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四年級讀書徵文範文

才智咖 人氣:2.83W

書,是一位知識淵博的老師,它帶我暢遊理性世界,領略大自然風光,瞭解大自然奧祕,它能讓我懂得許多人生哲理。書,用它豐富的知識甘露,澆灌了我求知的心田。下面有本站小編整理的國小四年級讀書徵文範文,歡迎閱讀!

國小四年級讀書徵文範文

國小四年級讀書徵文範文

夢想是燈,照亮前路闢未來;夢想是歌,激發鬥志破萬難;夢想是筆,書寫奇蹟鑄華章。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夢正破浪起航。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追憶中華幾千年文明發展,民族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秦將蒙恬巡萬里關山,北擊匈奴,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漢武劉徹“生啖胡虜肉,渴飲匈奴血”,將三軍直搗匈奴漠北王庭;唐宗宋祖,四夷稱臣,萬國來朝。更有鄭和七下西洋,揚我國威,四海臣服;清聖祖康熙臨強俄之入侵而不亂,勇擊俄虜,護我邊疆。這一切讓每一箇中華兒女為之熱血沸騰。然而,往事越千年,歷史的繁華在延續了千年之後開始落幕。1840年,當中國人還在天朝上國的“國門”內沉醉時,英吉利的大炮卻無情地打碎了這一美夢。《南京條約》 、《馬關條約》 、《辛丑條約》販販販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銘刻著中華民族百年屈辱的歷史。

但是,中華民族是不會在列強堅船利炮下屈服的。一代代優秀中華兒女開始為中華獨立富強而奮鬥,傳遞著中國夢。“以擔當中國改革發展為己任,雖海枯石爛,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是孫中山先生對中國夢的承諾;“在自力更生基礎上光復舊物”是毛主席對中國夢的豪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周恩來總理對中國夢的誓辭。

歷史的車輪滾滾,歲月洗滌舊跡。燃燒著中國夢的“火炬”傳遞到了當代中華兒女手中,“功崇唯志,業廣唯勤”,當代中國人唯一能做的便是承先人之遺志,艱苦奮鬥,在中華復興之路上奮力奔跑,為中國夢保駕護航。功夫不負有心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之下,懷揣著中華復興之夢,迎難而上,終於用血汗書寫了一個個奇蹟:原子彈的爆炸,震驚了歐美;“嫦娥”升空,令奔月不再是神話;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令中國奧運不是夢;中國一度否決制裁敘利亞,令西方國家看到中國已經是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的成就,讓華夏兒女看到復興不是夢。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下海,邁開了中華強國夢神聖的一步;中國飛速發展的經濟,夯實了中華富民夢堅實的基石;孔子學院遍佈五洲四洋,實現了中國人“五湖四海皆兄弟”的文化夢。中國人以艱難萬險渾不怕的精神,一次次創造奇蹟書寫輝煌。可是這輝煌之後卻有一雙雙恐懼仇恨的眼睛,西方國家一度企圖干預中國內政,頻繁製造“中國威脅論”,妄圖扼制中國發展。然而,令列強失望的是,如今的中國已不再是列強堅船利炮下卑躬屈膝的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不再是聞洋人喪膽的西太后慈禧,西方人宰割中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中國夢是一代代仁人志士復興中華理想的凝聚,如今我們這些風華正茂的同學少年要做的就是用知識武裝自己,接過承載著中國夢不滅的火炬,開闢中華復興的天地,銘記國家主席“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的諄諄教誨,以蓬勃的朝氣迎接祖國復興的旭日,告訴歷史“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展望神州大地,俯瞰華夏九州。追夢的朝陽正在升起,復興的樂章已經奏響。我堅信在以國家主席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正在起航的中國夢將乘風破浪,直掛雲帆濟滄海,中華復興指日可待。

國小四年級讀書徵文範文

讀書可以讓人奮進,讓人變得睿智。好書是思想的導遊,更是心靈的雞湯。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就酷愛讀書。他流亡國外期間,雖然仍在為革命奔忙,但只要一有時間,他就一頭鑽進書堆裡。他曾說:“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 命之外,只有讀書。我一天不讀書,便不能生活。”

過去,我從不願意讀書,因為我總覺的讀書是一件很單調,無味的事情。但一不讀書,卻在各個方面給我帶來了很多意象不到的困難。比如:說話時不會用適當的詞,而鬧些笑話;寫作文時,因為沒有豐富的辭藻,而寫不出生動的作文……現在,我每天放學回家後,做完作業,就讀一會兒的書。剛開始時堅持不了多久,慢慢的就喜歡上了讀書。我還從中學到了很多的常識呢。有一天晚上,家裡有蚊子,媽媽就點燃了蚊香,但刺鼻的氣味讓人難以呼吸,這時我就說:“媽媽,在蚊香上撒點兒風油精吧。"媽媽照著做後,果然沒有刺鼻的味兒了,就問我怎麼知道的,我驕傲的說是書上看到的唄。我還跟媽媽說了,永茶葉水泡腳,可以去除臭味;新買的牙刷放在鹽水中浸泡一下,可持久耐用……

讀書可以增長知識,開闊眼界,陶冶情操。一個人不讀書,他就永遠不會進步。因為這個社會在不斷進步,科技也在飛速發展。我們只有通過讀書來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才能適應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

國小四年級讀書徵文範文

一個月前,我們老師讓我們看《目送》,其中,我就讀到這篇叫《寒色》的文章,讓我感受匪淺。

這篇文章主要是講作者對“家”的看法。看到“家”這個字,我也陷入了沉思。家,是什麼?作者給出了這樣的答案: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終身伴侶時,兩個人在哪裡,哪裡就是家。一有兒女,家,就是兒女在的地方。

可是這些家,都變成怎樣了呢?

第一個家的人,一個個走掉,通常走很遠,很久。到最後,僅剩的那個人,可能自己慢慢走了出去,可能坐在輪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張白布蓋著,被抬出去。

第二個家,沒多久就散了,因為人會變,生活會變,家,也跟著變質。家,一不小心就會成為一個沒有溫暖,只有壓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涼,但是家卻可以更寒冷。

第三個家,會怎樣呢?這次,作者沒留下答案。我想,是和第一個家一樣吧?他們的兒女也會長大,也會一個個走掉,而他們就成了留在這裡的人,過著漫長的歲月。

我想,我現在還處於第一個價吧?我上學時,父母是否也過著這樣漫長的歲月?我也會長大,長大了,我也會走嗎?像哥哥那樣,出國讀書,成家立業,然後留下父母在這裡生老病死?也許像中秋、元宵,端午,春節,過年時會回來看它們吧,可是其他時間呢?任由父母都自顧都,獨自難過?現在的他們,應該處於第三個家的階段吧,他們知不知道,第一個家的場景將重現於他們身上,只是被抬出去的那個人,是他們?

生活,其實就像一條莫比烏斯帶,繞出來,繞進去,最終還是得回到原點。生活,就是這樣無限迴圈著,人,出生,到死,在有限的時間內,做著有限的事情。既然時間不肯為我們停留,那我們就只能追趕他,在父母還沒被蓋上白布抬出去之前,多陪陪他們,和他們一起去旅遊,去散步,去看風景,讓他們在渡過漫長歲月時,不再孤寂。

這個家,變成什麼樣,其實是取決於我們,所以,讓我們努力把這個家變成一個溫暖的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