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工資未必是好企業

才智咖 人氣:1.6W

什麼是好企業,就好比什麼是好工作,大多此一時彼一時。

  如今,日本企業不再是中國企業界關注的重點,也不是大家求職的重點,但是在1992年,日本企業席捲全球的勢頭不僅讓中國人羨慕,更讓美國人驚恐。

  1992年,我剛大學畢業,立志投考外資銀行,因為想進好的國有企業得靠關係,還有就是他們大多在深圳的國貿大廈上班。

  很幸運,我得到了日本三和、英國渣打和美國花旗三家銀行的錄用通知。日本三和、英國渣打這兩家銀行在深圳面向外資企業提供全面的銀行服務,招聘的員工從普通櫃員做起,但薪酬待遇差距甚大,英國渣打的工資千元左右,而日本三和則接近二千,相差近一倍。美國花旗的深圳分行則是香港分行的單證處理中心,工資不過一千五百左右。

  毫無疑問,當時,我選擇了日本三和銀行。工作一段時間後,我瞭解到,在美國花旗銀行工作的同學是銀行單證業務流水線上的一名裝配工,工作單調、重複。在英國渣打銀行工作的同學,工作內容與我一樣,工作壓力比我大,可是我的工資卻比他們多一倍。為此,我暗自慶幸。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隨後,廣東國際信託公司破產清盤,日本銀行在華機構壞賬大幅增加。後來,總資產曾經名列世界第四的三和銀行也沒有逃過合併的命運。

  離開三和,我開始從事企業研究,也開始反思我的第一份工作,我工作的第一家公司。同樣的工作內容,同樣的工作壓力,為何日本銀行的工資水平比英國銀行高一倍呢?即使以英國銀行的工資水平,應聘者都趨之若鶩,日本銀行為何還要出更高的價格呢?是效益好嗎?不是,英國銀行在香港根深葉茂,在深圳的業務量和利潤一直名列外資銀行前列,領先於日本銀行。

  那到底是為什麼呢?回想當時日本企業席捲全球是何等氣勢,正所謂財大就氣粗。在日本經濟持續增長,日圓堅挺的.背景下,世界上的一切都如此便宜,日本哪還在乎中國員工的這點人工成本。

  但經營企業不是擺闊,更不是一時之事,而是持續競爭。當日本銀行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謹慎細緻的英國銀行一直保持著在香港的主導地位,並將它延伸到深圳。以管理創新見長的美國銀行則按照成本最優化原則,開始在服務業嘗試轉移工序和生產線。

  12年一個輪迴,美國花旗銀行依然是世界第一的,英國渣打銀行依然在香港和深圳賺取著滾滾紅利,而多家日本銀行已經撤消了深圳分行,三和銀行也合併更名了。

  財大氣莫粗,環境再好,企業也莫忘節約成本。高工資未必是好企業,當你覺得自己的工資高得不合理時,最好想想這樣的高工資你還能再拿多久!(黃昕)   

來源:工人日報

高工資未必是好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