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成長教師徵文

才智咖 人氣:2.13W

從讀書中成長,成長中讀書。接下來小編本站給你們帶來3篇讀書與成長教師徵文,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讀書與成長教師徵文

讀書與成長教師徵文一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構思二十年、撰寫三年”而成的教育著作《愛彌兒》就是這樣一本理想的書籍,可謂“博大精深,字字珠璣”。在這本書中,盧梭將愛彌兒的教育分為四個時期,並詳細論述了各個時期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他強調,教育兒童必須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年齡特徵,否則就會導致不良後果。因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批年紀輕輕的博士和古板的兒童”。熱愛孩子,讓孩子自己長大,構成了這部奇特的教育學鉅著的精髓,這不但在當時沉悶壓抑的封建教育環境中如空谷足音,即使在今天,對於我們的教育者,依然具有莫大的啟示。散佈在書中的精華,至今讀來仍有振聾發聵之感。現將我感受最深的幾點拿出來與大家共享。

愛護兒童,讓他們擁有快樂的童年

不要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要培養他們天真爛漫的本能。

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即應把成人當作成人,把孩子當作孩子。這段話對於今天那些急於成龍、成風的父母來說,依然有著很大的警示意義。讀到這個地方,我不禁想起了在幼兒園見習的一幕:某大班裡,孩子們陸陸續續地做完了拼音練習。我側身看了看旁邊的一個孩子,她還有兩頁沒有做呢!我不禁替她著急起來,催她道:“別的小朋友可都做完了,你得抓緊時間啊!”沒想到她仍是一副不為所動的樣子,隔了一會,只聽她說了一句:“這個幼兒園,可把我折磨死了!”我聽了不禁為之一震,只聽她又接著說:“為什麼要一遍遍寫拼音呢?有的小朋友不寫拼音也能考上大學呀!”面對孩子,我能對她說些什麼呢?說學拼音的重要性嗎?說沒有小朋友可以不學拼音就能考上大學嗎?我只能無言以對。當時我才真正感覺到原來自己對孩子的瞭解是那麼少。孩子的童年沒有了歡樂,有的是無盡的苦惱。“為什麼要讓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與痛苦呢?你們絕不要剝奪大自然給予他們的短暫的時間,否則你們會後悔不及的:一到他們能感受人生的快樂,就讓他們去享受;不管上帝何時召喚他們,你們都不要讓他們沒有嚐到生命的樂趣便死了。”盧梭在當時便向家長大聲疾呼,要給孩子快樂的童年,可到現在,孩子的童年卻變得越加不快樂。“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每位家長、老師信奉的真理,於是幼兒園要學習國小的知識,家長為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輔導班,方方面面都想到了,唯獨沒有想到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孩子一去不復返的童年!

讀書與成長教師徵文二

每一個人的心靈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須按它的形式去指導他;必須通過它這種形式而不能夠通過其他的形式去教育,你對他花費的苦心才能取得成效。

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要特異的徵象經過一再地顯示和確實證明之後,才採取特殊的`方法對待他們。

從這一摘述中可以看出盧梭的一種重要教育觀,即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天性。盧梭的這一觀點始終貫穿著全書,在這本書中,他對其虛構的人物愛彌兒進行適應“天性”的教育。愛彌兒是一個完全在自然狀態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他把愛彌兒帶到農村,為愛彌兒精心地挑選保姆和乳母,在愛彌兒兩歲以前,盧梭的教育準則是給他最大限度的自由,讓他儘可能充分地活動。在兩歲到十二歲這一段時間,他反對愛彌兒讀書與學習,特別反對教他學習古典語文與歷史,注重讓愛彌兒通過活動積累對周圍事物的感覺經驗,自由快樂地生活。愛彌兒犯錯誤了,他反對口頭說教,反對嚴厲的懲罰,而是通過讓他自己體驗其過失的不良後果的“自然後果法”或者說“自然懲罰法”來糾正他的過失。十二歲之後,愛彌兒應該進行學習了。盧梭強烈反對他屈從於權威,接受種種傳統觀念,所以對施教內容進行了精心選擇,要求他學習真正有益於幸福的知識。盧梭主張教育要符合兒童身心發展,根據其理解水平選擇學習內容是值得肯定的。不過他說,理想中的愛彌兒應當在十二歲時還不知道什麼是書籍,這未免有些偏頗。目前的很多研究均已表明,兒童各種能力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關鍵期,如語言學習的關鍵期是2~4歲左右,錯過這一階段,以後的發展就比較困難。

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地方缺乏實踐性,甚至不乏荒誕。然而,正是這些振聾發聵的聲音更令世人深省。不論如何,從盧梭身上,從《愛彌兒》這本經久不衰的著作中,我們都可以學到很多。對於這本書的理解我可能不夠透徹,只是淺顯的談了我的看法,教育孩子就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讀書與成長教師徵文三

創造教育的美好未來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光榮使命和神聖職責,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掌握了知識和科技就可以捷足先登,而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發展要求,走在時代前列。教師們則必須不斷武裝自己的頭腦,掌握先進的理念和技術,投身偉大的教育變革。常生龍先生以前衛的眼光,在第五輯“變革即未來”中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

一是從世界範圍來看,各國均在致力於打造一流教育體制。如芬蘭的教育改革號稱“芬蘭之路”,其多年的PISA成績名列前茅,日本、新加披、加拿大的教育改革均取得了卓越成效,我國的上海緊緊追趕歐美步伐,實現了基礎教育的飛躍。在《如何建設高效、頂尖的教育系統》中,常生龍先生總結出建立高效教育體制的四點經驗:把那些最優秀的教育體制作為標杆來學習;教育體制的設計要以提升質量為目標;教育體制的設計要以促進教育公平為目標;教育體制的設計要以提升教育效能為目標。

二是從時代要求來看,資訊化時代對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戰。面對資訊化時代的到來,大資料、雲端計算、物聯網讓教育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未來社會,這樣的變革速度會越來越快,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常先生在《數字時代的創造力》培養中指出: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正面臨著三個基本的挑戰。挑戰之一是要明確教育所要傳遞的資訊;挑戰之二是教育的主人公,即教育的基本內容為誰建設;挑戰之三是教育在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模糊當中,如何支援創造性的教育未來。如何面對挑戰,是教育工作者急需面對的課題。

三是從學校改革來看,旨在實現大規模個性化學習。面對學習方式的變革和對學習概念的深入理解,大規模個性化學習成為學校教育的嶄新目標。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常先生體會到要以道德為核心,只有道德目標與有效策略相結合,學校教育改革才能突破;其次,要抓住學校教育改革的三個核心因素:個性化教學、精確化教學和專業學習,此三項必須同時發生作用;最後,要建立起關鍵學習指導路徑,包括學生學習路徑、教學迴圈系統和課堂教學基本形態。

正如常生龍先生所說,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在我看來讀書是教師連線教育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修行之路,讀書更是帶領教師駛向成長彼岸的航船,而常生龍先生無疑用他十年的不懈堅持和遍覽閱讀美景的歷練成為這艘航船的精神領袖和最美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