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讀書徵文

才智咖 人氣:2.66W

讀書是快樂的,一本書認真的去讀,你會感受到無比的快樂,書本帶給你的是豐富的知識,精神世界的快樂。下面給大家分享教師讀書徵文,一起來看看吧!

教師讀書徵文

教師讀書徵文篇1

暑期,捧起《給教師的建議》閱讀的時候,猶如一陣清涼的風吹進被開啟的心窗,讓我領略到一種情緒疏通的欣然和愉悅,感受到了精神的豐滿和意義的充盈。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時代雖然和我們如今的教育時代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每個時代所賦予的教育主題是始終不變和永恆的,那就是:對學生深沉的愛和對教育事業的執著。

的確,《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好書。這本書為我們教師提供了最好的學習和實踐機會,是我們教師在繼續教育中發展自我、提高自我和在反思中學會教育教學、學會成長的好教材。《給教師的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用生命的全部心血寫就的,書中每談一個問題,它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這是作者在長期的實踐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他的提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生動具體,很有說服力。

愛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書育人的動力。只有熱愛學生才能從內心湧出一股強大的力量,進而如飢似渴地學習刻苦備課,認真上課置終日勞累於不顧,並自感樂在其中。我以為品學兼優的學生固然可愛,但在愛好學生的同時,千萬別忽視了容易被遺忘的角落---------後進生。他們更需要關心。因為“不可愛的孩子,才是你最需要的愛”。他們就像擱淺的“冰川”需要溫暖,需要陽光,需要融化。對於後進生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特殊群體,教育工作者必須給他們應有的位置,給他們更多的關懷,把更多的愛灑向他們,讓這些遲開的“花朵”沐浴陽光雨露,健康成長。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冰雪消融,也非一日之暖。後進生的形成狀態,既非一朝一夕,要他們完全改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們有上進心,但是他們長期以來形成的拖拉、馬虎、敷衍的毛病在不自覺中就會露出頭來,這時老師要注意及時發現和糾正,切忌一棍子打死,認為這個學生已不可救藥。要有耐心和恆心,要給他們時間,充分地尊重和信任他們,給他們信心,教給他們方法,讓他們重新改正。

部分的後進生由於之前的放任自流已經形成了了習慣,經過一段時間努力之後,他們感到做一名好學生真難,自己不適合當好學生,因此放棄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又回到了以前的狀態。“知難而退”是後進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它嚴重阻礙了後進生轉化工作的順利開展。從思想上加以啟迪,給他們前進的動力,則是解決這一心理的妙藥。給他們講述英雄模範人物如何不怕困難、如何在逆境中奮進的事蹟啟發他們,讓他們從這些先進事蹟中受到啟發、受到感動,從而從這些英雄模範人物身上吸取力量。讓他們在榜樣的帶動下克服困難,不斷進步。平時還要多和他們交心,同他們共同探討人生的理想目標,討論現在努力學習和將來發展的密切關係,使他們感受到老師一直都在關注著他們的進步,老師和一直和他們走在一起。讓他們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從而促使自己不斷進步。

讓我們摒棄對後進生的偏見,多給後進生一些愛心,讓愛的陽光溫暖後進生的心靈,讓愛的雨露滋潤後進生的成長,或許另一個偉大的人物就在我們的手中誕生!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你的學生熱愛你所教的學科嗎?”,作為教師都回想到這個問題。我認為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儘量讓每位學生感覺像追求幸福、每秒的幻想一樣暢遊在自己的學科領域裡,更重要的是運用不同得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具有創造力。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議起來。我們也從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方向或者發展,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那麼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我知道教學中如果教師不能夠非常清楚的領會教材內容,他的講述缺乏情感,那麼學生就會對教學不感興趣,而在沒有興趣的地方也就沒有不隨意識記。這是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徵:教師越是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麼他的講述就越是情感鮮明。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豐富的情感。那種對教材的知識很膚淺的教師,往往在課堂上造成一種虛張的聲勢,人為地誇誇其談,企圖藉此來加強對學生意識的影響,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卻是可悲的:虛張聲勢會使人空話連篇,愛說漂亮詞句,所有這些都會腐化學生的靈魂,使他們內心空虛。他們對周圍世界中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們求知的願望就表現得越鮮明,他們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而這些建議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話題。這些建議的背後所展示的或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這些建議也是我們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進一步實踐和思考的。通過閱讀《給教師的建議》,體會和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從中得到許多啟迪和教育,讓自己的思想與靈性飛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質得以有效地提升。從而讓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該更多地展示,而不是灌輸;是引領,而不是強制;是平等的傳遞,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捨。

