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治是什麼制度

才智咖 人氣:9.69K

引導語: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無為而治是什麼制度,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無為而治是什麼制度

 一、蕭規曹隨”——無為而治的由來

西漢時期,劉邦和蕭何死了以後,漢惠帝即位,其宰相為曹參。在治理國家的指導思想與個人風格方面,曹參與蕭何大不一樣。史書記載曹參整天在家裡飲酒作樂,無所事事。在用人方面,他不喜歡辦事特別認真、嚴格的人,而重用那些比較粗心、和緩,大而化之,不那麼苛察的人。為此,周圍的許多官員見狀心理不安也很不滿,認為這個宰相無能、無用,還消極怠工。漢惠帝也很擔心,便直言批評道:現在國家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可是丞相您卻是這麼一種態度,希望丞相能夠勤政一些,有所作為。

曹參沉思片刻,就問漢惠帝:陛下您覺得您當皇帝,在治理國家方面比漢高祖如何?漢惠帝說自愧不如。我肯定達不到高祖那個程度。曹參接著問:那麼陛下您看我與蕭何丞相比又如何呢?漢惠帝說那好像也是不如。然後曹參就說:好!既然我們都不如他們,而他們在去世之前,把各項規章制度都已經給制定下來了,我們後人又不如他們,那我們只有守著他們的制度並照他們既定的方針政策去做就可以了,我們不必要在他們的制度之外再去有什麼其他的作為。

漢惠帝聽後覺得很有道理,就接受了曹參的意見。這也就是歷史上“蕭規曹隨”的著名典故。而曹參的這種治國理念就叫作“無為而治”。

 二、無為而治的思想淵源

“無為而治”作為一種哲學思想,其思想淵源就是“黃老道家”。

“黃老道家”是戰國時期的一個思想流派,它是把老子的“無為”、“順善自然”的思想與當時的社會實際相結合,同時吸收了一些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融合而成的。

黃老道家有別於莊子的道家。莊子的道家消極避世,而黃老道家是積極入世。漢初曹參所用的統治思想實際上就是把老子的自然無為的思想,作為一種用世的方法來治世,而不是用來消極避世。

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道按照道來做,那就是無為,無為才能無所不為。作為統治者,你要守著無為而治的原則,這樣萬物可以自我化育,萬物可以自我執行。

老子還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就是說管理國家的人,只要能做到無為,就會使老百姓自我化育,該種地種地,該休息休息,該做什麼做什麼。自我生產,自我繁殖,自我休養生息;所謂“我好靜”,就是說你不要老是今天想做這個事情,明天想做那個事情,老在老百姓所要求的之外,老百姓的生活之外,老想再附加做一些事情。用不著,你好靜,老百姓自我端正,用不著你去糾正老百姓,你別怕老百姓不端正,用不著你去端正,你只要靜止在那兒,老百姓自己就端正了;所謂“我無事而民自富”,就是說在老百姓的生活之外,你不用再更多地要求做其它的事情,老百姓自己就能夠恢復經濟,自己就能富裕起來:所謂“我無慾而民自樸”,就是說你沒有慾望老百姓就樸實,你慾望越多,那麼老百姓就不樸實了,他就越來越耍滑頭。

老子還說過這種話說:“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意思是,聖人不要在老百姓的想法和人民的意志之外再有什麼其它跟他們不一樣的想法,你的想法應該跟廣大民眾,跟社會成員之間的想法應該是一致的。所以說,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老子的這些思想被黃老道家承襲下來,而漢初統治者則利用這一思想有效地治理國家。

三、實施“無為政治”是有條件的

實施“無為而治”是歷史的必然,它適應了當時的歷史發展趨勢和民意。以曹參為代表的統治者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治國方略,這也是由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和條件所決定的。

