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家規亮家訓傳家風徵文(通用11篇)

才智咖 人氣:1.16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經常看到徵文的身影吧,好的徵文一般具有句段文采飛揚的特點。相信寫徵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立家規亮家訓傳家風徵文(通用11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立家規亮家訓傳家風徵文(通用11篇)

立家規亮家訓傳家風徵文1

回到家裡,吃過晚飯,我依舊座在沙發上看電視,心裡卻還在想:我的家風是什麼呢?媽媽的聲音傳了過來:你寫完作業了?我沒動。眼前的電視被關掉了,你現在應該做什麼,不知道嗎?唉!這句話我從上幼兒園時就聽得耳朵出了繭子了,去寫作業吧。老毛病了,該做什麼的時候就做什麼,記不住嗎?這不就是我的家風嗎?

從小,該我寫作業的時候,電視從不開著,也沒任何雜音打擾我。每次都只能是寫完當天作業,才可以看電視或玩電腦,國小以前不管是冬夏,每天晚上8:00是必須睡覺的,想玩,門都沒有。現在國中了,也只能寫過作業就睡覺,只有週日才可以自由。原來父母想讓我養成:認真做事,規律科學的好習慣。

又想起來,每次家裡來了客人,父母都教我如何打招呼,他們也是熱情招待;爺爺奶奶來了,媽媽總是做一大桌子好吃的,而且最好吃的菜總是在爺爺奶奶面前,螃蟹也是給他們最大的,而媽媽只是吃最小的。現在想想,這就不就是我們的家風之一:尊老愛糼,禮讓待客,謙和做人嗎?

這樣想起來,我彷彿記起了很多,我們全家人有時候在一起討論一下歷史,共同看一站到底,並搶答題,最後看誰對了;看最強大腦,討論那些神奇的記憶。

我從來聽不到父母講鄰里是非,也從不爭親朋得失。他們只是認真做事,認真做人。這也是我的家風之一:做有益的事,做坦蕩君子,不做慼慼小人。

我想:我的家風,不正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美德嗎:厚德載物,認真做事,中庸做人。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也要說:小家塑造大家,大家塑造國家,國家影響世界!

縱觀中華五千年曆史,中國早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界。孔子提倡:仁者愛人,以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

而國家與國家之間也如此,有的國家總是以老大自居,總是希望別國亂起來,自己坐收漁利。總是不能以仁愛的心態對待別人,今天挑點事端,明天做點手腳。這不正是中國人嗤之以鼻的小人行徑嗎?

呼籲大家都從現在做起吧,用我們民族的精神去影響世界,讓世界早日仁愛起來吧!

立家規亮家訓傳家風徵文2

家風伴我從懵懂無知坐向成熟,一步步在人生的階梯上踏上腳印,是它塑造我的無形力量―家庭的生活方式。在模糊的記憶中,媽媽教我懂禮貌,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助人為樂等等。品質方面嚴格把關。

時間不緊不慢的流逝,事情一次一次的發生。外面閃耀的陽光直直的射進了窗戶,我們家的爭議聲又一次直逼耳際:

“你說你都多大了,幹什麼都幹不好。瞧瞧,讓你給你倒杯水,幹嘛倒那麼滿,撒的到處都是。”一向寵愛我的媽媽一邊擦著桌上的水,一邊又開始嘮叨了。雖然說,媽媽的“話匣子”有點煩人,但勉強算得上是“音樂”。就聽下去吧。原來今天早上我家來了位做客的阿姨,媽媽命令我去倒一杯水給阿姨喝,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不料,我的手不小心抖了一下,水就倒滿了。有點不小心,不過我不是故意的。阿姨走後,媽媽的“低音小喇叭”開始不停地的播放,做事穩重,不要三心二意。我只得改正。

“那麼大了,連點規矩都不懂,客人來了也不知道打聲招呼,只顧忙自己的。”媽媽一送走客人,回來就又“贈”了我一句。我怎麼這麼倒黴,“……”長篇大論過後,媽媽竟然一點點也不累:“要知道尊重別人,得有禮貌。”從此以後,家裡來客人我一刻也不敢怠慢,急忙左一聲“阿姨好,”右一聲“叔叔好。”