教師讀書徵文篇2

做為一名老師,我經常對我的學生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要求學生每天讀書,可想想自己,平時讀了幾本書呢?可能連學生都不如。感覺到自己腦子中的東西越來越少了。這學期,隨著在教師和學生中開展的讀書活動,我也跟著看了不少書,感覺真是收穫不少。讀書是提高一個人文化內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這學期我讀了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使我懂的了愛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從於永正的《教海漫記》中,使我獲取了微笑教學的真諦,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使我反省自己的教學行為。

除了看一些教育書籍之外,我也會看一些關於人生哲理的書,如《誰動了我的乳酪》。書中有4個"人物"———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他們生活在一個迷宮裡,乳酪是他們要追尋的東西。有一天,他們同時發現了一個儲量豐富的乳酪倉庫,便在其周圍構築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後的某天,乳酪突然不見了!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使他們的心態暴露無疑:嗅嗅、匆匆隨變化而動,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開始出去再尋找,並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鮮更豐富的乳酪;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對變化卻猶豫不決,煩惱叢生,始終固守在已經消失的美好幻覺中追憶和抱怨,無法接受乳酪已經消失的殘酷現實。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唧唧終於衝破了思想的束縛,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進入漆黑的迷宮,並最終找到了更多更好的乳酪,而哼哼卻仍在對蒼天的追問中鬱鬱寡歡……

由此想到了自己,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害怕改變,常常為後退、慵懶、安逸尋找藉口和理由。不善於學習或學而不思、不勇於進取或有心思無踐行,心胸不開闊,眼界不高遠。不嗅嗅、不匆匆、也不唧唧,卻常常哼哼。

"乳酪"自然是個比喻,代表我們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東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錢、愛情、幸福、健康或心靈的安寧等等。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是一個可愛的故事,輕鬆愉快地便澄明瞭混沌的生活。當一位被變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骯髒的鏡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時,《誰動了我的乳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條白毛巾從容不迫地擦去鏡子上的汙跡,讓困惑者真正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

世事變化本無常,《誰動了我的乳酪?》告訴我們一個最簡單的應對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掛在脖子上,時刻準備穿上它,在千變萬化的世界裡奔跑追尋。

教學工作是繁重、瑣碎的,生活又常常考驗著我們。如果我們沒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沒有隨時奔跑追尋的準備,沒有一個平常心,那人生將不堪重負。一個人面對太陽,眼中就是陽光燦爛;如果背對太陽,看到的將永遠是自己的影子。一件同樣的事情,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效果。面對同一扇開啟的窗子,有的人會欣喜地呼吸新鮮的空氣,有的人則皺著眉頭討厭蚊蠅的到來。無論對待成功還是失敗,都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成功固然可喜,失敗卻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如個別學生不聽話、教學成績不理想等,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在教學中,很難有常勝將軍,關鍵是如何對待。每一次考試,都代表著過去,不代表將來。我們要及時地找出失敗的原因並加以彌補,任何力圖辯解的話語都是起反作用的。試想一下……

一個整天怨天尤人的教師,怎麼能培育出堅強樂觀的學生?

一個整天唉聲嘆氣的教師,怎能指望學生在人生的旅途中勇往直前?

一個教好教壞都無所謂的教師,又怎能贏得學生的尊重?

教師的情緒,教師的臉色,最能直接地在學生身上起到影響作用。有人說,一個人一天的情緒從早上一起床就定了調,一節課的成敗從教師走進課堂時的神態就辨得出。學生是最敏感的,也是最容易受影響的。

教師讀書靠的是長期的積澱,堅持不懈的讀書,讀好書,耳濡目染,日積月累,才會儲備真知,才會受到文化的薰陶,才會不斷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學藝術,在教學中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才能展現個人魅力和為師者的風範。一個教師如果沒有擁有一定數量的書籍、報刊、雜誌那是不行的。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一種生活方式。只有如此,教師才能以自己的書卷之氣,去薰陶學生,使之熱愛讀書,與書為伴,成為未來學習型社會的"讀書人",而教師也才會成為真正的"學者型教師".

教師讀書徵文篇3

教師這個職業是註定一輩子做"小事"的。特別是我們國小教師,天天與國小生打交道,天天管的是小孩子那些不上眼的事。而"學校無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師是偉大的,被人們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在我們天天干著這些不起眼的事的過程中,我們的孩子形成了他們的思想、形成了他們的行為習慣,成就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成就了祖國的未來。

為了我們更好地注重教育的"小事",更好地注重教育工作中的細節。上學期期末我購買了一本《細節決定成敗》(汪中求著),作為本學期我自學的內容。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教育的細節,把"小事"做細、做實、做好。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在教學中運用的知識。