首先是因為戰亂,民心思定,老百姓需要修養生息。漢初社會經濟處於極度貧困狀態,當時漢朝剛建立,之前經歷了長期的春秋戰國時代,戰爭的時間久、規模大,而且非常殘酷。比如“長平之戰”秦國消滅了趙國的主力45萬,白起消滅了韓魏聯軍150多萬。因此整個社會和老百姓為戰爭付出巨大。最後經過戰國後期,秦國統一全國。然而,統一後老百姓沒有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由於秦朝的暴政,大量地呼叫民力,修築長城、石道、驪山陵,同時還調兵攻打匈奴,所以統一後老百姓沒得一個喘氣的機會。不僅如此,秦朝的苛捐雜稅加劇,法度苛嚴,讓人們生活在驚恐的氣氛中,精神上感到非常緊張。秦朝的暴政很快激起了人民的反抗,發生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當時有兩大反秦力量,一個是劉邦的力量,一個是項羽的力量,他們把秦朝推翻以後,繼續戰爭,爭奪統治權,這也就是歷史上所謂的楚漢相爭。這場個楚漢相爭又打了五年,結果又使一大批的人流離失所。就這樣,從我春秋戰國,到秦,到秦末,到楚漢相爭,中國始終就沒有安定過。長期的戰爭使剛剛建立後的漢朝社會經濟非常殘破,人民的生活非常貧困,整個社會包括那些貴族、功臣甚至皇帝的生活也都不富裕。大量的土地荒蕪,人口流失。史記當時的皇帝劉邦欲搞登基典禮,因國家貧困,都不敢講排場,只得草草而辦。據說當時的很多將相、將軍、丞相和一些大臣出門都沒有馬車,只得坐牛車。統治者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就更別說了。

其次,經濟亟需恢復,解決人民有飯吃、有衣穿的基本生存和生活問題成為當務之急。我國古代是以農業為主的封建社會,勞動力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由於連年戰爭,男人大多被徵兵和戰死,這就必然造成家庭的主要勞動力短缺,繼而出現大量的土地荒蕪。史載當時劉邦外出視察路過曲逆,看到那裡有約五千戶左右人口,便驚歎“壯哉,縣!”。說:“吾橫行天下,獨見洛陽與近而”。意思是我打遍天下,走了很多地方了,除了洛陽,沒見過這麼多的人口。而這個地方在秦時有三萬餘戶。可見當時即便曾是京都的洛陽也不過如此,而其它地方人口流失程度的嚴重。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的一片凋敝。因此,對剛剛建立起政權的漢朝來說,首要必須恢復經濟,解決老百姓吃飯穿衣問題,這是第一要務。否則,國力脆弱,民心渙散,江山不保。

三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戰爭結束後,就國內而言,主要矛盾是發展生產和解決人民生活需要,所以階級矛盾、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的矛盾就比較緩和。因為當時農民沒有土地問題,而封建社會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衝突最主要是土地問題。漢朝初期是有田無人種。當時的地主也不多,都窮,社會普遍地窮,連統治者也窮,沒什麼可剝削的,在這種情況下,人民的慾望也不那麼強烈,國家與人民的思想比較一致。

四是民族矛盾得以緩和。從秦開始到漢初,國家穩定的主要隱患是匈奴問題。但由於劉邦和後來的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都對匈奴搞和親政策,因此這種民族矛盾得以緩和。漢初與匈奴之間大多以和平為主,一直沒發生大的戰爭和衝突。這就給當時統治者採取“無為而治”,讓人民修養生息創造了條件與可能。假如民族矛盾突出,國家安全受到威脅,草木皆兵,人心不穩,統治者還敢萬事大吉睡大覺嗎?

四、看看漢初究竟是怎樣“無為而治”的

應該說,漢初的“無為”是從漢惠帝曹參開始的。然後是漢文帝、漢景帝以及漢武帝統治的前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漢朝統治者到底在哪些方面“無為”?他們的“無為政治”體現在哪些具體的做法中?

第一就是輕徭薄賦,減輕人民的負擔。從漢惠帝開始,將對農民的稅率負擔從原來的十分之一降到十五分之一。到了漢文帝時期免除了一切稅賦,而且持續了12年時間。漢景帝時又把稅率減成三十分之一。他們為了讓老百姓能夠更好地發展經濟,在經濟上做了很大的讓步。在徭役上,儘量少使用老百姓,儘量少調發徭役。同時皇帝自己也很儉樸。據說漢文帝穿的都是粗布,沒有什麼穿金戴銀。他給自己造陵墓不用任何奢侈物品,都是瓦器陶器,不徵用民財,也不動用更多的勞力,生怕加重老百姓的負擔。

