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教育日記

才智咖 人氣:1.01W

教好語文課,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主要責任在教師,以下就是國小語文教育日記分享給你,希望你會喜歡,歡迎閱讀瀏覽!

國小語文教育日記

國小語文教育日記【一】

語文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成才的奠基石。沒有受到良好的語文教育,要想在其他方面的學習中取得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語文教學的重要性。但是發現有的班級學生普遍喜愛語文課,但也有的班級學生普遍厭學語文。為什麼呢?究其原因,我認為這主要是由於教師教學的方式方法不同所造成的。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沒有進行認真研究,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手段缺乏。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厭學語文課,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教師態度過於嚴肅,語氣生硬,課堂缺少溫聲和諧氣氛,師生之間較少有感情交流,學生對教師的敬畏在不自覺中移植到對語文學習上,長期以往便導致學生厭學語文。

二、教學內容枯燥、乏味。一課課,教師設計好環節,讓學生一步一步按老師的思路去走,串問串答,過程簡單,程式化;一本書,一支粉筆,便是整堂課的教具。

三、學生的課業負擔沉重,繁瑣重複的讀、背、抄、寫成了學生的語文作業固定模式。

如何針對以上症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教師注重自身形象,威嚴之中應不乏親和力。尊重愛護學生,建立愉悅、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對教師產生的感情慢慢移植到對語文學習中。

二、改變教學結構,豐富課堂內容。40分鐘的課堂,應統籌安排,將聽、說、讀、寫穿插並進,眼、耳、口、手多種器官交替進行。因此,課堂應引豐富多樣的現代教學裝置,如掛圖、幻燈、錄音機、錄影、多媒體等。

三、佈置常規作業,培養良好習慣。語文學習貴在積累,我採取"強制-督促-自覺"的連貫作法,讓學生準備一筆記本,命名為《每日隨筆》,要求學生每天堅持隨手筆錄,不拘一格,可寫心得、體會、雜感、筆記等。

四、組織豐富的活動,如參觀、訪問、演講、知識競賽……使學生身臨其境,觸發寫作靈感。

語文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成才的奠基石。沒有受到良好的語文教育,要想在其他方面的學習中取得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語文教學的重要性。這次學習,消除了我的顧慮,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樣的知識,不同的老師教,學生樂學程度就大不相同,教學效果自然就大相徑庭了。所以從這一點看來,語文教學“為學生服務”,同樣的知識要有針對性的考慮不同學生的求知要求,時時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另外,通過遠端研修平臺,我能夠和全國的專家們、同行們面對面的交流,這樣快捷和便利的學習方式,也影響著我的思維方式,在這裡,我的視野更加寬闊,思路更清晰,在實踐中遇到的困惑在與大家的交流中迎刃而解,通過學習,對自己的生活態度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遠端研修改變了我的生活,給了我前行的動力。每天開啟電腦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陸我所在的班級,在新的作業、日誌、話題中汲取我需要的營養。從網上的專家學者那裡學到了很多,也從身邊的優秀教師那裡學到了很多。學習的過程是短暫的,但學習的效果是實實在在的。看看我身邊的老師,他們執著的如同國小生,認真,虛心,好學,教師的責任心與好學的精神在此展露無餘。新課程提倡我們教師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而自主合作探究是學生學習生物的重要方式。課改的實施對於絕大多數生物教師而言,都是一場新的革命。作為老師要有自己的教學理念,但把握不住語文課該教什麼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那語文課到底是什麼課?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保持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進行多方位的學習,現在的語文教學,已經不是單一的語文知識,而是涉及多門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其次,就是學會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協調一致;對學生的評價,不僅看學生成績,還要多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重視知識的運用、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搞題海戰術,減輕學生負擔,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所以我應抓住每一天,每一節課,關注課程改革,學習,思考,研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改革中,從各方面挑戰自己,改變自己,完善自己。培訓中,老師們富有啟迪的話語,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精彩的點評,生動的舉證,全新的理念,無不使我震撼;老師們的學識、儒雅無不使我敬畏,他們引領我對語文教學改革進入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深感自己的靈魂在提升,視野也逐漸敞亮,內心似乎走向了光明……