讀了《細節決定成敗》的《拒絕浮躁》一文,對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做事不貪大,做人不計小".做好每一件小事就等於做了一件大事,如果連一件小事都做不好,就更談不上做大事了。在日常工作中,對待每一件事情,無論大小都須加倍認真,這樣才有可能把它做好。做人也是,不能計較得失,要團結同事,多為集體著想,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尊中和信任。在這裡還有一句話是西方的名言:"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萬里長城也不是一天壘成的"不論是世界500強之首的沃爾瑪,還是我們的教育事業,都是在踏踏實實、埋頭苦幹中長大的;浮躁被紮實所代替,衝動被理智所折服,這才是長大的硬道理。

最近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例如管理一個班級,要想把這個班級管理的井井有條的確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老師的耐心、細心和恆心,要求學生做到的除了自己做到以外,必須想方設法讓每一名學生最後都達到要求,並進一步養成習慣,然後再做第二件事。最後,把班裡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了,班級管理也就到位了。最忌諱的是還有幾個學生沒有達到要求,你就開始急著做第二件事,並把第一件事淡忘了。這樣時間一長,你可能一件事情也做不好。

說實在的,讀書的感覺真好!開闊視野、淨化靈魂,百利而無一害!最近幾天我才靜下心來,經常翻開《細節決定成敗》讀一讀。最初,感覺裡面的事例和我們所從事的工作相差很遠,但細細品味,才真正感覺到書裡面的每一個事例都影射處了做好一件事情的真諦:"把小事做細"是做好每一件事情的關鍵。能做到這一步的確很難,需要你認真對待每一件事,認真對待事情的每一個細節,力爭做好每一件事。每當翻開這本書,必然想起一句話:小事成就成就大事,細節決定成敗。仔細閱讀後發覺裡面也滲透著一種理念:節約也可以決定成敗。現在國家正在倡導節約型社會,學校也是如此。要培養人們的節約意識必須從細節抓起,從小事抓起。

教師讀書徵文篇4

說老實話,平常的教育教學工作比較繁忙,真的很少時間靜下心來看一看書。尤其是看一些教育理論專著,真的有點力不從心。或許是因為教育專著太專業,有些理論比較高深和枯燥,或許是因為自己真的有些懶散。總之,每當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總是提不起精神來。但我也懂得讀書的重要,懂得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尤其是我們教師這個職業,擔負著教書育人的歷史重任,我們的知識儲備和專業素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發展,甚至影響學生一生。因此,當今年的“多讀書·讀了書”活動開展時,我從心底裡歡迎它的到來。不過,認可的同時,心裡又變得矛盾。時間不是最主要的問題,正如名人所說,時間像海綿,擠一擠總會有的。關鍵是一面對那些高深的純理論的專業著作,我總是絞盡腦汁也無法理解。好不容易讀出點意思,卻總是無法在實踐中進行操作。所以,我決定先讀一些比較淺顯的通俗易懂的教育隨筆.

別說,我的運氣還真的不賴。隨手一翻,居然從學校圖書室找出了好書,那就是由“立體教學”的創立者、全國知名語文教育專家孫春成老師編著的《新課程語文教育隨筆》。這本書是孫春成老師對語文教學思考的心血結晶,從教育理念、教學素質、教育科研、課堂教學、教學方法等側面,闡發語文立體教育教學思想與智慧;就語文教學改革中的熱點、焦點、難點、盲點問題談自己的見解,一事一議,有理有據,發人深思,又有很強的操作性。隨筆短小精悍,樸實通俗的語言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讀著讀著,字裡行間透露的資訊讓我感同身受。好像從教十年以來的一些所得,一些困惑,一些真真切切的體驗被孫老師總結得淋漓盡致。它好像就是我們語文教師教育教學真實的寫照。我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感動,同時夾雜著深深的折服。陶醉的同時,我對未來的語文教學充滿了信心。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卷。展開畫卷,師生和諧,享受課堂,其樂融融的歡聲笑語,學生臉上洋溢的燦爛笑容和絕對自信,激烈探討中一湧而出的創新思維,靈感火花,聲情並茂的表述,琅琅的讀書聲,一切的一切,鮮活地躍然於紙上。此時此刻,我深深沉醉其中,不,應該說是愜意的享受。

輕輕地翻閱那薄薄的紙張,細細地品位其中的內涵,略有所得。當我的眼神停留在28頁的時候,醒目的標題和實實在在的舉措引起了我的共鳴。是啊,教育教學中,多少次的實踐證明這是一句至理名言。聯絡最讓老師和學生頭疼的作文教學,我心中產生了一種莫名的衝動,迫不及待地想把心中的想法一股腦兒地傾瀉出來。

