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是一件可以準備的事

才智咖 人氣:7.71K

去年找工作的時候 ,這篇文章給了我莫大的希望與幫助,今年看到學弟學妹們為這個事情操心,就把它貼出來分享,希望對在找工作的XDJM們有幫助。文章的作者是antumn,很和善很友好的一個人。

找工作是一件可以準備的事

找工作是一件可以準備的事

寫在正文之前

不知不覺又到找工作的季節,明天要回北大去參加campus recruiting talk,也有一些朋友開始寫信發簡訊給我,討論怎麼寫簡歷和求職信。關於找工作和寫簡歷的心得,我大概講過50遍,從小範圍的交流到大規模的講座,從20分鐘的速成到幾天的漫談,聽眾從1個人到500個人。兩年來,我一直樂此不疲。“人之患好為人師”,我就是這種毛病特別嚴重的人。

其實我開始得這種毛病是出於一種“回報”的心情。2003年3月,我第一次通過正式申請找實習,Morgan Stanley Hong Kong的Summer Analyst。當時我正跟著導師和師兄師姐在成都做專案,和師姐,一個真正的北大牛人,住在同一間屋裡。我給她看簡歷,她大呼“不行”,並且熬夜替我改到凌晨三點。看完她改過的簡歷,我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原來寫簡歷是應該這樣子的”,當時就傻了。就憑這份簡歷,我拿到面試機會,並進入final round,雖然最後沒有拿到Offer,但就是這次闖關讓我對自己找工作有了信心,而師姐改的這份簡歷,就是我找工作的啟蒙課。

九個月後,我找到了現在這份工作,一夜之間被視為“牛人”,忽然理解其實這個世界多麼冷酷,多麼“以成敗論英雄”。

於是,開始“分享”。冬天,第一次幫同班好友重寫簡歷,兩個人坐在雕刻時光,聊了好幾個小時,聊我對寫簡歷的體會,聊他所有的經歷,花了兩個晚上一起抽絲剝繭地整理出來。居然很成功,進了他一心一意想進的投行,一個很不錯的投行、很理想的位置。所謂結果好一切都好,前半年折騰和鬱悶都無所謂了。只有經歷過這種折騰和鬱悶的人,才會知道那是多麼折騰和鬱悶,才會知道不鬱悶了是多麼好。

後來就越改越多,改師弟師妹的,就像師姐當年一字一句地教我;也改媽媽同事的孩子的,滿足一下她的虛榮心;在北大理教的階梯教室講過一次,彼時我開始工作不久,興致勃勃,神采飛揚,像新東方老師一樣受歡迎。

最後改得效果怎麼樣,我並不知道,因為找工作是一件太多因素的事,成功了當然決不能歸功於我改過簡歷,失敗了也不能說我講錯了什麼;我只是喜歡,喜歡兩個人坐下來,泡一壺茶(有的時候是一個火鍋),鄭重其事地說,好吧,讓我們來想一想,你到底想做些什麼,你到底做過些什麼,然後把過去和未來細數一遍。

當年拿到OFFER,去未名JOB版上感謝大家,因為我一直是一個沉默的人,只是分享別人的,卻從無貢獻。後來答應JOB版版主寫一下自己的經驗,寫了一些,但是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大概沒有機會去未名發表。今天想起來,貼在這裡。
   
先說說,為什麼我的經驗值得一看。原因並不是因為我“牛”,恰恰是因為我“不太牛”。我和許多人一樣,背景和素質在同齡人中堪稱優秀,但往北大清華的“牛群”裡一擱,就很不起眼了。優秀永遠是有界限的,每個人在某個環境裡都可能最優秀,只是我們常常有一點貪心,想走得更遠一些,於是折騰於是鬱悶。因此,像我這樣一般優秀、遠遠稱不上出類拔萃的同學,卻能拿到了很好的OFFER,或許會有些參考價值吧。因此,本文不適用於大牛。

也因為,我發現有好多人,就像當年的我一樣,連找工作最最基本的“心理準備”都沒有。有人教我們,要寫簡歷,要買身好衣服,要化點淡妝,要練練英文,要準備“面試常用十八問”;可是,我從來不知道,我為什麼要這樣準備,直到自己摸索出來。所以,也寫下來,

不過,我只找過一次工作,作為一個經管背景,沒有任何正式工作經驗的新鮮畢業生,找得也是經管類的工作。你看的時候,也不要太認真。

找工作的四個誤區

第一,找工作容易給人錯覺,覺得機會比出國多。出國只能申請有限的學校,受精力和申請費限制,一般就申請十來個。而工作感覺源源不斷,合適的單位能數出幾百個。即使是非常高階的工作(各行業的領先者),也有數十家。

但是,其實機會遠沒有想像得那麼多。首先,競爭非常激烈。其次,找工作容易倦怠,機會容易夭折。從看招聘資訊、準備材料投簡歷到一輪輪的筆試面試,綿延幾個月,其間還時不時要受各種打擊,令人十分疲憊。而找工作時你累了不能休息,不能像出國時休息一天再接著做材料、依然把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你只能跟著招聘方的時間表走,也許你今天狀態不好,一個工作就泡湯了。而且,找工作偶然性太大了,也許今天你抽到的即興演講題目比較彆扭,或是做案例分析時思路不順,就立刻慘遭淘汰。

