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律教育在身邊徵文「優秀篇」

才智咖 人氣:2.14W

我們不僅要知法懂法,還要遵守法律,維護法律。在我們身邊,常常發生一些不守法規的事。我們除了嚴格要求自己,對於不良行為也不能視而不見。下面是本站整理的關於紀律教育在身邊徵文,歡迎閱讀參考!

紀律教育在身邊徵文「優秀篇」

紀律教育在身邊徵文_第1篇:

大家都知道魯迅先生小時候以為幫媽媽買藥遲到受到批評而在書桌上鑿刻“早”字提醒自己遵守學校紀律的故事吧。那鑿刻在書桌上並激勵魯迅先生一生的“早”字,不僅是一種提醒,同時也是一種態度,一種嚴格自律、成就大事的態度。

下面,我再給大家講一個反面的小故事:

清末時,一位日本軍官東鄉平八郎到中國巡洋艦“鎮遠”號參觀。他登上巡洋艦後,有兩件小事使他看穿了清廷海軍的底細:一是他看到水兵把洗過的衣服晒在大炮管上;二是他下船後發現白手套髒了。可見所有的槍桿、扶手都沒能保持乾淨。於是東鄉向當局報告:“清朝海軍雖然噸位多,但不堪一擊!”果然,在1894年發生的甲午海戰中,總噸位僅6.13萬噸的日本海軍,一舉擊潰了堂堂的北洋艦隊。次年,清政府就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這是個反面的例子,從兩件小事表明清朝海軍缺乏嚴明的紀律。一支沒有紀律的軍隊,武器在精良,也是沒有戰鬥力的。可見,嚴明的紀律無論對個人還是對集體來說,都是多麼的重要!

“紀律之星”,顧名思義,首先要講紀律。所以,在遵守紀律方面我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我無時無刻都在提醒自己遵守紀律。在學校,我嚴格遵守班規、校規;在路上,我提醒自己遵守交通法規。無論在哪裡,我都剋制自己不要擾亂紀律。也許,我還有許多地方不足,但是在以後的日子裡,我會更加努力,我會在奮鬥中不斷的成長和提高!

紀律教育在身邊徵文_第2篇:

談到法律,總會給人以神祕、威嚴、崇高的感覺。其實,法律與道德、習慣、宗教、紀律一樣,都在規範著人們的行為。正是由於這些規範的存在,這個社會才變得有序;正是由於法律的存在,我們的權利才得到應有的保障。

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有幸生活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年代,親眼目睹了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法制程序的突飛猛進,300多部法律相繼出臺,“依法治國”被寫進憲法,多麼令人振奮!然而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如何與法同行?有人可能會說:你多慮了,我們還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殺人不放火,法律就約束不到我們。我說:不!法律離我們很近。那些輕視法律作用的人,我想是沒有真正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法律,就是實現正義、體現公平、正確規範人的行為的社會準則。當今這個經濟社會,人們在不斷地淡化道德意識,甚至有人討論起一些傳統美德是否過時的問題。這不得不促使我們呼籲法律來維護我們的社會秩序。紐約,這個繁華的國際大都市,卻是犯罪率最高的惡源。有統計表明,每5分鐘,就有一場搶劫上演。而在我國學生群體中也存在著一些觸犯刑法的不良現象。如:強要同學錢財,參與搶劫,更有甚者結幫犯罪。據報道:今年4月30日,海南省萬寧市17歲學生溫某,因持塑料槍打劫被判有期徒刑5年。80年代後期到現在,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齡化發展趨勢。在上海,14-16歲的少年犯已佔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讓人心驚的是,剛剛進入法定處罰年齡的14歲孩子竟佔了其中的15.l%。犯罪,無疑永遠威脅著我們安定的生活。但是,我們應當堅信的是,法律永遠維護正義。誠然,就我國現階段的法律體制而言,的確存在一些疏漏,也有一些人為了金錢,為了一個“利”字,背離職業道德,背離良心,鑽法律的空子。但我仍要說,我們的法律正在不斷地健全和完善,我們應當毫不動搖的堅信法律的正義性,並學會捍衛它!而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常常講要遵紀守法,可見遵紀是基礎。我們千萬不要忽視遵紀的作用,“以小見大”的道理人人都懂。如果你認為“現在違反一下學校紀律沒什麼大不了,只要我以後不違法就行”,那就請你趕快打消這種念頭吧!“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現在小小的放鬆很可能在將來會釀成一次大的失足,何苦要等到法律制裁的時候才悔恨呢?

所以我們現在只有從一名合格的中學生做起,將來當我們走出校園,融入社會這個大集體後,才能真正成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總之,法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維護自己權利的武器,同時又是規範自己行為的社會準則。因為權利在規則中行使,義務在規則中履行,自由在規則中有。

同學們,從今天起,從這一刻,讓我們一起踏上與法同行的道路吧!

