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家風家訓徵文(通用5篇)

才智咖 人氣:8.76K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徵文打過交道吧,徵文是某個辦事部門為了某個活動公開向社會徵集的有關文章。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徵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傳承紅色家風家訓徵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傳承紅色家風家訓徵文(通用5篇)

傳承紅色家風家訓徵文1

家,是一座精神的聖殿;家,是一艘滿載希望的小舟;家,是一顆四季常青的大樹。可是再溫馨再美好的家,也需要一種傳統的道德來維持,這,便是家風。我家的家風是忠於職守,樂於助人,勤儉節約。

我的爺爺是一名退休教師,也是一名黨員,他為人善良,正直,一生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在他的耳濡目染下,我的爸爸成為了一名優秀的人們警察,而我的姑姑和媽媽都是光榮的人民教師。他們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恪守職責,默默地為祖國奉獻著自己。

從我記事起,爺爺樸實善良,樂於助人的品質就像一面紅色的旗幟引領著我前進的方向。由於我家住在較偏遠的鄉村,去集市也不太方便,所以左鄰右舍若是誰家的燈管壞了,電視打不開,自行車輪胎破了……他們總會在第一時間找爺爺幫忙,而爺爺總是樂呵呵地幫助他們,爺爺從來不會向鄉親們收取任何費用,偶爾還會倒貼一些小配件。鄉親們都說像爺爺這樣的好人已經不多了,而爺爺總是呵呵一笑。

爺爺勤儉節約,我從小就被灌輸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德觀念。記得有一次,我吃飯時不小心把幾粒米漏在了飯桌上,不巧被爺爺看見了,他連忙把米粒拾了起來往嘴裡送,我很不解,便連忙勸阻:“爺爺,別吃了,已經髒了,不就是幾粒米嗎?又不值幾個錢!”爺爺語重心長地說:“我們今天之所以有這麼香噴噴的米飯吃,是農民伯伯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付出換來的,糧食都是用他們的汗水澆灌的,我們要珍惜啊。”接著他就給我講起了他小時候捱餓受苦,和小夥伴們拾撿麥穗的故事,我恍然間明白了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習近平說:“牢記使命,放得始終。”我要銘記爺爺樂於助人,勤儉節約的紅色家風,這種精神直接影響了爸爸媽媽和姑姑,也滲透到了我的血液中。它將歷久彌新,永存我心,散發它迷人的光影,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傳承紅色家風家訓徵文2

一個家庭良好的行為標準就是家訓,而一個家庭獨有的風尚就是家風。良好的家風能夠體現家庭成員的家教和素養,然而,需要每個家庭成員的遵守,好的家風能夠薰陶出有教養的家庭成員,家長的言行對於孩子非常重要,這就是所謂的言傳身教吧。一個家族的振興與發達,離不開引領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創立的家風和家教。家風與家教的形成都會經歷一代甚至幾代人的積澱和努力,它總結了前世中無數家庭的得與失以及經驗,結晶成為獨一無二、適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實際的法寶,引領家庭或家族走向輝煌。

的確,在生我養育我的這塊土地上,父輩經歷過太多的艱苦日子,到我們這一輩雖然還時常有聽到“舊社會”“土地承包到戶”等,但那些艱苦歲月留給我們沒有太深的印象;因為我的父親母親早已把往日的磨難當作一種精神,一種積極面對生活,勤勞節儉的家風傳承給我們這一代。

我家的家風家教有三條:一是積極的生活態度,二是以善良真誠待人,三是孝敬尊長。

在我7歲那年,父親去世了,生活的重擔一下全壓在了母親的身上。當時我們家姊妹8人中,只有大姐二姐三姐成了家,二哥,五姐和我都還在上學。每到開學前幾天,母親總是到處奔走,為我們籌借學費,然母親從不與我們講述生活的艱辛,也從不要求我們退學。母親總與我們說,困難只是暫時的,挺一挺就會過去了。母親積極的生活態度對我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以後的生活中,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我們也從不退縮。

在我很小的時候,每到收穫玉米的季節,晚上,坐在燈下剝玉米,母親總會給我們講司馬光砸缸,孔融讓梨等耳熟能詳的故事,並告誡我們:要善待他人,用母親的話說;好人一定會有好報的!記得那時我們家,總是有很多人來串門,而對鄉親們,母親總是熱情相待,總把家裡好吃的拿出來招待鄉親。若是遇到走村串寨做小生意的生意人,只要到了我們村,留宿的地點,總是我家。母親的善良真誠打動了許多人,也在無形中造就了善良真誠待人的家風。