所以找工作要小心翼翼地對待每一個小小的機會,時刻保持良好狀態。

第二,只找自己看得上的工作。當人們在找工作和出國或者考研之間猶豫不決時,一個通常的說法就是:只找那種一旦拿了OFFER就願意放棄出國的工作。這其實只適用於很少的人,我本人雖然倖存了,但正因為如此,深明其害,強烈不推薦這種做法。

一方面,因為找工作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通常是邊面試、邊學習、邊總結,從而不斷地進步;你越投入,獲得的進步就越大,找到更好工作的可能性也越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通過不斷面試,會覺得自己的英文口語顯著提高了。其實不僅口語,各方面都會提高,這是一個普遍認同的觀點。如果你的初始狀態離“大牛OFFER”有一定距離,但通過與招聘方的互動、向競爭對手的學習和個人經驗的積累,你就能夠超越你自己。但若你“面且只面” 摩根斯坦利、麥肯錫,成功的概率就小得多得多得多。一句話,找工作要專心、專心找比不專心找結果肯定要好。

我第一次面GE的時候,一分鐘的英文自我介紹,十五分種的group case study;覺得自己像個傻瓜,連一個一分鐘的.英文自我介紹都說不清;而同組有些同學明顯深思熟慮過。案例討論時,他們能用上一些不錯的Framework,有榜有眼的。馬上看到自己的差距,而且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當然這並不是說什麼工作都要不加選擇地去試,這就有點勞民傷財、自己折騰自己啦。如果因為over qualified被拒,還平添不必要的困惑、鬱悶和不自信。在面試時,明明對那個公司不感興趣,卻煞有介事地大說假話,也是浪費腦細胞、徒增良心不安的做法。但是,適當地擴充套件目標公司的範圍,爭取更多學習與進步的機會,卻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與各行業、各公司打交道的過程中,你可以對校園外的生活尤其是職業生涯有更為感性的認識,這對你理解、規劃自己的未來大有裨益。說句實話,這幾乎是我們惟一的機會,與那些真正在職場上打拼的人們坐下來,認識一下外面的世界。

另一方面,找工作是一個準備的過程。“大軍未動,糧草先行”,誰準備得越充分,誰就獲得了先機。如果計劃出國,二年級時你應該好好考G考託,跟隨導師學習研究,寫論文爭取發表;如果計劃找工作,你應該好好練習英文口語,暑假裡“不擇手段”地找一個好實習。兩方面都能做好的人並不多。所以,大家還是要早做決定。

第三,找工作要準備的東東少,招聘方要求什麼,我就準備什麼。準備出國時,大家都知道要嚴陣以待,學校情況要嘔心瀝血地去了解,申請材料要地鞠躬盡瘁地去準備;談到找工作時,不少同學卻會以自然狀態去面對筆試與面試。這是多麼不智呀!按照我的想法,我們應該向新東方教我們如何準備GRE一樣去準備招聘。

大家知道,自從新東方大卸八塊了GRE,考G就不再是腦力活,而成了一個體力活和毅力活。可以說,不是像ETS設計的,誰智商高誰分數高,而是誰準備充分誰分數高。當然,英文很爛的人還是會考不好,但可以通過新東方設計成熟的方式去準備,極大程度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並且考得比自己實際的英文水平好。找工作也是如此!

試想,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花旗匯豐恆生渣打的數學邏輯筆試題,也就是ETS或類似機構出的,咱們也應該弄個十套八套真題來分析分析練一練。當然這題不一定找得到,可以用GRE、GMAT中的數學圖表題、邏輯題來模擬。做簡歷、面試和案例分析也是如此。精心準備和不準備大不相同。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申請渣打銀行時通過網上提交簡歷,一旦通過,你會收到一個帳號,讓你去某網址做線上數學測試。先找個對渣打銀行沒興趣的朋友投一份,“騙一個帳號”,“模考”一次;然後再用自己的帳號去做。其實題目一點兒也不難,只是熟悉一下網頁介面、出題方式吧。

第四,找工作只要英文口語好和簡歷漂亮(有特別好的成績和實習)就行了。要知道,這兩條都是既不充分又不必要的條件。一方面,簡歷不漂亮可以做漂亮(當然不是用說謊的辦法);口語不好可以用準備來彌補,至少在面試時顯得比你實際的水平好得多(不要不信啊,這一點是無數實踐檢驗過的)。另一方面,在跑道的盡頭,最後一輪面試時,你周圍的選手已經全是簡歷漂亮口語好了,但並不是所有這樣的人都能勝出的。

因此,要意識到簡歷和英文口語只是載體,你要用一切材料和語言告訴招聘方,你是多麼優秀、多麼合適。你所表現出來的內容才是最核心的。

總之,衷心希望大家走出這些誤區,記得:第一,好好找,才能找到好工作;第二,好好找,就能找到好工作!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