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釋服裝設計需要怎樣的思想庫

才智咖 人氣:1.85W

大約是從兩三年前開始,伴隨著服裝產業的發展,中國服裝設計界開始變得前所未有按著際,各種設計大賽、時裝評論以及設計師評價體系紛紛以實用和市場界定標準。不可否認,在生存壓力的迫使下,不論是企業、媒體還是設計師、院校都在個性和實用的矜持中掙扎,作為這種矛盾的一個調和產物,設計師品牌近年來發展迅猛,個性和市場、藝術和實用在其間得到平衡。

探釋服裝設計需要怎樣的思想庫

長久以來,藝術和技術、市場和個性的矛盾一直是中國服裝設計界在探討的話題,企業家和設計師關係的轉型,高等院校教育的改革、專業傳媒輿論導向的轉變,只能說是一個問題的幾個事實,2004年中,業界也曾經慨嘆服裝評論家們的隱退。毫無疑問,設計思想理論的發展及對設計智慧的尊重是中國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之一。

作為服裝理論界頗有建樹的專家,李超德教授通過分析思考,對當前趨向功利性的“實用”潮流提出了質疑。市場、藝術、思想、實用等在現實的生存和發展中怎麼平衡,現階段,服裝設計思想如何發展,也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共同探究。

一段時間以來,國內服裝設計領域許多活動少了學者型專家,而技術專家和企業家成為媒體和論壇的座上客。或許這是一種進步,回想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推動中國服裝設計事業發展,學者型專家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今天的人們似乎更加務實,更推崇實踐第一線的經驗主義者們的言論和高見。然而,我們不得不看到一個行業團體一旦缺失理性目標和高屋建瓴的理論平臺,它的實踐多少帶來一些盲目。因此,服裝設計當下更需要重視思想庫建設,造就一支思想前衛、眼界開闊、理論功底紮實、作風務實的理論隊伍;營造一種尊重設計智慧的氛圍;構建起服裝設計事業發展的“生態鏈”。從而,不至於因為平庸的功利論而消殆理性思辯的光輝。

產業需要理論

服裝設計首先應從理論上確定“大設計”觀念。有關此問題多年前我受陳逸飛“大美術”觀念的啟發提出來,2003年還曾引起《服裝時報》的大討論。近年來,我通過分析國際國內設計發展現狀,通過對國內外研究機構研究報告和學校教學計劃的對比研究,更加堅定確立大設計觀念和大創意產業概念的重要性。沒有大設計觀念的設計師,成不了優秀的設計師;沒有大設計觀念、大創意產業的概念,設計就沒有了理論依託,也就缺乏了產業基礎。英國作為老牌工業國家,二次大戰以後設計王國的地位逐漸走向衰弱。特別是設計創意領域,它喪失了十九世紀現代工業設計領頭羊的地位。然而,自撒切爾夫人執政開始,英國**高度重視設計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特別是1997年布萊爾工黨**上臺執政以後,制定了許多獎勵設計的政策。布萊爾認為“進入21世紀後,英國的創意產業對經濟發展來說將非常重要,希望企業能夠通過產品和服務來體現英國引以為自豪的高度革新性、創造性和設計性,用來證明英國的實力”。行動和實踐需要理論與思想作支援,一個以平庸的功利論取代理性思辨,它的代價只能是貌似繁榮的從眾和盲目。英國在理性思想照耀下,文化、新聞和體育部專門成立了振興創意產業委員會,實施人才教育,放寬限制實行改革。一個刻板而保守的英國,正因為重視設計思想建設和創意產業,倫敦正成為最先鋒的時尚城市。作為推動,2002年秋,倫敦舉行了前所未有的盛大“設計展覽會”,舉辦了“100%設計國際展覽會”等近50項活動。尤其是首次舉辦的“世界創意論壇”受到廣泛關注。由此,英國創意產業創造了每年1125億英磅的收入,僱傭了130萬人就業,並創造了103億英磅的出口額,使得英國創意產業額佔了全球創意產業額的16%。人們不得不承認十九世紀“藝術與手工藝運動”的發祥地和世界工廠,正成為21世紀的“世界設計工作室”。其中服裝、服飾以及與此相關的時尚產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說英國創意產業的發展得益於思想的先導和**的推動以及能從這片曾經是世界工廠的大地上尋找到某種根源的話,印度孟買創意產業的高速發展,則對中國時尚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直接的借鑑和啟發。

建設思想庫

回顧二十年來中國服裝設計的發展,高校作為思想庫與人才培養的搖籃,貢獻是巨大的,許多高校畢業生已經成為設計領域的中堅力量。如果沒有高校當初的前瞻性眼光,以及實踐和理論成果的積澱,今天的服裝設計行業是不可想象的。如果說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高校的權威和學者還是這個行業的領頭羊的話,近幾年來,行業權威和學者面對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對人才培養模式的質疑,在反思中多少有些困惑和不知所以然。高等學校的學者們也在眾多指責聲中,由於喪缺理性而自責,卻又提不出反駁的理由。我始終認為服裝設計人才培養必須面對市場,但絕不是菜市場,蘿蔔青菜,誰賤誰買。功利主義的經驗論代替不了嚴肅的思想慎獨和藝術設計教育自身的規律。多年前,我曾將中國服裝設計教育劃分為三種類型:即服裝設計、服裝工程、服裝技術教育等三種教育教學模式,它們分別有不同的目標指向,同時它們又相互交叉、相互聯絡,並有不同的分工。但當有些人將它們混為一談,指鹿為馬指責學校教育時是缺乏嚴肅認真態度和自以為是的表現。面對種種疑慮與困惑,我認為需要加強專業思想庫建設,用來回答一些巨集觀問題與微觀思考。諸如設計是“大”還是“小”的問題,從而明確設計既要考慮“大”設計觀念,又要從“小”處著眼解決具體的技術細節(有關這方面問題另文討論)。

