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性岩土應採取的地基和防水措施

才智咖 人氣:2.87W

註冊岩土工程師即岩土工程師,主要研究岩土構成物質的工程特性。那麼面對特殊性岩土應採取哪些地基和防水措施呢?下面的措施提供給大家參考!

特殊性岩土應採取的地基和防水措施

1膨脹岩土對膨脹類岩土,本區大氣影響深度為5m,大氣急劇影響深度為2.25m,因此,較重要的建築物,當未采地基和措施時,基礎埋深不得小於2.25m(自然地面下)。

1.1以寬散水為主要防治措施時,散水寬度在Ⅰ級場地為2m,在Ⅱ級場地為3m時,基礎埋深可取1m。

1.2一般建築物,在平坦場地上的Ⅰ級膨脹性岩土,可鋪設厚度不小於300mm的碎石、砂石等柔性墊層,其寬度不應小於基礎寬度,且兩宜採用與墊層相同的材料回填,並做好防水處理。

1.3散水下宜設100~300mm厚的灰土墊層,寬度不應小於1.2m,且外緣應超出散水寬度300mm,坡度不小於0.03~0.05。

1.4一般不採用外廊式結構。當使用外廊式結構時,應採用懸挑式結構,不得采用外柱。1.5臨時水池、淋灰池、攪拌站、防洪溝等距基礎外牆淨距不得小於10m,臨時生活設施、臨時建築物距基礎外牆不得少於15m。

1.6上、下水管道應採取防水措施,且距基礎外牆距離不得小於3m。

1.7散水外宜種植草坪,4m內可選用低矮的、蒸騰量小的植物(如花木、果樹、鬆、柏等針葉樹木)。若周圍有蒸騰量大的闊葉樹木和速生樹種,應設定灰土隔離溝,溝與建築物距離不得小於5m。

1.8基礎施工宜使用分段快速法。嚴禁曝晒、淋雨。

1.9平整後的場地,在建築物周圍2.5m範圍內,坡度不得小於0.02。

2土巖組合地基對於土巖組合地基,當巖間土間距小於2m,且為硬塑、堅硬的粘性土和密實的砂土、碎石土時,可用基礎樑跨過;當岩石間的土力學性質較差時,應採用基礎下加樁或墩的形式處理。對於直接出露的岩石(大塊孤石),應鑿去頂部的一部分,在基礎下用厚度不小於300mm的柔性墊層處理。

3溼陷性岩土對於溼陷性岩土,應採取下列措施以免地基受到破壞。

3.1各級溼陷性岩土地基上的乙類建築,必須進行地基處理;Ⅰ級溼陷性岩土上的丙類建築可不處理地基,但應採取結構措施和基本防水措施。當地基內的總溼陷量不大於5cm時,各類建築均可按非溼陷性地基進行設計。

3.2建築物周圍必須做散水,其橫向坡度不得小於0.05m外簷應高於平整後的場地;散水寬度,當簷高在8m以下時,應為1~1.5m,簷高在8m以上時,每增高4m,可增寬25cm,但寬度一般不大於2.5m;散水與牆體接縫要嚴密,不得漏水。

3.2建築物周圍6m內,場地平整後的坡度不得小於0.02;6m以外不得小於0.005。未採取排水措施或用路面排水時,整個場地縱向坡度不得小於0.005。;94n

3.3各類埋地管道、排水管道距建築物的最小距離乙類建築丙類建築丁類建築.Ⅰ級場地5m4mPiiⅡ級場地6~7m5m5m

3.4自重溼陷性岩土,專場表面宜設定15~30cm百厚的灰土墊層;散水應採用現澆混凝土,且應設定15~30cm厚的灰土墊層,墊層外緣應超出散水50cm。

3.5施基槽內嚴禁進水。防洪溝、水池、淋灰池距建築物基礎外牆,Ⅰ級場地不得小於12m,Ⅱ級場地不得小於25m;攪拌站距基礎不得小於10m,並做好防水措施;給水管道與牆的距離,Ⅰ級場地不宜小於7m,Ⅱ級場地不宜小於10m;Ⅰ級場地,取土坑距基槽不得小於12m,Ⅱ級場地不宜小於25m。

3.6槽內挖出的土宜在槽邊堆成土堤,距槽邊距離不宜小於1m。

4汙染土汙染土是指地基土由於受到工廠的`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廢渣、廢液的滲入,引起地基土發生化學變化,使其物理、力學性質均發生了不利變化,或(且)有可能對建(構)築物基礎產生不利的影響。汙染土在本區也有出現。

4.1汙染土的防治與處理應滿足下列要求:

1對可能受汙染的場地,當土與汙染物相互作用將產生有害影響時,應採取防止汙染物侵入場地的措施,如隔離汙染源、消除汙染物等。

2對已汙染的場地,當汙染土強度降低,或對基礎和建築物相鄰構件具有腐蝕性等其它有害影響時,應按汙染等級分別進行處理。

3對汙染土進行處理時,應考慮汙染作用的發展趨勢。

4汙染土場地完成建設或整治後,應定期監測汙染源的汙染擴散、場地內的土和汙染物的相互作用發展等情況。

4.2汙染土的防治處理措施

1換土措施,將已被汙染的土清除,換填未汙染土,或採用耐汙染的砂或礫作回填材料,並對挖出來的汙染土及時處理。

2採用樁基或水泥攪拌樁等加固以穿透汙染層,且應對混凝土樁身採取防護措施。

3.在金屬結構物的表面用塗料層與腐蝕介質隔離的方法進行防護。

4.採取防護措施,儘量減少腐蝕介質洩漏到地基中去,使地基土的腐蝕減少到最低限度。

5.根據土質情況,採取適用的地基加固措施和防止再次汙染措施。大家認真看看吧,可是寶貴的經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