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1.97W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19世紀俄國浪漫主義詩人普希金的代表作,這是他26歲時寫給鄰居女兒的一首詩,全詩以一種溫柔敦厚的口吻,勸告安慰鄰居的女兒。下面是關於《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反思,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反思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反思

這堂課主要採用朗讀法和探究式教學法。

通過教授這節課加上自己講完課後反覆讀詩,我感覺,學習詩歌,最主要的是品出它的詩歌味,而朗誦則是最好的方法,無論怎樣賣力地分析,都不如入情地讀,讀到到味了,情感自然也就出來了。我在上這課時,顯然朗誦這一點還沒真正落到實處,只是簡單地聽錄音和模仿朗誦,形式比較單一。其實應該儘量讓形式多樣話,如陷入困境的好友傷心痛苦時,你安慰他時應該怎樣讀;自己勸導自己時又是怎樣讀等。還可以讓同桌或者小組合作進行指令碼設計的朗讀。教師需要做的則是給予適當地朗誦指導,喚起學生心中的情感,讓學生入詩,讀出情來。這樣詩歌不用講學生都會收穫很多。

教師和學生都變換了角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培養了主動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學生的討論,既解決了個人難以解決的問題,同時也培養了合作精神。教師“不憤不啟,不徘不發”,給學生留下較大的自主學習空間,使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

語文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共同的知識,而且應當充分體現學生個性化需求。不同生活經歷的人對同一教材的理解可能千差萬別。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片面強調緊扣書本,書寫到哪裡,學生的思維就停止在哪裡;在對學生的評價上,強調“標準化”、“一刀切”……這樣,不僅影響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束縛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且嚴重地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猶如一個大的構架,其中許多內容有待於學生去填寫,這就是所謂的'“再創造”。新課程要求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節課便充分突出了這方面的特點。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抒己見,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拓展和延伸了教材內容。例如對“生活欺騙了你”的理解,學生的認識角度就很獨特,也很深刻。這是教學參考所沒有提到的,更是教師事先沒有想到的。這充分說明學生的思維是十分活躍的,他們的確是課程改革的受益者。

  【2】《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反思

這首名詩學生都比較喜歡,我在教學設計時想通過朗讀和比較閱讀來提升學生對詩歌的感受,但感覺這教學設計還是比較粗糙,因此在過程中出現了幾點值得反思的問題:

一、教學設計要抓大放小,針對文章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而不該一刀切。在一開始的教學設計上其實設計了很多針對詩歌理解設計一些小問題,但這首名詩其實從內容上來理解是比較簡單的,篇幅短小,哲理也表達地比較明顯。所以後來都沒有在教學過程中派上用場。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幾個大問題:詩歌的朗誦,詩歌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小問題不多,使課堂不會顯得煩瑣凌亂。

二、引入詩歌對比閱讀的可行性。在這堂課裡我借鑑了餘映潮的的課堂實錄,將《假如你欺騙了生活》和《假如生活重新開頭》引入課堂教學進行比較閱讀。這個閱讀想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從情感價值觀上讓學生對生活有更全面的瞭解,二是通過多首詩歌的朗誦閱讀,能使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受力,學寫幾句詩歌。比較閱讀可以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並能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進行多角度的評價和感知。但是比較閱讀還是應該選擇水平相當的作品,並在語言結構等方面有可比之處,但個人認為後兩首詩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尤其是中間這一首,僅僅為了從“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予以指導,似乎對語文味的挖掘沒有多大益處。並且學生對於生活的感知還是處於表面。至於最後的詩歌模仿寫作,在沒有給予學生指導的基礎上,他們寫出來的作品並不理想,這樣的教學方式是流於表面的,並沒有給學生帶來共鳴。

三、詩歌朗誦的指導。在教學中我常喜歡指導技巧朗讀,問學生該如何去讀,並摳字摳詞,沒有留給學生自己去發揮朗讀才能的空間。其實這首詩完全可以讓學生以自己的理解去朗讀,如一開始就可以讓學生去設計朗讀指令碼,並提問"你想讀出怎樣的感情?為什麼",在朗讀裡談對詩歌的理解和感受。而我卻切割似的將朗讀和賞析分離開,在學生談了對詩歌的理解後問他們這裡該如何讀,那裡該如何讀,學生如機器被我操控著,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選擇,教師的心急和浮躁,使問題引導實在太失技巧,也壓縮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

本學期的課上下來,對自己實在不能滿意。總感覺有力使不上勁,沒有真正沉入到教學中去,對文章的理解探究和教學設計上還是沒有精心去準備,因此在反思時總感覺印象模糊。我想教學過程中要真正多關注學生,從學生處反饋資訊,才能促進教學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