我在媽媽的話匣子裡學到懂禮貌,尊重他人,做事專心……我伴著歲月,年齡不斷增長,媽媽卻毫不鬆懈。告訴我:“這些事情雖然微不足道,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可以直接影響你的成長。”我的家風由我的媽媽培養出來,一步一步,一件一件。

沒錯,無形中好的家風的養成,是正能量的傳遞,也是以後對自己教育的回饋,只要家風好了,國風才會好。

我們家的家風,願它常駐我家。願那不輟的改進之風飄在中國民族的上空,飄進千家萬戶之中。願我的家庭會因它變得更充實,更美好。

立家規亮家訓傳家風徵文3

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中。每個家,都有家訓、家規、家風,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對後代的策鞭,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中國的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訓、家規、家風,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訓是:尊敬老師、長輩、同學和任何有殘疾的人;勤勞節儉懂得持家;遠親不如近鄰,好好對待鄰居;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家訓,是自古以來存在在每個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卻少之又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把它們定為家訓,是為了讓下一代牢記中國五千年曆史文化的璀璨,我會努力做到,同時也會影響周圍人,讓他們也做到。

我家的家規是:主動向長輩問好;互相尊重彼此;路上撿到錢包等貴重物品必須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業做完了才有娛樂時間;當天的事情當天做,不能拖拉;每天都要運動(至少一種)。這些家規有幾項是爺爺奶奶定的,有幾項是爸爸媽媽定的,這越來越完善的家規更是讓我瞭解到了中國文化的進步。從小,爸爸媽媽就要求我做到,好的規矩,成就了我現在的成績。我家的家風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良好的家風對社會而言,就是一種道德的力量。家風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古人有云:有家規的家庭,屬於書香門第之家。

有家規、有家訓的家庭,屬於豪門貴族之家;有家規、有家訓、有家風的家庭,屬於王侯將相之家。

我希望我家的家訓、家規、家風能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有朝一日,實現幸福的四大目標:和諧、文明、健康、富有。

立家規亮家訓傳家風徵文4

我們家的家訓是“團結鄰里樂助人,和諧小家暖大家”。對於我們這一家來說,與鄰里和諧共處很重要,俗話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每到端午節,奶奶都會包出許多美味可口的粽子,然後讓我提著籃子給附近的鄰居每家送一提,當然熱情的鄰里鄉親們也會拿出自家包的.粽子和我們分享,每每拿到這些粽子,我總能感受到鄰里間的溫情。

奶奶常常跟我說,解放初期,每一戶人家的日子都十分困難,但她卻經常幫助鄰居,絲毫沒有因為貧窮而吝嗇,可見家訓對奶奶的影響之深。我漸漸地懂事起,奶奶常常教育我要和鄰居們友好相處。奶奶的話我一直記在心上。我可愛的弟弟,你也快上國小了,希望你能牢記我們家的家訓,在家訓陪伴下成長。王家的一把韭菜,李家的一碗茼蒿,張家一壺米酒,薛家的半瓶香醋,平時這些習以為常的小交往,你可不要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這些正是奶奶帶領我們全家謹守家訓的結果。他人待我如手足,我待他人如兄弟,這樣鄰里關係才能更加和諧。這些都是我們家幾代人的生活經驗的總結和積累,我們作為家中的新一代,不單要記住它,更要遵守它。

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禮儀之風是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驕傲。禮儀在我們家的家風中也有很高的地位。在餐桌上,禮儀處處可見。當一家人坐在餐桌上時,只有最年長的長輩動筷後,小輩們才可以動筷,一直以來我們家都保持著這樣的傳統。還記得在我小時候,媽媽就不允許我吃完飯的碗裡殘有米粒。小的時候會覺得委屈,但後來漸漸養成了良好習慣,倒是要感謝媽媽。如果有客人來我們家吃飯,我們作為主人,在餐桌上一定要等客人吃好飯後,才可以離開餐桌。這是餐桌上的禮儀。當然,我們家的家風還有很多,與善良的人交朋友,生活中做事要有恆心,家中再不寬裕,也要照顧好老人的飲食起居,與人為善……爸爸媽媽平日的言傳身教成為傳承這些家風的關鍵,他們一直是鍛造良好家風的有心人。

他們經常說培養、傳承好的家風會讓我們這些做子女的終身受益。甚至爸爸媽媽還一直認為培養良好的家風,能使社會和諧、國家昌盛。每家每戶都能有良好的家風,他們的子女今後走上社會,一定能營造出一個國家良好的家風。

