點思量,希望能有所突破。很快我有了第2課時的好點子,但第1課時著實想不了什麼有新意的設計。最後沒辦法只得作罷,我想這第一課時學生又會沒什麼勁吧。

因為文言文教學的第一課時大抵安排都差不多。先介紹作家作品,接著朗讀正音。能熟讀後進行字詞的梳理。鞏固字詞方面的知識。學生也大概瞭解安排。這樣的課有什麼吸引人的呢?果不其然,課上的很流暢,學生也在配合,但總是少了點什麼。你一看就知道學生是在學,可他們並不快樂。他們是在被灌著知識。這樣的課堂我上著也不舒服。我喜歡課堂上時不時湧現出七嘴八舌的討論,我要看到的是學習 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哎,我還是沒辦法上好這課啊。”眼看著內容都快梳理完了,我在心裡暗自悲嘆。

然而在課文快結尾的時候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打破了課堂的沉悶。

在翻譯最後一段時我問,誰來翻譯這段呢?閭世傑舉起了手,我請了他來作答,他流利的翻譯了最後一段:“一起遊玩的有吳五陵、龔古,和我的弟弟宗璇。一起跟隨的還有崔家的兩個後生,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一。”我讚許的點了點頭,然後說翻譯的不錯。這時周航舉起了手。我很詫異地問他,有什麼問題嗎?

“我發現了課文裡的一處矛盾。”

我一下有點發愣。從我的教學設計來看並沒有討論問題的環節,如果從教學進度講我可以讓他課下再來探討。可是,我看出學生們的眼睛正閃亮地盯著他呢,他們一定特別想知道矛盾何在吧。那就讓他說下去,既尊重了他,又滿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同時課堂氣氛也會活躍起來的,如此好事何樂而不為呢?於是在瞬間的思考後我示意他繼續

“課文前面寫 寂寥無人,可最後又寫同遊者,這不矛盾嗎?”

我聽了後眼前一亮馬上讚許地說,“周航同學提的問題很有道理,有沒有同學幫他解答一下呢?

學生們的情緒明顯被調動起來了。馬上就有幾個學生躍躍欲試地舉起了手。

生1:我認為矛盾。因為那幾個人和他是一起的,大家在一起遊玩又怎麼會有寂寥無人的感覺呢?

生2:我覺得這不矛盾。作者也許又是象《湖心亭看雪》裡的張岱一樣清高孤傲,不屑與世人為伍,所以前面說“寂寥無人”。

學生的話讓我震驚不已,他們能結合舊知識來看待新問題,真不錯呀。於是我微笑著點頭,剛想點評點什麼馬上又有一個學生站了起來。

生3:我不這樣認為。我想這不矛盾。他說“寂寥無人”是說除了他們幾人之外再沒有其他人了,再說老師您介紹背景時也說他們的遭遇相似。那同是天涯淪落人,應該能互相理解的吧。

生4:我比較贊同第2個同學的意見。雖然他們幾人的遭遇相似,但柳宗元的才華最高,希望能有所作為,他的情緒是無法向外人言說的,即使是他的同伴也無法理解,所以我還是覺得文章不矛盾,作者就是感到寂寥無人,哪怕有幾個朋友一起,還是覺得小石潭“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討論熱火朝天地進行著,一個個精彩的答案不可思議地由孩子們的口中說出。甚至連成績差點的也參與了進來。直到下課鈴響,學生們好像還意猶未盡。看著這一切我的心裡興奮不已,順勢就佈置了作業。要求學生回家後通過各種途徑查閱一下柳宗元在永州的經歷及當時的心理狀況,以便更好地瞭解寫這篇文章時的柳宗元。