國小語文教育日記【二】

長期的應試教育已經在不經意間磨滅了大多學生那份應有的自信與活力。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教學的過程中,探索出一種方法,讓學生找到自信與活力、體驗到“我能行”的感覺,則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 我覺得賞識教育是最好的一種教育方法。

一、賞識──開啟學生的心扉

羅丹曾經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教學中也不是缺少好資訊,而是缺少發現好資訊的心靈。有個心理學家講述了他童年的故事:上國小時,他非常頑皮,課堂上總是不大安份,不時在老師講課時插上幾句,喜歡提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並經常在老師提問題時搶先答題。因此沒少遭一些老師們的白眼,如數學老師就總是看他不順眼,對他在課堂上的表現不是大聲呵責就是冷嘲熱諷,表現出極大的不耐煩,可對他學習上的失誤卻極盡挖苦。而語文老師卻對他非常賞識,有機會就讓他回答問題,並不時誇他腦子靈活,總是有讓人出乎意料的答案,當然,他對這個頑皮學生的缺點也不是一味的放縱,而做了適當的引導。他們兩人的不同態度,令他的自信心每天沉浮不定。賞識給了他信心和動力,使他的語文學習進入了良性迴圈,因此成績名列前茅;而偏見給了他內心的打擊和恐懼,使他的數學學習進入惡性迴圈,對數學的興趣銳減。我曾在班裡做過學生最愛上什麼課的調查。許多學生,尤其是後進生的回答:“最愛上語文課!”什麼原因呢?學生說:語文老師從來不歧視我們,他認為我們都能行!因為我曾這樣對他們說:“在老師的眼裡,你們沒有聰明與蠢笨之分,只有自信與不自信之分。那麼,從現在開始,找回你的自信,老師相信你們都是最棒的!” 短短的幾句話,開啟了學生封閉的心扉。使學生由於老師的賞識而增添了學習的慾望與興趣。有個叫翁健培的學生,上其它學科的課都無精打彩,惟獨上語文課信心百倍,他說:“語文課上能讓我找回我自己。”在一次升中的模擬考中,他居然語文成績名列班第一。賞識學生的行為結果,從而強化了學生的學習行為。

二、賞識──震動學生的心靈

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句話強調了學習的痛苦,而忽略了學習的快樂。其意在勸導學生勤奮刻苦地學習,但也容易使學生的情感閘門關閉,讓學生找不到學習輕鬆有趣的感覺。有這樣一種情況,當喜歡哪一位老師時,那老師所教的課就學得好,不喜歡哪一位老師時,那一位老師所教的課就學得不好。這實際上是情感在起作用,如果學習時調動了大腦的興奮神經,大腦就會產生一種愉悅的情緒,就不會覺得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由於老師的賞識,師生之間彷彿架起了一座溝通之橋,把師生的情感聯結在一起。老師不是在傳授知識,而是把知識輕鬆地“流動”給學生,學生不是在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吸收。由此可見,賞識學生的行為過程,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三、賞識──走進學生的心田

賞識教育的靈魂就是溝通。適當地轉換老師和學生的角色,讓老師成為學生,學生成為老師,這樣做是建立在師生感情深厚的前提下,我班有個叫劉東義的學生,其它學科成績都非常優秀,唯有語文成績落後。通過交談,該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由於種種原因,對語文課失去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我沒有急於給她講大道理,而是通過週記的形式與他交談,不但通過講一些名人的童年故事啟迪他,讓他在學習中找到自信,而且時常鼓勵他:“你是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如果你能改變一下學習方法,多接觸語文知識,你會對語文越來越感興趣,加油!老師相信成功離你不遠!” 通過這些交流,使他逐漸在學習中找到樂趣,我還利用課前課後的時間找一些語文興趣題給他做,使他有一種成就感。俗話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穫。他的成績提高很快,在最近的一次的語文考試會考了70分, 因此,賞識教育也要創設環境,以指明學生的發展方向。