紀律教育在身邊徵文_第3篇:

我在《社會》這本書上,學到了一些法律的基本知識,瞭解到法律是有強制性,約束性的。不是說你想執行就執行,不想執行就不執行。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就隨時在保護行人的安全,不遵守它,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法律在每個人的身邊,這是人所共知的。可偏偏有些人知法犯法。比如:有一個星期天,我去上劍中英語。車行到半路上,突然堵住了。我就想;為什麼剛修好的寬闊馬路,出現了堵車的現象呢?當車慢慢行到十字路口時,這才明白,原來是一輛從東往西的小轎車撞上了一輛由南往北行駛的大卡車,這好比是雞蛋碰石頭,傷害的最嚴重的是那輛轎車。大卡車的側面只是撞了一個坑,而那輛小轎車的車頭撞的稀巴爛,車裡的人也受了重傷,地上還有一大片血。不一會,交通警察來了,查清了事故的原因,原來是小轎車的車速太快,而且還闖紅燈,撞上了大卡車,造成了這次事故。

這次是我親眼目睹的交通事故,看起來非常可怕,使我進一步理解到“寧停三分,不搶一秒”這句警示語的含義。現在雖然馬路寬了,但是人多了,車也多了,一不注意就會出現交通事故。同時這次交通事故也教育了我,因為我上街也有時候不注意交通安全。這次事故,使我明白“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深刻含義。我們要想讓交通法規在我們的身邊隨時保障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必須嚴格遵守交通法規。這樣,才能安全幸福你我他。

中共北京市昌平區文化委紀委關於開展“紀律教育在身邊”徵文活動的通知

系統各黨支部:

為進一步推進區文化委紀律教育經常化、常態化、全覆蓋,總結髮掘區文化委各支部、各單位開展紀律教育的有效形式和經驗做法,形成學紀律、懂紀律、守紀律的良好氛圍,讓每名黨員幹部真正能夠從紀律教育中受益,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按照區紀委《關於開展“紀律教育在身邊”徵文活動的通知》精神及要求,現將開展“紀律教育在身邊”徵文活動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徵集要求

(一)作品主題

以“守紀律、講規矩”為主題,圍繞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對黨員幹部守紀律、講規矩的明確要求,深入挖掘身邊先進人物和事蹟,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展現廉潔正能量等內容進行創作,進一步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和從政環境,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朽工作深入開展。

作品可以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反映以下內容:

1.本單位組織開展的富有成效的紀律教育活動;

2.本人或身邊黨員幹部在紀律教育活動中守紀律、講規矩方面發生的變化;

3. 親身經歷或聽說的、教育深刻的其他廉政教育活動。

(二)作品要求

1.作品要內容真實、情節生動、教育深刻;

2.作品須本人原創,嚴禁抄襲;

3.作品的篇幅在3000字左右,可以配圖片(圖片大小不低於1M);

4.嚴禁上報總結類文章。

(三)作品用途

區文化委紀委將對報送作品進行稽核,將遴選出來的好作品報送區紀委擇優集編成冊,並報送市紀委宣傳部參加全市評選;優秀作品將在市紀委網站、《是與非》雜誌、“清風北京”、區紀委網站等平臺使用。

二、報送要求

1.每個支部在保證作品要求的基礎上至少報送一篇徵文。

2.各支部報送作品時需填寫《故事作品報送一覽表》以及由作者本人簽字的《故事作品授權確認書》;

3.每篇作品均需報送紙質版和電子版各一份;

4.作品請於2016年9月19日前報送區文化委紀委監察科(郵箱:,聯絡電話:80112636)。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各支部、各單位要高度重視“紀律教育在身邊”徵文活動,把活動納入本年度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朽宣傳教育工作總體安排部署,併成為面向黨員幹部群眾開展紀律教育的重要手段,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早著手、早準備、早成稿、早稽核、早報送,按時保質保量完成撰寫作品任務。

(二)結合實際,注重實效。要把“紀律教育在身邊”徵文活動與“讓每一名黨員幹部受到嚴格的紀律教育”工作相結合,與“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相結合,擴大影響力和覆蓋面,真正把黨的紀律和規矩刻印在全體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心上,真正使每一名黨員懂法規、守紀律、講規矩、知敬畏、存戒懼,進一步提高全體黨員的廉潔自律和遵章守紀意識,增強拒腐防變能力。

(三)加強宣傳,營造氛圍。要加大對活動的宣傳力度,積極利用徵集的優秀作品深入開展講規矩、守紀律教育活動,努力在全委形成守規矩、尚廉潔的良好氛圍。

附件:1.故事作品報送一覽表

2.故事作品授權確認書

中共北京市昌平區文化委紀委

2016年6月7日

附件1

故事作品報送一覽表

報送單位(蓋章):

序號      作品名稱      作者姓名      作者單位      備註      

                   

                   

                   

                   

                   

                   

                   

                   

                   

                   

                   

                   

                   

                   

                   

                   

                   

                   

                   

                   

                   

                   

                   

                   

                   

                   

                   

                   

                   

                   

                   

                   

                   

                   

                   

                   

                   

                   

                   

                   

                   

                   

                   

                   

                   

                   

                   

                   

                   

                   

                   

                   

                   

                   

                   

聯絡人: 聯絡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