母親一直告誡我們:百善孝為先!沒有父母,哪來的後人,一旦聽說哪家子女不孝順父母,母親的眼裡總是滿含熱淚。正是在耳濡目染之下,我們姊妹8人以及我們的孩子對母親都非常孝順,在母親80歲高齡,帶著母親做了飛機,乘了地鐵,遊了西湖,讓村裡的老人羨慕不已,母親的晚年算是幸福的`。

許多年以來我深深的理解母親的家風家教,也同樣會傳承給下一代。社會在不斷的發展,生活環境和各方面的條件越來越好,但這些優秀的精神永遠不會被棄忘。良好的家風傳承是社會風尚健康發展的前提,每個家庭都應構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風和家教,為 “中國夢我的夢”的實現,組合成一股強大的振興中華力量!

傳承紅色家風家訓徵文3

“家是心靈的港灣,人生的驛站,是感情的歸宿,靈魂的延續。”家,多麼溫暖的一個詞,但是,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規矩不成方圓,家風家訓,是每一個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在日復一日地影響人們的心靈,塑造人們的性格。

正所謂:“百善孝為先。” 青山悲吟聲聲淚,聲聲呼嚴父;碧水苦訴字字血,字字哭慈母。羊羔跪乳、烏鴉反哺,“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事例,足以讓人們唏噓不已,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們感動萬分,不同的時代,演繹著相同的主題。孝,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多少滿腹經綸的文人墨客為它吟詩作曲。孝,在歷史的長河中,彰顯出中華傳統的獨特魅力。

孝,或許,有的人,只有經歷了生離死別之後,才會真正明白。

小時候的我,懵懂無知,不懂孝的重要。後來,在我十歲那年,我最親愛的爺爺永遠地離開了我,這時,我才明白,孝,這個詞多麼崇高,多麼偉大。

那時,爺爺住在老家,我和爺爺分居在兩地,我和爺爺一年見不到幾次,和爺爺聊天的時間更是沒有幾回,所以,在我印象中,和爺爺的記憶幾乎是空白的,只記得,爺爺招呼我吃飯時的興奮,看見我們回老家時的喜悅,臨走時虛弱又和藹的笑容。多年後的今天,又回憶起那年,又有多麼後悔,當年沒有多和爺爺說一句話,多為爺爺泡一杯茶,多為爺爺盛一碗飯,多看爺爺一眼。這麼多年來,我寫了許多篇文章,去追憶爺爺還在的時光,但這些,不過是一些回憶中的泡影罷了,這些都彌補不了我的遺憾。

我想,孝,可以很簡單,只是為父母捶捶肩,說說話,甚至多回家看看,就足夠了。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那個陪著你蹣跚學步,教你數學題,伴你成長的人,已經漸漸老了……

記得今年母親節,我送給媽媽一張我自己畫的賀卡,這個禮物,或許,它並不貴重,也不精緻,還缺少亮點,這樣一個簡單又樸素的禮物,卻讓媽媽露出了最美麗的笑容。

媽媽教導我:人再貧窮,他只要守住孝道,他的精神財富就是寶貴的。人再富有,都不能忘了父母的養育之恩,他若不孝,總有一天,他總會被社會淘汰,留下無盡的遺憾。

身體上的傷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心裡的傷會隨著時間而慢慢忘記,可唯獨遺憾,只會隨著時間而慢慢增多。孝不僅僅是一種付出,也是一種收穫,在儘自己一份孝心的同時,我們沒有留下遺憾,還收穫了幸福和快樂。

傳承紅色家風家訓徵文4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薰陶下,才能出類拔萃。我家的家風家訓可以概括為“孝、儉、勤”三個字,雖然簡單普通,但是讓我受益匪淺。

首先是孝。我家是個五口之家的大家庭,在我的眼裡,父母都很孝順。每天出門、進門,爸爸媽媽都會給爺爺奶奶打招呼,當然我也不例外,因為有爸爸媽媽的言傳身教嘛!媽媽也經常給外公外婆打電話,問問他們在做什麼,身體怎麼樣。只要有時間,我們一家三口就會回外婆家看看老人,陪著聊聊天、散散步、吃吃飯。自從我懂事以後,爺爺經常教育我,長大後要孝敬長輩,說這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家的家風家規。爺爺也以身作則,給我作了個好榜樣。三年前,太奶奶生病臥床不起,爺爺奶奶二話不說,精心照顧著她。每天除了端茶、送飯,還洗澡、換衣,幫助大小便。這樣整整照顧了兩年,一點怨言也沒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每一句話和每一個舉動,都在影響著我,我也每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給長輩奉茶、盛飯、敲敲背等,勵志做一個孝敬長輩,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其次是節儉。小時候,爺爺就常講:“節儉興家,浪費可恥。”每次吃飯時,只要看見我的碗裡還有飯粒,爺爺就給我背起了李紳的《憫農》,久而久之,現在的我養成了飯桌上、飯碗裡不留飯粒的好習慣。每年過年,我都會收到不少的壓歲錢,但我從不亂花。還有一水多用,晚上走出房間隨手關燈等等。我想:這就是家風家訓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一言一行。