第二是寬刑輕獄。比如在刑罰上,漢高祖一執掌江山,就廢除了秦朝的許多嚴刑峻法。到了漢文帝時繼續廢除了一些酷刑。當時,藩國齊國有一個太倉令叫淳于公犯法了,按原來的法律懲罰是比較殘酷的。他的小女兒緹縈就給當時皇帝寫了一封信。說我父親平時很廉潔,工作也是很認真的,這次可能是一時糊塗犯了法。犯了法理應受到懲罰,但是如果你給他死罪或使用了酷刑,他將來想改都改不了,想改過自新都沒機會了。她說她甘願自己到朝廷這兒來當奴隸為父親贖罪。這封信引起了漢文帝的高度重視,他確實感覺到當時的刑罰太嚴苛太殘忍,不利於緩和社會矛盾,因此漢文帝下令立即廢除一些殘酷的刑罰。比如對於有些按原來法律可以判死刑的進行了改判,給人一條生路。特別是取消了“連座”和滅族的刑罰,一個人犯罪一人當,不能株連他的家人,更不能滅他的族。在肉刑這方面,原來應該打五百鞭子的改成三百鞭,三百鞭電腦改成二百鞭,二百鞭的'改成一百鞭。同時漢文帝還規定,打板子儘量不要打得致人於死命,讓他有個改過的機會。這種做法對於緩和社會矛盾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第三是實行“仁政”。針對當時一些地方的藩國對朝廷不恭的狀況,漢文帝採取很仁慈寬厚的態度處之。比如那個時候的南越國是秦朝派到南方去的一些北方人建立的,呂后時對它進行打押、排擠和封鎖,因此關係一直比較緊張。以至於後來發展到自行獨立稱帝,按說,這是朝廷不能允許的,必須興兵討伐並用最嚴厲的手段來制裁,但是漢文帝沒有這樣。他實行以德報怨,不但不打你,還給他在北方老家那兒蓋了廟,讓他們家族在那兒可以祭祀,同時對尉佗家族的人都給予照顧。這件事情使得在南越稱帝的尉佗非常感動,覺得自己不該做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因此主動取消了帝號,不再另立山頭了。

再比如當時地方的藩王吳王劉濞跟朝廷也有很多矛盾,劉濞一直圖謀不軌,也不來朝見皇帝。漢文帝當時對這件事的態度很坦然,你不來朝見沒關係,我就主動派人去找你,賜給劉濞柺杖,就表示您是老者,您既然是老者,您可以不來上朝,表現出對劉濞的尊敬,這樣使得劉濞有點不好意思。因為你不來上朝,你這也是一種大逆不道的行為,你這不尊重朝廷的行為,應該受到懲罰,可是朝廷不但沒懲罰你,反而尊敬你,所以劉濞起碼從面子上他不能跟朝廷對抗,這種做法在一定的程度上緩和了中央和吳國以及劉濞的關係。

第四是對匈奴實行議和。長期以來,匈奴是秦漢騷擾不斷,成為當政者的一塊心病。而漢初在對待匈奴的態度上採取了無為而治。無為而治並不是不反抗,而是反擊保持一定的限度,就是說把匈奴打跑就行了,不深入到匈奴的腹地能夠,解除邊患就可以了。當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漢高祖劉邦死了呂后執政,這時匈奴王寫了封信來羞辱呂后,說我的妻子死了,你也沒了丈夫,我感到很寂寞,你也感到很寂寞。呂后看了勃然大怒,立即召叢集臣要出兵討伐。但冷靜一想,不能憑一時的激憤,她知道漢朝的實力弱,沒有實力來跟匈奴對抗,當年漢高祖跟匈奴打了多年,結果是怎麼樣?經過大臣們的提醒,呂后只好忍氣吞聲地給匈奴回了封信,信裡說,我年老體衰,不值得您垂顧我。他們不得已嚥下這口氣了。

 五、漢初推行“無為而治”政策的結果

總的說,漢初“無為而治”的結果是經濟開始復甦和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整個社會開始有了生機。這個經濟發展由漢朝初期的建立,到後來漢武帝,大概經歷了七十年左右,一直採取無為而治的方式。經濟發展到什麼程度呢?據史書裡記載:國家的糧食更多了,糧倉全都滿了,有很多地方糧倉裡糧食都腐爛了,同時國庫裡存了大量的錢,以至於串錢的繩子都爛了。人民生活也基本豐衣足食。老百姓能吃飽飯了,衣服也穿得比較華麗。當時記載,出門有馬騎了。如果有身份的人騎母馬還被人看不起,所以整個社會生活開始發生了變化。可謂國富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