立家規亮家訓傳家風徵文5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向重視家教,而家風家訓更是重要。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家的家風,而要說起我的家風首先得從小時候的幾事說起。

小時候家裡住在鎮上供銷社的大院子裡,那時每家的用水都是靠院子的大井水,水抽到水塔後再在院子裡面建幾個共用的龍頭,記得我剛上幼兒園中班的時候,有一天,幾個稍大點的男孩溜進大院裡,幾個小朋友玩了一會兒覺得很無聊,於是他們發現了幾個露天的水龍頭,就趕過放水玩,我聽見“嘩嘩”的流水聲,就跑出看看,原是小朋友在玩水,我想起媽媽經常告訴我要節約用水,於是我就叫隔壁比我大兩歲的韓翠婷姐姐,我們一道去制止小朋友玩水,由於鄉下小男孩調皮,在制止過程中,我的頭被一個小朋友用小石頭砸破了,小朋友見我頭流血了當時也嚇呆了。這是,媽媽也過了,先教育幾句小男孩就讓他回家了,並趕緊將我送醫院包紮,在去醫院的路上,媽媽表揚我做的對。

剛上一年級的時候,第一次數學測驗,我只考了91分,在班裡排在後幾名,爸爸拿到試卷後,沒有責問我為什麼考得這麼差,而是教育我偶爾的一次失敗並不可怕,並幫我認真地分析了錯誤的原因。在整個國小階段,爸爸經常教育我做每事都要認真對待,這其中包括平時的吃飯和走路等,爸爸並不要求我時時學習,而是要求我學習時專心致志;玩時就痛痛快快地玩。言傳不如身教,為了幫我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爸爸放棄了一些娛樂活動,找一些書籍陪我一起學習。

上國小三年級的時候,一次爸爸的同事我家做客。我不但沒有招呼,還很少說話,後爸爸教育我,見到長輩要主動招呼,對待客人要熱情周到;等這位佰佰再見到我時,直誇我像變了個人似的。

記得我家剛買房子的那會兒,我和媽媽從鄉下趕,下了中巴車後,為了節省2元錢。媽媽和我沒有坐公交車,而是步走站多路往家趕,當時走得我是又累又渴;但在我路過一座立交橋時,橋上一對母女,為了籌錢看病,頂著烈日在賣唱,媽媽毫不猶豫的拿出了10元錢。

好家風從兒時跟著我共同走進了青春,她無時無刻的提醒著我,鼓勵著我。

立家規亮家訓傳家風徵文6

“國有國法,校有校規,家有家風。”聽到這句俗話,我產生了疑惑:家風和家訓是什麼意思呢?查閱相關資料,我終於弄懂了什麼是家風和家訓,家風和家訓,說白了就是每個家庭的傳統風尚,是一個家庭的門風。家風和家訓是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的優良傳統的傳承方式。家風和家訓是我們的一位導師,它教給我們做人做事的準則,讓我們明白了一些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

今年過年,父親就為我們制定了一份全體家庭成員都要遵循的家訓:誠實做人。說起誠信,我還有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要講呢!有一次我在學校裡和同學約好了,週末一起去圖書館看書。本來我們都設想的挺好的,一起到圖書館的,可是,那一天天公不作美,好像非要跟我們作對一樣——天空中烏雲密佈,黑壓壓的,好像隨時都要下雨了。這時,我心裡十分矛盾:“到底去不去呢?如果去的話,要是下雨下的很大就會淋雨呢?不去的話,同學們肯定會說我是一個不守信用,不講誠信的人。到底怎麼辦呢?”母親看到我焦慮的神情,走了過來,問:“心悅,你怎麼了?好像有心事啊!告訴母親,也許母親能幫你解決呢!”我把情況和心裡的矛盾一五一十的告訴了母親。母親剛聽我說完,就馬上嚴厲起來,對我說:“心悅,難道你不記得了嗎?誠信做人,是做人的準則,如果你不遵守約定去圖書館。那你就是一個不守誠信的人,《曾子殺豬》的故事你聽說過嗎,通過這個故事就說明了人是要講誠信的,要信守承諾。現在約定的時間快到了,你快點拿把傘去吧!”聽了母親的話語,讓我更加深刻地瞭解了誠信,更加深刻的體會到了家風“誠信做人”的意義。雖然那天下雨,有幾個同學沒有來,但是我卻跟他們不一樣,我做到了誠信,沒有違揹我們家的家訓。