曾幾何時,我特別關注過《語文新課程標準》,特別注意過這樣一些文字: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1—4年級從寫話、習作入手,是為了降低起始階段的難度,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我也曾認真地思考,上述的文字表述雖然不一樣,但字裡行間抒發著同樣一種情感,呼喚著同樣一種聲音:樂於表達,樂於交流,易於動筆,培養和增強寫作的信心。這些敏感的字眼觸動著我的神經。是啊,一向讓學生害怕的作文,讓教師為難的作文教學一直是我們沉重的包袱,一塊病。怎樣讓枯燥、抽象的作文思想變成暢快流淌的文字?怎樣讓學生喜歡上這談虎色變的作文?我們曾經一直在為此思考,琢磨,追求。儘管我們嘗試了千方百計,在每一次課堂上做了一次又一次有意識的滲透,但我們學生的作文似乎沒有大的起色,學生對待作文的情緒沒有太大的改觀。這不禁讓我們的心涼了一大截。聯絡這些年在作文教學方面的點點滴滴,結合自己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我不斷地問自己:是不是我們把目標定得太高了?是不是把作文教學搞得太空洞了?

現在回過神來,再來讀讀孫老師文中的一段話:為學生提供在學校自我實現的機會。自我實現是人的一種社會需要,教師和學校如果較多地為學生提供滿足這種需要的機會,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比如適當的競賽、評比、有關的興趣團體,課堂上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都能形成良好的學習情緒。有的學生因為老師的一句話或一次競賽獲獎影響了他的人生道路,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我似乎又有了新的感觸,腦子裡也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一個又一個場景。

場景一:我現在接受的班中,有一個全校熟知的學生——蘇豪玉。雖說上六年級,但是她每次寫作文時,臉上總能看到燦爛的笑容。寫出來的作文洋洋灑灑,一氣呵成,字裡行間都流露著快樂的童年。這對國小六年級學生來說,理所當然地成為班中的鳳毛麟角。回憶以前翻閱她的作文時,董建軍老師總會在她的作文字上留下熱情洋溢的肯定和鼓勵;回想她的媽媽曾經對我說過的話:“每次寫作文的時候,我都陪在她的身邊,幫她發現和挖掘一些生活中的寫作素材。等她寫完的時候,我總是給她檢查一遍。不管有多忙,這幾乎成了我的一項家庭作業。遇到她提問或不足的地方,我總會委婉地提一些建議,幫她攻克難關;又再一次回想起我曾經瞭解到的情況:三年級的時候,蘇豪玉的作文常常被作為優秀作文讀給大家聽。我不禁產生了思考:“雖說蘇豪玉是一個個體,但是整個班級不就是一個個體組成的嗎?我們難道不可以從個體入手,從區域性入手,讓星星之火燎原嗎?蘇豪玉母親重要的角色是家長,一個很出色的母親,但她何嘗不是代表一個老師呢?我們可以從她的家庭教育中得到一些啟發。動員家長,讓家校緊密地結合起來,共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把她耐心、科學地輔導個體寫作的有效方法用到我們的作文教學中來。

場景二:去年我到南街國小學習培訓時,無意中聽說苟麗老師說起她所帶的六一班同學都比較喜歡寫作文。她班裡有一本優秀作文集,裡面收藏著全班不少的作文,學生的習作熱情很高。正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我本身對作文教學特別在意,正愁找不到好的對策,有此機會,怎能輕易放過?於是,我有意地詢問了苟老師。她告訴我,她班學生的寫作興趣保持得挺不錯。因為她往往帶學生親自去實踐,去體驗。她讓學生去觀察樹葉,觸控樹的脈搏;讓學生去抓蚱蜢,玩蚱蜢,並且要玩出花樣來;她總會讓學生推薦好的作文進入班級的作文集……聽她這麼一說,與其說學生在寫作,還不如說學生在玩中享受了表達的樂趣。隨後,我專門翻閱了她班學生的作文。同樣是寫野炊,表現情趣的角度卻各不相同。有的寫爭當廚師的自賣自誇;有的寫同學間調侃的樂趣;有的寫調皮同學在野炊中製造的情趣……角度不同,內容有趣,難怪她的學生會那麼喜愛寫作。看來,調動學生的興趣,挖掘生活中的情趣,發現豐富多彩的生活是一劑良方。當然,方法絕不僅僅是編優秀作文集。

場景三:上一屆畢業生中,我班有個叫陸佳敏的學生。五年級時寫作水平還處於一般,對寫作的興趣也不是很大。六上年級時,我經常鼓勵學生把學到過的、課外蒐集到的好詞佳句、寫作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把自己曾經看到的課外讀物中一些描寫星空的詞句用到了作文中,用得也比較合適。我當即評語:“學以致用,難能可貴”,並當眾朗讀了她的文章,並建議投送《今日大邑》。一送,還真被刊登了,她的臉上笑開了花。我也看到了她心中燃起從未有過的鬥志。從今以後,她一發不可收拾,更喜歡看書,更喜歡運用,更熱衷於寫作和投稿。儘管並不是每一次都那麼順利,但是她無形中已把看書、寫作變成一種自發的行為了。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文章多次在班中朗讀。升入國中以後,她利用一個空閒時間來看我。她自豪地告訴我她的作文被老師列印成鉛字,作為範文,提供給全班欣賞。聽著聽著,我彷彿看到了她對寫作的那份熱情。

