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成長教師徵文4篇

才智咖 人氣:2.36W

你們可以談談讀書與成長這兩個詞嗎?那麼下面本站為你們獻上讀書與成長教師徵文,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採納。

讀書與成長教師徵文4篇

讀書與成長教師徵文【一】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構思二十年、撰寫三年”而成的教育著作《愛彌兒》就是這樣一本理想的書籍,可謂“博大精深,字字珠璣”。在這本書中,盧梭將愛彌兒的教育分為四個時期,並詳細論述了各個時期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他強調,教育兒童必須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年齡特徵,否則就會導致不良後果。因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批年紀輕輕的博士和古板的兒童”。熱愛孩子,讓孩子自己長大,構成了這部奇特的教育學鉅著的精髓,這不但在當時沉悶壓抑的封建教育環境中如空谷足音,即使在今天,對於我們的教育者,依然具有莫大的啟示。散佈在書中的精華,至今讀來仍有振聾發聵之感。現將我感受最深的幾點拿出來與大家共享。

愛護兒童,讓他們擁有快樂的童年

不要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要培養他們天真爛漫的本能。

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即應把成人當作成人,把孩子當作孩子。這段話對於今天那些急於成龍、成風的父母來說,依然有著很大的警示意義。讀到這個地方,我不禁想起了在幼兒園見習的一幕:某大班裡,孩子們陸陸續續地做完了拼音練習。我側身看了看旁邊的一個孩子,她還有兩頁沒有做呢!我不禁替她著急起來,催她道:“別的小朋友可都做完了,你得抓緊時間啊!”沒想到她仍是一副不為所動的樣子,隔了一會,只聽她說了一句:“這個幼兒園,可把我折磨死了!”我聽了不禁為之一震,只聽她又接著說:“為什麼要一遍遍寫拼音呢?有的小朋友不寫拼音也能考上大學呀!”面對孩子,我能對她說些什麼呢?說學拼音的重要性嗎?說沒有小朋友可以不學拼音就能考上大學嗎?我只能無言以對。當時我才真正感覺到原來自己對孩子的瞭解是那麼少。孩子的童年沒有了歡樂,有的是無盡的苦惱。“為什麼要讓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與痛苦呢?你們絕不要剝奪大自然給予他們的短暫的時間,否則你們會後悔不及的:一到他們能感受人生的快樂,就讓他們去享受;不管上帝何時召喚他們,你們都不要讓他們沒有嚐到生命的樂趣便死了。”盧梭在當時便向家長大聲疾呼,要給孩子快樂的童年,可到現在,孩子的童年卻變得越加不快樂。“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每位家長、老師信奉的.真理,於是幼兒園要學習國小的知識,家長為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輔導班,方方面面都想到了,唯獨沒有想到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孩子一去不復返的童年!

讀書與成長教師徵文【二】

每一個人的心靈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須按它的形式去指導他;必須通過它這種形式而不能夠通過其他的形式去教育,你對他花費的苦心才能取得成效。

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要特異的徵象經過一再地顯示和確實證明之後,才採取特殊的方法對待他們。

從這一摘述中可以看出盧梭的一種重要教育觀,即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天性。盧梭的這一觀點始終貫穿著全書,在這本書中,他對其虛構的人物愛彌兒進行適應“天性”的教育。愛彌兒是一個完全在自然狀態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他把愛彌兒帶到農村,為愛彌兒精心地挑選保姆和乳母,在愛彌兒兩歲以前,盧梭的教育準則是給他最大限度的自由,讓他儘可能充分地活動。在兩歲到十二歲這一段時間,他反對愛彌兒讀書與學習,特別反對教他學習古典語文與歷史,注重讓愛彌兒通過活動積累對周圍事物的感覺經驗,自由快樂地生活。愛彌兒犯錯誤了,他反對口頭說教,反對嚴厲的懲罰,而是通過讓他自己體驗其過失的不良後果的“自然後果法”或者說“自然懲罰法”來糾正他的過失。十二歲之後,愛彌兒應該進行學習了。盧梭強烈反對他屈從於權威,接受種種傳統觀念,所以對施教內容進行了精心選擇,要求他學習真正有益於幸福的知識。盧梭主張教育要符合兒童身心發展,根據其理解水平選擇學習內容是值得肯定的。不過他說,理想中的愛彌兒應當在十二歲時還不知道什麼是書籍,這未免有些偏頗。目前的很多研究均已表明,兒童各種能力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關鍵期,如語言學習的關鍵期是2~4歲左右,錯過這一階段,以後的發展就比較困難。