雖然有人說“誠信是金”,但是,我覺得誠信比金子更加的寶貴,誠信是無價的,是不能用有價的東西來衡量的。因為誠信將成為你人生不可多得的的財富。孔子也曾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句話也向我們說明了誠信的重要性。

誠信,這是做人基本的準則,我定要誠信伴我一生,成為我的座右銘,和我形影不離。家風家訓,它們就是一種美德的傳承,讓我們傳承家風家訓,讓美德的種子在每個家庭生根發芽,讓美德的大樹直立神州大地吧!

立家規亮家訓傳家風徵文7

寒假結束,我揹著書包高高興興上學去,走到教室門口,就聽到同學們唧唧咋咋,好不熱鬧,有錢的同學炫耀著自己的新衣、新褲和新鞋:“我春節的衣服可是媽媽從國外帶回來的,要3000多呢……”

“哇,我要是能有一套就好了!”同學們羨慕不已。

“哎,舒揚,我們的大班長,你的新衣多少錢?”

“一套也就500塊吧!”我實事求是回答。

“這麼便宜啊?我一雙鞋都要1000多塊!”有同學得瑟著。

聽到同學們這麼說,我心頭一熱,難為情地低下了頭。但我又馬上想到了外婆跟我說的故事:“60年代,外婆家裡非常貧窮,五個兄弟姐妹連溫飽都不能解決,有上頓,沒下頓。別說買新衣褲,就是地主家扔了的舊衣褲都要想法設法省著穿,老大穿穿,補補給老二穿,接著又裁小給老三穿,直到實在補不了、改不了,才心有不甘扔掉。大冬天,沒有錢買鞋,外婆只能把長頭髮剪下來做成鞋子,用來保暖。正因為以往的苦日子,造就了外婆現在勤儉節約的好品質。她經常教育我:不攀比、不浪費、講實在、講節儉。雖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沒有必要補丁加補丁,衣服只要整潔、乾淨就好,千萬不要一味追究名牌,鋪張浪費。”

記得有一次體育課,我摔了一跤,把皮衣給扯破了一個窟窿,回家大哭起來“媽媽,我真不是故意把衣服弄破的!”媽媽親切地對我說:“聽說有一種布貼,縫到衣服上就跟新的一樣,你要試試嗎?”“真的?太好了,媽媽快幫我買!”就這樣,外婆幫我把動物布貼縫到了皮衣上,一點都看不出破洞,我高興極了,還學大人自言自語:“縫縫補補又一年。”

想到這裡,我自信地抬起了頭:“同學們,我們現在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父母給的,是他們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他們給我們世上最好的東西,那是他們對我們的愛,但我覺得我們節儉的作風不能丟,要炫富,請以後花自己的錢!”

頓時,教室裡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節儉是我家的家風,為培養我們良好的行為習慣,節儉是我家的家訓,為陪伴我健康成長。

立家規亮家訓傳家風徵文8

當大樹還是小樹苗時,人們會用繩子將小樹苗和直直的木棍捆在一起,讓它筆直地生長。這小樹苗如同正在成長的我,那繩子和木棍猶如引導我成長的家風。我生活在溫馨、和睦的五口之家,長輩們嚴於律己的一言一行默默指引著我前行。

有一次,我坐在板凳上玩,爺爺走到我旁邊,突然眉頭緊鎖,一隻手捂著胸口,另一隻手扶在椅子扶手上,嘴脣變紫,大顆的汗珠掛在了額頭,但我絲毫沒有感覺到,一旁的爸爸發現了,立即將爺爺扶著坐下,迅速找來速效救心丸讓他服下,接著去端一杯熱水慢慢讓他喝下,並不停地安撫爺爺,直到他恢復為止。

貪玩的我回到自己家中就被爸爸、媽媽訓斥了一番,爸爸一臉嚴肅地說:“你怎麼可以只顧著自己玩,而不關心他老人家呢?我們工作都很忙,你陪伴爺爺奶奶的時間最多,所以以後一定不能忽視他們,要好好地關心、孝順他們……”一陣羞愧湧上了我的心頭,我心裡想著:以後我要好好照顧他們。