場景四:記得曾經與黃憲紅老師教過平行班。她帶的六(2)班中有一個姓張的寫作困難生。寫作動不了筆,不知道寫什麼。好幾次,我都看到黃老師把這個學生帶到辦公室,啟發他尋找素材,耐心地指導他一句一句地寫,一段一段地寫,帶領他實實在在地瞭解寫作的過程。沒想到後來,我竟然看不到他進辦公室的身影了。再後來,我發現他的作文字上,語句慢慢地通順了,過程越來越清楚了。我不禁瞠目結舌。這不是一個奇蹟嗎?看來,老師真誠和不放棄,腳踏實地、具體可操作的教學方法幫學生走出了害怕作文的陰影。

為什麼讓他們在習作道路上走上了成功之路?是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我們想方設法地去運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刺激我所學生的未泯或沉睡已久的寫作興趣,踏踏實實地做好作文教學的每一步,幫困難生重新樹立信心。多一些機會,多一些欣賞,多一些鼓勵,多一些幫助,讓我們真正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教師讀書徵文篇5

近日,藉著暑假教師讀書活動的熱潮,我認真閱讀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教學行為和班主任工作》一書。讀著它,如同聆聽一位位長者的諄諄教誨。令我感受到大師所特有的那種超乎尋常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浸潤著我的心靈,充實著我的頭腦,使我懂得了愛是教育的真諦,愛是教育的春天。

十一年前,我頭頂“太陽底下最輝煌的職業”,“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職業光環,滿懷著美好憧憬和雄心壯志走上三尺講臺。準備在這個充滿童真童趣的世界裡描繪自己五彩的人生。然而,面對著淘氣任性的孩子,面對著疊疊批不完的作業,面對著日復一日的'瑣碎。我迷惘,我失望,我彷徨,我問自己:這就是我美好的人生嗎?這就是我的志向嗎?漸漸地,憧憬成了泡影,身上的稜角也被磨平了。教書育人不再是我的“世外桃源”,成了養家餬口,維持生計的職業。

如今,讀著《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教學行為和班主任工作》這一書,我感動,我慚愧,我醒悟,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當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曾經問自己,生活中什麼是最主要的呢?回答是:愛孩子,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即是書中一位位優秀班主任愛學生的最好解讀。讀著他們的動人事蹟,我震撼了。雖然從孔子的“愛之,能勿勞乎?忠之,能勿海乎?”到夏丏尊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再到羅素的“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得到發展”等論述都論證了這一點,但我敬佩他們都確確實實做到了這一點。如阮超力老師用愛心感染學生塑造人格,以自己對事業的執著和踏實的作風,甘做綠葉,與學生融為一體,互助互愛。一切美麗源於摯愛的孫紅飛老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愛的真諦。葉傑梅老師為了挽救喜歡網路、痴迷遊戲、聊天、BBS灌水的學生,繁忙的葉老師學會了發貼,與他們網上聊天,終於把他們帶出了網路……每位優秀班主任都有著不同的經歷和經驗,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無私地奉獻自己的愛心。

因此,我懂得了,要做合格的老師首先要做一個合格的人,一個大寫的人啊!而一個人只有在他懂得愛的時候,才能成為真正的人!我懂得了,我站在教室中,不是因為職業,而是為了事業;不是因為索取,而是為了奉獻。我不再迷惘,失望,彷徨;我懂得了,“境由心造”——我的雙眼看到的世界美不美,都完全取決於我的心境;我更懂得了,惟有以教師晴朗、美好的情懷,才能給學生陽光,健康的心境。師生之間才可其樂融融,洋溢著幸福與快樂,我要用生命,用愛心去呵護我的學生——把我的煩惱,抱怨都化作對事業盡善盡美的孜孜追求,化作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

有同事發給我一則簡訊:小時候把“English”,讀成“應該累死”的人,最後成了老師;讀成“應給利息”的,最後成了銀行家。是啊,老師的工作確實勞心勞神,身心俱疲。但有誰能說老師是不幸福的呢?“親其師,信其道”,“情通則理達”,情感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為人師若能從愛心出發,以愛的眼光來看待眼前的孩子們,你將會從他們身上獲得無窮的快樂和幸福。因為我們擁有著一片綠洲!因為有愛,我是一個幸福的人!