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地方缺乏實踐性,甚至不乏荒誕。然而,正是這些振聾發聵的聲音更令世人深省。不論如何,從盧梭身上,從《愛彌兒》這本經久不衰的著作中,我們都可以學到很多。對於這本書的理解我可能不夠透徹,只是淺顯的談了我的看法,教育孩子就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讀書與成長教師徵文【三】

湖面上,一艘遊船在毫無方向、毫無目的地泛舟。假如,拿起船漿用力一劃,船就奮力前行。對於每位教師來說,讀書就是助推自己成長的一把“槳”。

  題記

不知不覺,這輩子的教學生涯馬上走到了盡頭,回頭一望,路上留下的腳印,仄仄彎彎,深深淺淺,毫無成就可言。唯一使自己欣慰的是在教書育人的路上,有了一點讀書的感想和收穫。

如果有人問:“你這大半輩子,感到最欣慰的是什麼?”我的回答是——六十多萬字,記錄了我教學生涯中的點點滴滴

六十歲年紀,三十八年教齡。我既沒有轟轟烈烈的業績,也沒有顯赫一時的名聲,每天奔波於從家裡到學校的“兩點一線”,過著一種簡單而不簡約的生活。別人能說會道當了官,別人腦袋發達賺了錢,而我依然是一個默默無聞、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教師。然而,最令我欣慰的還是那支筆,我用那支筆寫下了六十多萬字的文章,記錄了我教師生涯中的點點滴滴。

六十多萬字,一個不小的數目,一筆不小的財富。最近,我在電腦裡把這些文章分門別類地進行了整理,有學科教學的,有學校工作的,有各類徵文的,有新聞報道的,也有散文隨筆之類的。空閒時靜下心來,欣賞一下這些文字,臉上便會露出一絲笑容,很有點兒孤芳自賞的味道。去年,一個u盤丟失,裡面可有不少文章,那可是我十幾年的心血啊,心想要是有人撿到,哪怕用一萬元錢去贖回我也心甘情願!還好,幾天以後u盤找到了,我高興得不得了。

近十五年來,我有了一個“爬格子”的習慣,喜歡寫些文字,同事們戲稱我是一位“多產作家”、“教科研的常青樹”、“學校裡的一支筆”,先後被評為校首屆“科研型”教師、臨浦鎮“學習型”教工、杭州市新課程改革先進個人,等等,從一個教科研的“門外漢”到“入門者”,從“教書匠”到“科研型”教師,這是我成長路上的蝶變。有人說我“書呆子”,僅知道看書寫文章,有什麼用呢!要說“書呆子”,真的有點兒。陳景潤想數學題時會撞到樹上,而我,有一次在醫院病床上為同事修改一篇文章,由於太投入把一片帶著鋁塑的藥吞進了肚子,鬧出了一場不小的驚嚇。

十多年來,寫作成了我的生活需要。每天上下班,我總是挎著一個包,裡面放著一些書、報紙和稿子,那可是我的“回家作業”。而且,這已成了我十幾年的堅守。我想,我雖然沒有地位,但不能沒有思想,我要用文章來表達自己的一種思想;我雖然沒錢財,但我不能沒有精神,我要用文章來體現我的一種精神。有了生活的感悟和教育的靈感,為了把它表達出來,即使寫到深更半夜也感到很開心。的確, 爬格子”是一件辛苦的事兒,但苦中有樂。冥思苦想,絞盡腦汁,有時為了寫一篇文章,走路、吃飯、睡覺也在構思,有時半夜醒來,突然產生靈感和思路,我就立馬從床上爬起來,把它記下來。當一篇文章成稿時,心中的喜悅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

“爬格子”,體現了我的人生價值。身邊的同事在寫作上碰到一點困難,會找上門來,我把它當作一件幫助別人的樂事。當他們的文章獲獎或發表,我很有一種成就感。因為我明白,能幫上別人一點忙,說明我還有點用處。八年前,我曾參加了臨浦鎮市民讀本《活力臨浦》的編寫工作,成為其中的主角,經過一年的努力,這本書終於出爐了,那一天,我很高興,好像是自己出書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