從那天開始,爸爸媽媽讓我當他們的“間諜”,時刻觀察爺爺奶奶的身體健康狀況、日常生活作息、情緒,以及特殊的事情,及時向他們彙報。現在雖然爸爸媽媽不在家,但也可以時刻了解到爺爺奶奶的生活動態。爸爸媽媽將他們的孝無形中傳遞給我,我已經接過了孝的火炬棒。

吃虧是福

爸爸媽媽就是我學習的榜樣。他們在單位任勞任怨,但是卻沒有一句抱怨的話。爸爸公司幾次裁員,但他的職位一直保留到現在。媽媽常說:“做的事多,學的就多,認識的多,積累的就多,能力就會很強。”他們的行為影響著我。

學校勞動時,我搶著幹活,雖然汗流浹背,但是我看到乾淨整潔的教室時,就覺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在學習過程中,時常覺得自己很辛苦,但每當收穫豐碩果實時,那一刻就能深深地感覺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讓我高興。與同學相處中,我會真誠地與他們相處,不斤斤計較,樂於助人,將我們的友誼變得更加牢固。

假如我是一隻風箏,那家風就是牽引著我的那根線;假如我是一艘小船,那家風就是掌握方向的船舵。小樹苗終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但使她直直生長的木棍和繩子,會繼續陪伴她成長,實現家風的傳承。

立家規亮家訓傳家風徵文9

是夜,在空無一人的客廳裡,爸爸總是開著亮晃晃的燈,小喝一杯。這或許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對於我卻是心靈上教育的一個開始。我對於這個場景,可謂是又愛又恨。

爸爸總說酒話才能給我最真實的教育,我一直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或許這就是我那平凡普通的小家庭不一樣的教風吧。

總會清晰地浮現出,爸爸用那微醺的紅紅的臉色,用含糊不清卻令人記憶深刻的話語,對我諄諄教誨的場景。那次我的期末考試失利了,在電話裡哭得很凶,爸爸一句話沒說,卻在我回家的那晚與我深談。桌上擺著好幾個喝完的酒瓶,散在桌上好似也喝醉了,我不敢抬頭看爸爸,卻可以感受到那熾熱的眼神,。爸爸沒講什麼批評的話語,只是講了雛鷹學飛的故事,爸爸講得很認真,眼睛流露出那深切的神情似乎可以將我包圍,我明白爸爸的用心,但是卻覺得心裡很著急,想要結束這場談話,因為那種靜謐的氣氛著實讓人很是喘不過氣來,這也是我為什麼又愛又恨的原因吧。

當然,爸爸那獨特的家教不只是在鼓勵我奮發,同時也是在思索自己的一種方式。

每年暑假,我總會去給爸爸打工,雖然很辛苦,但是那不菲的工資給了我巨大的動力。那天,我們忘了帶足工具,導致沒辦法順利完成工作。晚上,爸爸將我叫回他身邊,陪他乾幾杯,或許是心血來潮,爸爸竟給我講起了他兒時的故事,我很是興奮,但我又很傷神,因為我知道爸爸的童年並不是很美好。爸爸說他小時候總是跑到海邊去抓魚,但是總是費了很大的勁才好不容易抓到一條,原因就是不懂得技巧。隨後,爸爸就反思著自己今天的工作,我覺得我很是幸福,有一個這麼好的爸爸,這麼好的教育。我知道很多家長總是不肯向自己的孩子反思錯誤。爸爸說“智”和“勤”才能使工作做好,我也很相信這句話。

冬夜裡有風兒鑽進窗戶那特有的聲音陪伴,夏夜裡有清脆的蟬鳴陪伴,當然,在這些平平凡凡的夜晚裡,有爸爸那特有的教誨陪伴才是最好的夜晚。夜談是我那平凡普通的小家庭特有的家教方式。

醉後吐真言,是爸爸教育我最用心的方式;小故事,是爸爸教誨我道理最好的途徑;“勤”,是爸爸教會我生活的基本方式。夜裡,雖然靜謐,卻瀰漫著我家那獨特的家教家風。

立家規亮家訓傳家風徵文10

我們每個人都在一個家庭裡生活。校有校風,家,當然也有家風啦。家風是一家的道德標準,如同糧食一般,是一個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我們家的家風則是:吃苦耐勞,做事認真,對人友好。