從這一位位優秀班主任的事蹟中,我讀懂了,師愛是一種幸福的心情,我更領悟到: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只有擁有愛,我們就擁有了“春意盎然“的心,擁有了教育的春天!蘇霍姆林基說,去愛所有的孩子們吧,那時天會變寬,地會變廣,一個簡陋的教室也能成為人間最美麗的地方。我會永遠銘記蘇霍姆林基的教誨。永遠銘記這一位位優秀班主任的感人事蹟,以他們為明鏡,時時鑑察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愛心激勵每一個孩子上進,賞識每一個孩子的才華,讓每一個孩子參與,期待每一個孩子能獲得成功。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回此中來。”我慶幸自己在今年盛夏政治學習的日子裡,在閱讀教師教學行為和班主任工作的日子裡,我找到了教育的真諦,重拾了我的教育春天,那就是師愛!

教師讀書徵文篇6

夜守書齋,把白天的喧囂和煩惱拋向九霄,橘黃色的光影中,心之犁悄然開鏵。

讀書,猶如在人生的荒漠中耕作,思想的胚芽,在知識的花園裡茁壯成長。

讀書,就像在炎炎夏日痛飲一杯可樂,在茫茫沙漠中找到了綠洲,荒蕪的心在甘露的潤澤下更加明亮純淨。

讀書,可以讓我們撩開前人生活的面紗,探尋一個個不平凡靈魂深處的奧祕,可以漫遊世上一處處陌生而多彩的地方,見識新奇的事物,體驗迵異的社會環境和人生品味。有時候文字不僅激起情感,還像雷電似的撞擊出思想的火花,這些火花落於紙,便成了一抹靈魂的鴻印。

讀書,是生命中一種真正的投入,是精神的一種暢達飛馳。靜夜獨坐,展卷而讀,神遊五洲四海。讀書,讀出了疲憊,讀來了智慧。

靜夜讀書,與幾千年前的古人對話,與哲人相廝守,是一種超凡脫俗的萍逢。那顆平靜的心總是不由自主的湧動著一種愉悅感和幸福感。塵封深處的悟性也漸漸活躍,經縷縷清風輕輕伴奏,不眠夜蟲的纏綿低唱,一種思維便會慢慢從心底冒出來,使我不得不用理性的目光,對人生這個命題展開無限的遐想。

讀書,能給困難架一條希望的虹,能給黑暗點一盞明亮的燈,能給孤獨伸一雙溫暖的手,能給寒冷燃一堆熱烘烘的火,能給匱乏注一桶高能的油。

在書籍的海洋中暢遊,浮躁變的沉靜,膚淺變得深刻,狹隘變得寬容,無奈變得自信。翻一本“老照片”集錦,恰如和一位滄桑老者交流,看一個關於“人生與修養”的著作,或許是與一位摯友娓娓訴說,也可能是一汪清水滋潤自己的心田。

讀書,如魚遊於水,鷹翔於空。不僅有目睹珊瑚的美麗與神奇,穿越水草的激越與快感,也有飛翔的豪氣與壯美,追求的快慰與浪漫,不僅有叮咚小溪的歡樂,也有鷹擊長空的豪情。每一本好書都是一個智者,它手握思想的花朵,讓我們分享它的芳香。書,就像一方清幽的芳草地,供我們在一天匆忙之中作短暫的休息。我們可以和書中許許多多高尚的人物對話,聆聽先哲們的諄諄教誨,走上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

讀書吧,走進書香的世界,宛若走進人類溫馨的家園,生活多了一種滋味,多了一份輕鬆。

今夜端坐桌前,輕輕地翻動著書頁,窗外的秋葉隨風而落,留下的是累累的碩果。葉的使命,原本是為了帶來枝頭的蔥翠,果實的芳香。那麼書給我們帶來的則是精神的富有和思想的充實。我們要牢記名人所說的“讀書之於精神,恰如運動之於身體。”

教師讀書徵文篇7

我們常說書籍是人類走向文明與進步的階梯,是我們的精神食糧。一本書就像一艘船,引領著我們從狹隘的陋室,駛向無垠的知識海洋;一本書就像一盞燈,引領著我們從昏暗貧瘠的荒漠跨入水草豐美的綠野。我們在讀書中提高生活品位,在讀書中吐故納新,在讀書中成長成人,在讀書中享受歡樂、體驗人生。然而,讀書對於我們“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來說,更有著深遠而特殊的意義。