下了課我還久久不能平靜。語文課堂不是就應該這樣嗎?各執己見,暢所欲言。更重要的是學生真正地參與了進來。而且敢於創新,敢於質疑。這不正是新課改理念所倡導的嗎?平心而論學生提的這個問題本身與課文大意的講解關係不大。在一切向著考試的理念下,這個問題甚至從來沒被我提到過。然而他們發現了。如果我當時為了課堂進度,斷然阻止了這個問題的討論和思考,那將會極大地打擊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以後的語文教學。而且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能使學生更靠近作者的思想,這無疑是給本課第二課時中理解作者情感這一環節打下了極好的基礎。我不由想到了一位同行曾提到的一句話,語文課堂就是要善於利用興奮點,抓住關鍵點,製造爭論點。

我今天正是製造好了這個討論點,才點燃了學生的興奮點,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就來了。如果經常這樣做,又何來語文課堂的死氣沉沉,又何來教師講得口沫懸飛,學生卻昏昏欲睡的尷尬呢?

這一方式對於文言文課堂來說尤為重要。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太多的“滿堂灌”之風,最容易走入“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的誤區。其結果是教師教的辛苦,學生學得吃力。而且因為課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知識必然掌握得不牢固。如果我以後的課堂都像今天這樣,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他們帶著愉快的情緒去學習,那學文言文對我的學生來說就不是難事了。

不過要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將語文課上“活”除了課堂上適時製造爭論點外,還要求教師備課要精,急智要強。雖然我要達到這些還有一定距離,但這堂課給了我信心,我相信我可以令我的課堂生動起來,讓我的學生愛上語文。

國中語文老師教學反思4

去年擔任九年級的語文老師,暑假的時候心裡盤算學校應該會繼續讓我教九年級的語文。沒有料到的是新學年分到了八年級1班,重新做一名八年級語文老師。

八年級的學生,沒有七年級學生那麼活潑,沒有九年級學生那麼沉穩。八年級學生的優點,是思想很活躍,上課氣氛很好。對於國中語文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積累。

八年級部編版語文教材,有了輕微的變化,增加了第五課《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第六單元《孟子》也從兩章變成三章。經過九年級複習,我對語文考試的重點和難點也有一定了解,教法上面更加細緻。首先,在語文基礎知識方面,增加了每課的生字,生詞,多音字,成語等的積累。基本上是每一篇文章的教學中都給學生深入一些文學常識。其次,針對每個單元素材教材的研究上,也比往年有了深刻的理解。更加註意到記敘文與說明文教法上的不同之處。此外,在課外名著閱讀上面,收集一些資料對學生進行閱讀課的開展,幫助學生課下多讀書,讀好書,愛讀書。最後,關於語文的備課和講課上面還是有一些迷茫。對於教材,自身理解、解讀並不到位。個人思考太少,更不具備研究的能力,處於一種模仿名師為主的模式。還是應該自己多讀專業書籍,尋求一條適合自己的明確的的備課之路。

本次考試,比六班差了很多,個人反思覺得最後複習階段不夠細緻。學校少了一次月考,應該抽空自己考。考試可以鍛鍊學生思維,只是單純做題講題並不能深刻理解。今後,每一單元結束後都應該給學生進行測試,改變之前單純的聽寫默寫,加大難度。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自己今後更要自己多做題,研究題型。

這是我愛人寫的,她是一名語文老師,卻不愛寫文章,我也多次建議她多讀書、多寫作,她以照顧孩子累、沒時間等緣由置之不理,直到現在她竟然主動的來寫教學反思,這就是進步啊,我很開心,我相信,這將是她教學生涯的轉折點。因為我們都知道,善於總結和反思的人是進步最快的,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或是企業老闆或者企業員工,都是這樣的。

要知道,每一顆鑽石在被發現前,都要經受埋藏塵埃的寂寞時光。

耐心和積累,是實現理想的前提,只要認定了自己奮鬥的目標,努力堅持下去,總會取得屬於自己的一番成績。畢淑敏曾說:“每一顆鑽石在被發現前,都要經受埋藏塵埃的寂寞時光。”保持等待與希望,總有一天,埋得再深的鑽石,也會被髮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