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津貼制度

才智咖 人氣:2.99W

高齡津貼制度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項重要措施,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蒐集的一篇“高齡津貼制度”,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齡津貼制度

去年,中國65歲以上老人已經超過1.1億。

我國銀髮的浪潮快速襲來,如何讓老年人有保障、有體面、有尊嚴地生活,已越來越引起國家的重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傳統美德。然而,全國大多數省份80歲以上老人高齡津貼制度各省並不統一。

針對此狀,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近日向《中國經濟週刊》表示,今年民政部將統一高齡養老津貼制度,全國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可享受津貼。這也意味著老年福利由救助型向基本生活保障型發展。

“從最低生活保障到基本生活保障,這個過渡目前面臨的難題不是財力,主要是思想不統一。思想不統一不好辦,我們想了很多辦法,最終目標是讓大家都關注老年人的養老問題。”王振耀說。

大多數省份沒有做到“三統一”

各地試點養老津貼早已不是一個新鮮話題,但是全國各地發放的高齡津貼卻很不一致。

“除了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外,在省、自治區一級,只有寧夏做到了"三統一",即轄區內統一發文、80歲以上、按月發。這三個方面說起來不難,但是大多數省份都沒有做到。”王振耀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據本刊了解,目前在全國的省市區一級,西藏、雲南實行了全省統一發文和80歲以上發放高齡津貼,但是沒有按月發,他們的做法是一年給80歲以上老人多少錢。這樣做的弊端是,“等錢發到手,老人可能不在人世了。”

廣東省提出的保守目標是在2012年底前要在全省範圍內建立起高齡津貼制度。在今年,廣東省老齡委將會同相關部門拿出具體方案,積極推動建立高齡津貼制度,但是在部署中並未劃定享受津貼高齡老人的年齡範圍。這意味著廣東省各地市可以按照自身財力確定高齡老人津貼惠及面。同時,也沒有規定今年一定要建立起這一制度。

江蘇、浙江等省都沒有實施全省統一發文,發放金額標準在一個省內都沒有統一(有的縣是80元,有的則是100元)。

此外,有的省省會城市只給80歲及以上老人每月10元錢。

除了省內發放標準不統一,一個省內各地發放津貼的年齡也不盡相同,有的市是給90歲以上老人發高齡津貼,有的市是給80歲以上老人發放。如廣東惠州對95歲至99歲的老人,每人每月發100元;山東濟南給9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發60元至100元。

“寧夏都做到了統一發放高齡津貼,很多沿海發達地區反而做不到,至今未能全省統一。全國各省在貧富程度方面比寧夏差的還有幾個地方?”王振耀告訴《中國經濟週刊》,高齡津貼的“寧夏經驗”,值得許多經濟發達省份學習。

高齡津貼的“寧夏經驗”

在2009年5月9日,寧夏高齡津貼制度正式實施。當年6月,寧夏城鄉3萬餘名高齡老人開始領高齡津貼。限於全區各地實際情況,津貼發放標準也不一樣:寧夏統一規定,百歲以上老人,不分城鄉每人每月300元;90-99歲之間的老人,發放標準按當地低保的130%發放;80-89歲的老人,按低保標準發放。因為低保有城鄉的區別,高齡津貼也同樣有此區別。

據瞭解,寧夏現有80歲以上老人3.93萬人,全年需要資金3376.6萬元。

王振耀說,寧夏的示範意義顯而易見,很多經濟發達省份做不到這一點或者不去做,這不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問題,而是當政者的思想認識問題。“我們不要求別的,就要求"三統一"在各省能夠統一實行起來”。

據王振耀介紹,關於發放高齡津貼的“三統一”問題,民政部起草了很多個檔案,但是至今由於大家意見不統一,在全國推廣的進展一直不太理想。於是,民政部決定今年要在全國統一高齡津貼制度。因為全國90歲以上的老人相對較少,民政部提倡以省為單位向全國8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高齡津貼。

“現在大家都在談經濟形勢,養老問題談得很少。但是家家都有老人,你自己也會變老,現在我們正在想辦法推動全國各省達到"三統一"標準。”王振耀說,關注老年人不是難事,希望大家都能“把民生實化,別虛了”。

養老護理員缺口近1000萬

在養老問題上,近來發生的一件事,讓很多人陷入深思。

據報道,安徽省太和縣李興鎮程寨村一位85歲的老人,在兒子今年1月死後,無人照料,被活活餓死在自己棲身的“廢墟”裡。面對村民們對村幹部不履行救助責任的指責,村幹部的回答是:“誰讓他沒有兒子”。

相關人士分析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悲劇,與我國還是以家庭養老為主有關,以養老院為主的社會福利機構養老還未壯大。

“現在多數情況下,中國的養老還是以家庭為主。但是有一部分人家庭又不在當地,或者有其他特殊原因,無法跟兒女生活在一起。因此,社會不能簡單地說在家就是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就必須離開家庭,關鍵問題是誰來服務,誰來護理,誰來承擔責任。”從事養老社群建設的.卓達集團董事長楊卓舒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表示,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這個概念,得重新加以界定,關鍵是要有這樣一個機構,要有一大批從業人員,從而形成產業。

據統計,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超過1.49億,佔總人口的11%以上。全國共有各類老年社會福利機構3.8萬個,養老床位120.5萬張,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才佔有床位8.6張。

資料顯示,按照老年人口與護理人員配備比例3比1測算,全國有2830萬老年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共需要養老護理員約1000萬人,而目前全國養老機構的職工只有22萬人,其中取得職業資格的僅有2萬多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機構養老資源嚴重短缺成為當前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這一問題有望得以突破。記者從民政部瞭解到,目前民政部已著手製定養老護理員培訓規劃,應對養老護理員嚴重短缺難題。

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力爭通過幾年的時間,使我國養老護理員的數量和質量都能有較大的提高。

託老所是否可行?

國際上衡量一個國家人口老齡化的指標是: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目前我國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已是不爭的事實。

為了解決中國的養老問題,近期另一個解決方案——託老所應運而生。

託老所,顧名思義,與託兒所很相似,但是與24小時照看老人的養老院有很大不同:可以自己走動的老人就自己走過去,行動不便的老人可以由子女早上送去、晚上接回。老人晚上還可以與子女共享天倫之樂,減少了心理上的排斥感。

相比養老院,託老所只需要負責解決午餐和準備簡單的娛樂用品。老人在託老所可以看書、下棋,在服務員的引導下可以進行簡單的文化和體育活動。

但是這個看上去很不錯的構想,楊卓舒並不認同。

“這個設想是對的,建設託老所也不難,但它不解決根本問題,畢竟託老要比托兒難得多。”楊卓舒告訴記者,你辦一個幼兒園,接收200個孩子,這不是什麼太難的事情,但是接收200個老人的難度勝過接收200個幼兒。

楊卓舒進一步告訴記者,像建幼兒園一樣建託老所,一般社群建個幾千平方米的託老所花不了幾個錢,但是誰來管?誰來服務?誰來辦?投資主體是誰?加上經營主體是誰?服務主體是誰?這些都沒有明確,“所以,養老,離開社會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