四、賞識──敲開學生的心夢

學生都有好活動的天性,但在教學情景中的學生活動 應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性的行動,沒有教師的精心設計和引導的活動,學生就處於放任自流的狀態,或導致老師的“博學”壓抑學生天性的發揮。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非常有必要引入良性的競爭意識。在教學中,以小組為單位,看哪個小組的同學發言踴躍,發言積極性高。然後評出日冠軍、周冠軍、月冠軍、學期冠軍。在舒展每個人天性的同時,又培養團體精神。對於缺乏競爭心理的學生,實行輪換“助教”制。讓大家有比較,有競爭。激發學生的潛力,提升學生的抱負,打破自身的侷限性。課堂,最好的“老師”就是學生本身,因此,課堂上老師有時故意向學生“請教”,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迅速把學生的'思維調動到最活躍的狀態,啟用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教”了老師之後有了成功的愉悅。對整節課的把握,老師就是不斷地設問,通過問題來讓學生開動腦筋,並跟上老師的思維,老師的作用是控制課堂的氣氛,把握問題的方向,具體的問題讓學生來做。提倡學生採取科學的態度進行爭論,對每個學生的發言,都給予正面的鼓勵。即使是錯誤的答案,也不能採取全盤否定的辦法,儘量找出其閃光點。

在大力推廣素質教育的今天,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增強學生的自信,已是必不可少。教師苦教,學生死學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賞識教育是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服“良藥”。

國小語文教育日記【三】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新形勢下,我們每位教師都必須思索的現實問題。

我根據名師的經驗和專家報告的思想去年在七年級嘗試了“預習——質疑——討論——反饋”的四環節小組學習方法,也初步培養了學生的質疑、發現問題的能力,但學生自學的習慣還沒有很好地養成,更談不上學習的興趣了。我們語文學科的博雜更決定了興趣、愛好及習慣的重要性,擺在面前的即是作文的老大難問題——如何克服以往的“老師命題,提出要求,學生思考成文,批改收交”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有時毫無興趣可言,書寫起來更談不上真情流露,相關的批改反饋的針對性及實效性也較差,這種被動消極的作文課我思考了好久決定嘗試一種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在開學的三週內,先在12班進行了試驗,現把初步的思路簡單介紹:

作文課,一反常態,先分析了上次學生作文的得失,由此定出作文的要求及目標。針對上次對新聞事實的敘述交待不清,而提出“合理交代清記敘的要素,交待清楚一件事”的總體要求。

然後各小組在組長的組織下,討論擬題並簡單說說構思,組長示意,老師計時。

靜思獨立,老師觀察各小組的情況。

成文後,組長示意可以寫讀書筆記。

統一完成後,合作批改。

第一步:交換找優點,評價閃光點,寫出主要內容,概括大意。

第二步:再交換挑毛病,指不足(比如錯別字,病句等)。

第三步:本人小聲讀文,動情優美處,大聲的讀,後品味反思別人的評價,結合自己的感受,對自己提出中肯的建議。

最後,交流心得。每組推一篇美文大家共賞,由作文負責人根據各小組記分,上交由老師根據各小組的情況,找出優缺點,並概括不足(共性的東西),思考下一次作文要求及目標。

經過這樣一改動,學生的作文課上,以小組為單位全部動起來,全身心積極投入,每位同學至少讀了三篇同類的作文,又聽讀了6篇美文,不論從聽覺、視覺上都獲得很大的收穫,相對以往單一,枯燥的形式,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小組之間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強。

由於剛剛開始,畢竟有它的極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時間的分配,各小組時間的不均衡,小組之間成員能力水平的差異等等,決定了我今後將會更加努力去探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