最後是勤。“人生在勤,不索何獲?”、“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古往今來無數的名人都在說勤奮的重要性。在我家,勤不僅僅體現在學習上,也體現在生活中。爸爸媽媽每天都很努力工作,包括上了年紀的爺爺也每天堅持做著他的小本生意,勤勤懇懇,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也不落下。總是把那句“人不活動活動,要生鏽的。”掛在嘴邊。媽媽平時很少看電視,吃完晚飯,大多時候她總是默默地陪著我做作業,自己看些有關工作方面以及教育類的書籍。她總說要與時俱進,不能跟社會脫節了,要不斷給自己充電。有時候開玩笑說:“我正在和你一起上國小呢!”爸爸是個電腦工程師,親戚朋友常常打電話請教電腦問題,他總是耐心地向他們講解。單位忙不完的事情,就帶回家做,直到一天的任務完成為止。勤奮才能讓人上進,在爸爸媽媽的影響下,我也養成了愛讀書,勤思考,的好習慣。

一個好的家風是家庭留給每個成員寶貴的精神財富,它讓子女終身受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好的家風中,讓我感到無比幸福。

傳承紅色家風家訓徵文5

姥爺去世至今已經太多年了,那時候我還小,對姥爺的事兒印象深刻的確實不多,但他的行事作風,為人處事卻時常被提起,被“炫耀”,甚至是我們後代驕傲的資本。“我們”自然是我和媽媽還有爸爸。因為媽媽教育我們時,總是說“你姥爺教育我們時就是這樣的”。是啊,姥爺的家風,我從小聽到大。

姥爺是村裡的幹部,70年代,生產隊裡買農具和現在不同,當時買東西都要憑票供應,而且當時那家商店不知道什麼原因,還得要一塊銅才能賣。要知道當時的集體財產也不是要什麼就正好有什麼,隊裡還真沒有銅塊,姥爺就把姥姥的陪嫁銅臉盆強行充公了,姥姥埋怨他,可又氣不過他。

姥爺從來不準家裡人動集體物資,媽媽每次提起姥爺把大舅打暈這件事,眼裡總是泛著淚花。媽媽說記不清當時你有沒有參與其中,只知道是大舅和幾個淘氣的小夥伴偷拿了隊裡的一個西瓜,回到家,姥爺拿起“大腳板”就往大舅身上打。大舅那時還是個孩子,哪裡經得起這痛打,當時就暈倒了,也就是這一次,一向忍讓的姥姥第一次和姥爺大吵了一架。

姥爺的家風就是這樣,只許吃虧,不許佔便宜,不私用集體一分一毫,偶爾還把自己的東西挪為公用。這樣的家庭也許在別人看來至少衣食無憂吧,卻還真不是,家裡三個男孩兩個女孩,教育經費只能維持兩個孩子上學。後來,老舅被姥爺送去當了兵,走之前,姥爺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讓舅舅一定要努力表現,爭取申請入黨,做一名黨員。確實如姥爺所願,舅舅在部隊表現突出,得到部隊領導的認可和組織的接納,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退伍回來後在村裡也是有很高的威信。

我們這個大家庭,雖不是書香門第,但到處也都透露著孝敬與奉獻,有淳樸的家風,也有修身之教。我們是紅色之家,是生在紅旗下的一份子。這個家風影響著我的父親叔伯,他們在70年代積極申請入黨,成為了一名黨員。同時也影響著我們這一代人,我的堂哥堂姐、表哥表姐們在大學期間也都申請入黨,成為一名黨員,這個家風對我的影響更大,因為我找男朋友的標準之一就是黨員。

優秀的家風也一直激勵著我的前進和成長,從一個黨員“小白”,到熟知黨內的各項制度,從懵懂學生到代表全村黨員參加各項比賽並獲獎項,每一步跨越都有姥爺的影子。我是女子,但也要像姥爺那樣做個“巨人”。扛起使命,負起責任,踐行黨員義務,傳承紅色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