尊重設計智慧

輕視設計思想和理論建設,囿於技術功利和商業功利的圍城,盲從於少數暴發戶式企業家目空一切的歧義誘導,服裝設計精英們正在迷失自我,使他們既沒有找到真正的市場,也無法開啟自己的設計智慧。服裝產業發展與設計人才培養之間產生了矛盾,這是不爭的事實,而服裝工業本身遭遇的發展瓶頸大於設計人才瓶頸,於是把許多不滿發洩到學校教育上。不可否認不少企業家在商海沉浮中揮灑了自己的汗水,貢獻了智慧,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完成原始資本積累之後,有的企業家已經成為經營資本的金融資本家。應該看到他們的成功背後,也有設計精英們的吶喊、鋪墊的結果。上世紀九十年代“名師戰略”中曾經輝煌的設計師們,不能因為今天服裝產業發展的新走向而否定了他們的設計智慧。近幾年,媒體和企業輕視設計智慧和將設計師視為企業木偶的現象,不覺讓人感到陣陣酸楚。設計智慧和個人價值遠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因為市儈與功利,削弱了人們對創意的尊重。

當然,設計師已經從早年的學術型,逐漸走向開放型、務實型、動手型,已經從紙面設計型,走向生活實踐設計型。面對市場和服裝產業進步,原先出思想的專家們,有不少由於年齡的原因,已經很少參加主流活動。而新一代服裝設計專家,真正具有巨集觀思路、理論積澱、開闊視野、國際交往能力和高貴生活體驗的人物少之又少。常常出現在高層論壇和媒體的有些專家作秀成分多於他闡述的實際思想;有的專家常年從事行政工作,疏於研究,無論從感情,還是生活體驗,很少能接受新的時尚意識,有時看似重要的研討會變成了環顧左右而言它,或講一些毫無針對性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空話,而使受眾進一步喪失了對權威和思想的尊重。重樹理論的旗幟和對設計智慧的.尊重,可以說是服裝設計事業發展關鍵之一。

呼喚“穆特修”

面對理論和實踐的困境,使我想起二十世紀初的德國,當前中國需要有穆特修式的人物和思想,來振興中國的設計和改革設計教育體系。德國是繼英國以後又一個崛起的工業國家。二十世紀初德國的工業設計同樣遭遇了我們今天又不似今天的困境。1907年10月赫爾曼·穆特修(1861-1927)組建了“德國產業同盟”,這個類似於設計師協會的組織,是一個由工業家、建築師、工藝家相互聯合的團體。赫爾曼·穆特修是當時德國**貿易部主管工藝與教育的官員,曾在英國居住7年,任德國駐英國大使館的建築專家,對英國“藝術與手工藝運動”有著深刻的瞭解。回國以後立志改革德國的設計及設計教育,他大量地撰寫文章褒揚其設計思想,鼓吹功能主義的設計原則。尤其是他深感德國新型設計人才的嚴重缺乏,決心改革德國設計教育體系,並立即著手進行設計教育改革試驗。而由赫爾曼·穆特修組建的“同盟”也得到了德國**的大力支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官辦的設計中心。同盟的目的是要在各行各業推廣工業設計思想,組織和說服美術、產業、工藝、貿易界的領導人,來推動“工業設計產品的優質化”。所有這些做法直接催生了世界上第一所現代設計學校——“包豪斯”,從而使德國的設計和製造業至今仍然是世界設計和製造業的領頭羊之一。聯想到當今中國服裝設計面臨的困境,中國不正需要理論的先導和穆特修式的人物嗎?保持和促進服裝設計事業發展,從中可以構建出從理論到實踐,從**到企業的良性的“生態鏈”,其中每一個環節都不可斷裂。輕視理論把握,凡事抱著實用主義的態度,媒體的話語權成為企業的廣告語的時候,這個行業就已經成為“皇帝的新衣”了。

從“創意英國”到“激情英倫時尚”,從“香榭麗舍大街的香風”到義大利設計師血液中滲透的“巴洛克”浪漫情懷,從孟買帶有分裂精神特質的夢工場到上海新興的創意產業基地。設計藝術貌似浪漫的秉性之外,實則背靠著強大的思想庫,輕視精神財富,服裝設計同樣會付出代價。

人們已經越來越注意設計為人類帶來的財富和幸福,設計越來越使人們的穿著走向高標準、嚴要求的品質生活;人們越來越反感組織者們那種營造的矯揉造作的偽紳士趣味,追求真正的詩意生活和發自內心的對待生活的品質要求,這離不開思想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