我的爸爸就是一個吃苦耐勞,做事認真,對人友好的人。他的口才也很好,嘴裡總能蹦出一些大道理來,猶如一碗碗“心靈雞湯”,讓我在學習中懂得了許多。當我考試不理想時,爸爸都能針對我不足的地方,對我進行指點。

小時候,我總會覺得爸爸真囉嗦,這些話講了一次又一次,有什麼好講的。現在的我,慢慢的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知道了爸爸是為我好,他告訴了我怎樣做題,怎樣學習,怎樣改正自己的不足這些話在我的學習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看到這裡,大家一定想問:“你爸爸說得那麼有道理,給了你那麼大的幫助,以前肯定學習很好吧!”我以前也產生過這樣的疑問,爸爸說:“我才讀到國中,就去幫你爺爺幹活了,我現在可以教你怎樣學習,都是把以前的經驗總結出來的。”他還不忘打趣說:“要是你爸爸當年好好學習,早就上清華北大了!我聽了後,笑了笑,爸爸也是。

爸爸是一個對人友好的人。爸爸的性格很好,笑容幾乎都掛在臉上,也是一個講義氣的人。爸爸的朋友很多,他也很善於交朋友,也許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自來熟”吧!同樣,他還是個吃苦耐勞的人。爸爸的工作不是特別地悠閒輕鬆。每天7點左右出去,晚上大概6點左右回來,爸爸從來沒有說過累。在他的臉上留下了歲月的痕跡,眼角也有了一絲皺紋。我知道,爸爸這樣都是為了我和弟弟。而我也應該在學習上多下功夫。

在學習中,我吃苦耐勞,不輕易放棄,認真學習。在生活中,我愛笑,性格開朗,也很愛交朋友。參加一些比賽是,例如科學小論文,我也會認真,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這樣一個良好的家風塑造了一個這樣的我。我從爸爸媽媽的身上學到了許多良好的品質,不斷汲取他人的優點,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之處。這樣的家風會讓我不斷地完善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這樣的家風會隨時伴隨著我,伴隨著我成長,伴隨著我的一生!

立家規亮家訓傳家風徵文11

爸爸媽媽常說:“有了好家訓才有好家風。”可是什麼是家訓呢?

記得小時候爸爸媽媽常對我說“要尊敬師長和幫助弱小,要勤勞節儉,懂得持家(錢來趁到手,毋通大蝦配燒酒)吃飯不要說話,不要留碗底;做人要誠實,不能撒謊,要踏踏實實做人(細漢偷割瓠,大漢偷牽牛),勤勤懇懇做事。”等等,這些常常環繞在耳邊的話,回憶起來這就是家訓。

不過令我真正瞭解家訓的還是小時候那次經歷,那一次的經歷至今使我難以忘懷:記得小時候我不懂事,不懂勤儉節約,總是鋪張浪費,終於有一次,吃完飯的時候,爺爺看著碗裡剩下的殘羹剩飯,被我弄得一片狼藉的桌子,嚴厲的對我說:“寶貝你已經長大了,要懂得勤勞節約,不能那麼鋪張浪費!”我聽了,不以為然的說道:“有什麼不就是浪費一點點的糧食嗎?”結果爸爸聽到了表情更加嚴肅了,他對我說道:“你怎麼能有這種態度呢,你難道忘了小時候背過唐詩《憫農》嗎?他都講了一些什麼?每一粒的米,都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你怎麼可以這樣糟蹋他們的成果呢?再說了,要是出去吃飯吃成這個樣子,別人會認為沒有教養。”

我聽了爸爸的話,慚愧地低下了頭。從困難年代過來的祖輩們節儉意識已深入到骨子裡了,他身體行動讓我懂得了“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深刻道理。

現在長大了,在媽媽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我不知不覺中慢慢的我學會了一些家務活。吃完飯會自覺收拾碗筷去洗碗,看到地板髒了會拿起掃把,掃地會把自己換下的髒衣服洗乾淨等等。每當媽媽看見我自己在幹一些家務活時,總會欣慰的笑了。

記得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說過:“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潤物無聲地影響孩子的心靈。爺爺說,家訓家風是中華文明的一份子。正是有了家風和家訓家族才能開枝散葉,是家風讓家族傳承下去,是家訓把家族裡大大小小的人連在一起。

好的家風會使人茁壯成長;壞的家風可能會使人走上歧途。好的家風就是一種正能量,所以我們要培訓好家風,傳承好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