教師的讀書愛好決定一所學校的學風和校風。在眼下的教育領域,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是,當代中學生不愛讀書。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而其中最重要的習慣應該是讀書的習慣。學會讀書,愛好閱讀,是“學會學習”的最主要內容。不難想象,一個學生在離開學校後如果厭惡讀書的話,那實在是可悲的。而要讓閱讀成為學生的自覺習慣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師。教師的讀書風氣能影響和帶動學生的愛好和社會的風尚。“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著,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閱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蘇霍姆林斯基)當書籍成為教師的第一至愛的時候,喜愛讀書便會成為學生的第一愛好。從一定意義上說,教師的讀書愛好,決定著一所學校的校風。

讀書能提升教師心靈脩養,讀書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還能滋養我們的人生底氣。教師是社會上最大的一個知識分子群體,雖然待遇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會看教師的眼光卻很高。人們往往把教師看作是有學識、有文化、有修養的人,無論說話做事,都得高標準,嚴要求,不能跟社會上的人一樣。一個有讀書習慣的教師,經過讀書日積月累的浸潤,氣質就會逐漸變得高貴而不媚俗,性情逐漸變得高尚而偉大起來,這樣的教師,自然就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讀書能讓教師博學多才,悟性提高。新課程改革,對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教學不能再跟以前那樣照本宣科,以教師為主的講解教材,而是要師生互動,要聯絡實際生髮、擴充套件。只有教師書讀多了,知識面廣了,領悟能力強了,在課堂上才會如魚得水,遊刃有餘,課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紛呈。這樣,學生就會在享受中快樂學習,教師就會在享受中輕鬆施教。

讀書能讓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讀書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話的確有道理。工作累了,讀上一段,在浮躁的現實中尋得一份寧靜平淡,這種感覺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難以比擬的。當你對一本書、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話產生深深共鳴的時候,你會覺得讀書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淨化人的心靈。

讀書的好處當然很多,我個人認為,對教師而言,還是應該有所選擇的。除了應該讀一些文學方面的名著外,更應該多讀一些專業方面的書籍。文學書籍要讀名家名著,經典名著經歷了歲月的淘洗而流傳至今,凝聚了人類思想文化的精華,讀來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給人以更深的啟迪。專業方面要有所提升,首先要走近大師,讀陶行知、葉聖陶、蘇霍姆林斯基、杜威等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論著作;其次要熟悉當下一些實力派教育專家,如李希貴、張文質、魏書生、於漪、朱永新、肖川等人的著述;再次要學習教學名師的課堂教學藝術,如李鎮西、竇桂梅等人的教學隨想。當然,讀書是教師的個人行為,應根據個人的愛好和個性有選擇地閱讀。相信,讀名家的書,肯定會受益匪淺。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教師讀書的腳步永不能停歇。通過讀書活動,我們對讀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只有多讀書,常讀書,精讀書,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在教育工作中做出更嬌人的成績,培育出更燦爛的花朵!

教師讀書徵文篇8

我讀書慢,從小缺乏閱讀訓練,沒有讀書的童子功。我生長在湘西山區,祖上雖有讀書人,但到了祖父、父親一代,書香氣脈已經很弱了。

我小時候,家裡只有算盤和賬簿,沒有經史子集之類。

那時鄉村幾乎找不到書。有天,我在大哥床頭髮現一本殘破的書,繁體豎排,書角翻卷,紙質蠟黃,很多字不認識,我即半認半猜,隱隱知道一個叫寶玉的人,同一個叫襲人的做了什麼事。那襲人應該是個女的,書裡用的人稱卻是“他”,很讓我不解。

我真正開始閱讀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上了大學。我上的是家鄉一所專科學校,如今改名叫懷化學院。剛進校,老師發給我們長長的閱讀書目。可是進圖書館去查,很多書都是沒有的。市裡有家小小的新華書店,別說書並不多,哪怕有書也掏不起口袋。我星期天會去書店,假裝找書卻在讀書。有年為了應付考試,跑到街上看了幾天連環畫。那時,很多中外文學名著都有連環畫。同學見我複習時很輕鬆,問:這些書你是哪裡看的?我道破天機,引得很多同學上街看連環畫去了。

倘若誰從圖書館借到了書,就要在寢室裡週轉完了才還回去。當時我們學校圖書館有個規定:借書時要註明計劃還書時間,大概是為了加快圖書週轉之故。如此就苦了借書出來的同學,註定是要冒著挨批評的風險。記得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我就是從寢室同學手裡拿來看的。傅雷先生的譯筆,人民文學出版社版本。拿在手裡,紙張泛黃發脆,散發著淡淡的黴味。那部書給我帶來的心靈和情感衝擊,至今回憶起來仍是那麼鮮明強烈,彷彿雷電與鮮花同時迸放出炫目光彩。我對音樂、對友誼、對愛情的啟蒙都來自於它。我還清楚地記得裡面的一些話,比如“沒有一場深刻的戀愛,人生等於虛度一樣”;“扼殺思想的人,是最大的殺人犯”。那時候單純,一部小說,一句名言,真會影響自己的人生觀。

