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另類就業”的是與非

才智咖 人氣:3.01W
   伴隨著高校擴招而越來越龐大的大學畢業生群體、趨於飽和的工作崗位、全球範圍內金融危機的持續影響……擺在2009年大學畢業生面前的就業問題,似乎出現了“難上加難”的不利局面,發展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

    失業,還是就業?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加,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流入了傳統意義上的“非高學歷行業”。自上海世博會招聘50名大學生清掃衛生間,30餘名研究生簽約進攤檔賣豬肉,女大學生應徵為瘦西湖船孃的報道相繼出現後,人們對於曾幾何時被譽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從事這樣的“另類就業”頗感詫異,不禁追問,如此的就業到底是出於暫時的無奈,還是一種人力資源“下沉”的長期趨勢;是人才的“浪費”,還是對社會生活的提升?

大學生“另類就業”的是與非

    女大學生瘦西湖當“船孃”

    放下“身段”,大學生就業呈現“下沉”趨勢

    在全國不少地方,大學生城管正在悄然走俏。不少城市都出現了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身穿城管制服,行走在城市街頭,維護城市治安和公共秩序。合肥市的城管隊伍日前就新增百餘名大學生,其中還包括十一名研究生,再一次引發了人們對高等院校畢業生擇業問題的關注。

    對此,很多網友認為,中國人口眾多,由於教育的不斷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趨勢,必然要造成擁有大學及以上學歷的人才絕對數不斷增加,而他們的專業化程度和實際水平則相對減弱,大學生在人力資源領域已經不再具備“稀缺性”,必然會流入更廣泛的就業領域,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事實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群體在尋找工作機會的時候放下身段,採取一種先就業後擇業的方式,在崗位選擇上表現出了更多的務實傾向。上海世博會招聘50名大學生清掃衛生間,30餘名研究生簽約進攤檔賣豬肉,女大學生應徵為瘦西湖船孃,此類報道不絕報端。

    西南財經大學的畢業生小孫就表示,對大學生應聘傳統意義上的“低端崗位”並不需要大驚小怪。她說,這些工作雖然收入稍低,但風險相應的也比較小,在當今的就業市場上,也不失為一種選擇。還有的網友表示,此類基層工作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有助於瞭解社會現實,鍛鍊能力,積累經驗,或者工作可以給他們帶來滿足感。

    據《長江商報》報道,在武漢街頭,人們對義務參加城市管理工作的大學生讚賞有加,在廣埠屯資訊廣場前擺攤的王師傅直言:“這些大學生一上來就跟你耐心講道理,與城管巡邏車高喊‘擺菠蘿攤的推走’相比,確實讓人比較容易理解,有利於改善這些工種的形象,同時也能夠提升工作的質量。”顯然,大學生這一“新鮮血液”的注入,對於緩和城管人員和基層群眾的矛盾,提升城管工作者的形象,確實具有一定幫助。

    大學生“藍領”,專業與職業出現“對接難”?

    然而,對於大學生就業於智力因素含量低的行業,還有另一種聲音。有不少網友認為,大學生應聘如城管這種工作,最後只能荒廢掉本身擁有的能力,單純從事無需多少文化知識和技術含量的勞動,之所以做出這種選擇,完全是市場不景氣和近來的金融危機逼迫的。

    網名為fjxtc的網友在自己的部落格中寫道,自己是一名從事城管工作的大學生,談到工作的真實感受,他坦言,當城管還是讓他有些“不舒服的”,似乎專業和職業難以“對接”。只是迫於就業形勢,只能“先就業再擇業”。這說明,為數不少的大學生,在改變傳統就業方向的時候,還是更多的.將之作為一種短期選擇,或者後備選擇。

    長期以來,人們對城管等基層職業工作者形成了一些特定的印象,通常認為他們文化程度不高,行為不夠文明,執勤過程簡單粗暴,與大學生的形象完全聯絡不到一起去。如今讓大學生從事這樣的工作,實在有點屈才。更有人提出質疑:大學生雖說有更高的學歷,但是否能夠真正地勝任這種工作呢。

    在武漢街頭當過義務協管員的學生小王表示,對這份工作“頭都大了”。說得嗓子冒煙,但是“大多數佔道的你一勸他就走,可你一走他又回來了,也不曉得明天他們還會不會出來。”

    有的大學生直訴城管工作的困難,覺得與攤販相比,自己更像是弱勢群體,有更多的束縛,很難管理。鳳凰部落格博主樑丁在與一個大學生城管的交談後,指出,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管理部門更願意選擇能夠有效清查市容的老城管隊員,即使他們的態度不佳,或者出現一些不文明行為,而非使用文質彬彬的大學生。

    還有人認為,大學生深入一線工作,能夠接觸到現實狀況,同時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文化背景,可以給上層管理者發出有價值的反饋,以溝通法規建立者和普通民眾。但是,從事基層工作的大學生們本人卻認為這一點難以達成,不容易傳達自己的聲音,看來,要使大學生在這一類工作崗位上能夠才盡其用,還需要更大的政策支援和更良好的體制環境。

    是選擇更是考驗,大學生就業“向下走”需要更多引導扶持

    大學生越來越多,工作機會卻越來越少。面對現實困難,為解決就業市場上的矛盾,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近年來採取了包括“大學生村官計劃”等一系列增加大學生就業機會的舉措,努力擴大就業空間,提供就業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學生就業的渠道。

    然而,部分大學生就業方向的轉變,僅僅是出於對現狀的無奈和短期的妥協,這又是否可以令他們在工作中將自身能力與從事業務結合,職業發展與社會進步結合,從而使這種就業趨勢,向健康化,正常化的軌道靠近呢?

    對此,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開玉說指出:“大學生就業‘向下走’的種種現象說明,現在的大學生在就業和擇業上更加理性和務實。過去有很多學生寧可在家裡繼續考研,考博,也不願意就業,現在的大學生正在扭轉這種簡單化的就業觀,這是市場經濟的觀念廣泛影響的一個結果。”

    另一方面,他也認為,社會應該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大學生有更多選擇,可以在逐漸地流向適合他們的,可以長遠發展的工作崗位。同時進行用人制度的改革,創造更多的機遇和上升的空間,增加人力資源的競爭性、流動性。

    對於解決大學生專業和職業“對接”問題,王開玉指出,培養一個大學畢業生需要國家和家庭投入很多的資源,因此,務必應該讓大學生通過職業達到學以致用。如加強職業化的培訓機制,以使大學生能夠適應工作等。如合肥市此次招聘的大學生城管就兼顧了與崗位相關的園林、管理、法律等各個專業,並進行專業化軍訓、培訓,做出了很好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