我最初喜歡的是讀外國文學,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巴爾扎克、狄更斯、雨果、斯湯達、哈代,等等,大凡圖書館能找到的書,都讀完了。在所有這些外國作家中,影響我至深至重的是托爾斯泰,在他那裡,我領悟到偉大的文學家,必須是偉大的人道主義者。

突然有天,我對外國文學失去了興趣,回到對本國文學的熱愛。從先秦文學開始,原先是因為需要考試,死記硬背的功課不得不做。現在重新愛上它,終於找到手不釋卷的感覺。曾背過《論語》和《孟子》,還算有些許心得。也硬著頭皮讀《易經》,終究沒有讀進去。都說老來讀《易》,我想再過30年可能都不會去讀。讀得最多的當然是《紅樓夢》了,還值得一說的是曾伴我多年的那套《紅樓夢》,開本不大,一共四卷,綠色封面。它是我多年的枕邊書,直翻得封面脫落,書如捲雲。我工作之後,有回去印刷廠印檔案,我巴結一位女裝訂工,請她幫忙重新做了封面。女工很用心,拿做賬簿的硬皮紙,把我的破舊《紅樓夢》裝幀一新。她還把內頁整理了,切去少許邊白,書角不再翻卷。可惜,那套書被人借走,杳如黃鶴。

教師讀書徵文篇9

書店裡,一手牽著女兒,一手抱著女兒選的書,女兒幸福的笑臉,還有那淡淡的書香,讓我沉醉。

記得小時候,家裡窮,哪買得起書啊,記憶中只是抽屜裡那本被翻了無數次缺頁的小人書。第一次,看到厚厚的書,大概是五年級了吧,哥哥高中畢業那年暑假,拿回了一本汪國真的詩選,清楚地記得,書的背面印的是《熱愛生命》的節選,“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默默地記在心裡,並偷偷地把它抄在了日記本里,讓它伴隨著我求學苦讀的日日夜夜。

考取師範之後,閒暇時間,我第一次去了叫圖書館的地方,那裡的書多的讓我吃驚,突然之間,置身於那樣一個乾乾淨淨的書的世界,裡面除了書還是書,除了安靜還是安靜,我震撼了。於是,我踮起腳尖小心翼翼地在那些書架前穿行,懷著敬畏和憧憬,將目光從一本書挪移到另一本書上,然後用手輕輕地、輕輕地撫摸著那些散發著水墨清香的扉頁。

一方安靜的角落,一本賞心的書籍,還有一個沉醉書香不知倦的我。

《悲慘世界》裡的冉阿讓,他的一生經歷過窮困潦倒,也體驗過富裕和顯貴,但他能始終如一地一心向善,讓我看到了人性的美;簡在各種磨難中不斷追求自由與尊嚴,堅持自我,獲得幸福,讓我懂得尊嚴的重要;魯濱遜在荒島獨自生活了二十幾年,他面對困難時的毅力、恆心、積極樂觀感染了我......

朱自清的作品,讓我走進一個柔美的世界。梅雨潭醉人的綠,燈影裡的秦淮河,月光下柔美的荷塘,激起我對自然的熱愛與嚮往;路遙的書,將我帶進了一個平凡、充滿奮鬥力量的世界。人,無論在什麼位置,無論多麼貧寒,只要能熱愛生活,上帝對他就是公平的。林清玄的散文恬淡自然,蘊涵佛理。他的文字猶如一股涼風,讓我浮躁的心,充滿寧靜與關愛......

“美麗的辭藻是比較短暫的,只有真正的思想觀點才可以恆久。”一篇篇動情的文字,一句句富有哲理的語言,總是打動著我,豐富著我。

書,讀著別人其實也是在讀著自己,品讀出書裡的真善美的同時,也會完善提升自我。

轉眼畢業為人師了,成家了,家庭事業,整個人變得忙碌起來,讀書的時間少了很多。辦公室的桌面上也少了一些文學的氣息,多了幾分枯燥的理論書籍。怎奈只能“偷得浮生半日閒”,擠出時間慢慢享受讀書的樂趣。

現在,看著小小的女兒對書喜愛,再看看書店裡靜靜看書的孩子們,心中暗喜,因為我知道,如果人的一生有書相伴,就會少一些浮躁,多一份寧靜;少一些庸俗,多一點文雅;少一些無知,多一些智慧。不論將來從事什麼職業,都會成就幸福的人生。

牽著女兒的手,走出書店,陽光溫暖地灑在懷裡厚厚的書上,我們相視而笑。

讓我們一起做個自由、幸福的讀書人,讓書香瀰漫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