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現象: 初涉職場80後的生活狀態

才智咖 人氣:1.67W

讓80後走到臺前

《奮鬥》現象: 初涉職場80後的生活狀態

找工作、談戀愛、供房子……初涉職場的年輕人都經歷過這些讓人不得不強打精神面對卻又讓人迅速成長的事情。而這一切都集中在一部叫《奮鬥》的電視劇中:一個只有一種理想且年輕到根本不識愁滋味的年輕人,卻面對著兩種生活道路,兩個戀人和兩種情感。如今,《奮鬥》已成為一部80後標本,連臺詞也成流行語,受80後以及不同年齡段觀眾的追捧。80後的生活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支援派:劇情影射80後現實生活

《奮鬥》的開篇並不能引人入勝,乍看還很幼稚:一群大學畢業生終於到了拿文憑走入社會的時候,在最後一堂課上,全班同學全體起立,集體朗誦:老師,我們捨不得您,但是我們必須離開,因為我們要去奮鬥……本以為這樣的對白會把劇情引入一群青年打拼的過程,卻不想成了一群年輕男女的情感糾葛:“早婚”、最親密的女朋友和男朋友暗度陳倉好上了、已訂婚的女朋友居然嫁給了最好的哥們兒……就是這樣一部劇,引發了觀眾熱捧,許多80後的`觀眾覺得,在這部電視劇裡,有太多80後生活的影子。“劇中講的故事簡直就是我們的生活”。關於《奮鬥》的臺詞,也在觀眾中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劇中對白帶有鮮明的80後味道,既不是那種青春劇慣用的京腔,也沒有海巖劇的愛恨情仇,更找不到瓊瑤的情深意切。

反對派:《奮鬥》沒有奮鬥的影子

電視劇終歸是電視劇,和真正的80後生活還存在著許多差距。有觀眾覺得,《奮鬥》中的大多數情節只能在電視劇中出現。一位網友寫道,“在看《奮鬥》的過程中,心裡一定會有著極多的不平衡。戲裡無論是哪個人的生活,精彩、順利得都能讓我們羨慕,甚至嫉妒。兩千萬、富家女、豪宅、跑車,他們總是可以很輕易地就擁有目標、事業、機會和愛情。這些,離現在年輕人的生活都太遙遠。不排除現代社會中有人吻合《奮鬥》中各角色的生活軌跡,但那絕對是極少數,這些觀點無可厚非,偏偏電視劇標榜的是勵志題材,還取了一個頗嚴肅的名字:《奮鬥》。從戲中,可以看到浪漫,品味感情,體驗年輕人的生活滋味,卻就是瞧不出‘艱辛奮鬥’的影子。大多數人都在享受生活,哪裡存在奮鬥的影子。”

編劇石康:《奮鬥》並不代表整個80後

對於《奮鬥》的成功,編劇石康說自己也沒有想到,因為這個劇本曾因為過於“小眾”而被否決。他表示,《奮鬥》的受眾定位為1975-1985年出生的人群,劇中70%%的劇情都是真實的,是他身邊的這個年齡階段的朋友經歷過的。對於80後,石康有著這樣的認識:“80後實際、勢利、沒理想,但要是有利益擺在面前,他們也非常有幹勁。他們不乏機智,但卻容易抱怨生活。在這部電視劇中,我只是想寫出我身邊的一群人,並不是代表整個80後。”

石康表示,《奮鬥》的劇本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太過看重臺詞的效果,“劇本中反映愛情、事業以及父母家庭的戲都非常多,但導演從電視劇的可看性方面考慮,刪掉了部分事業和家庭的情節。所以有些觀眾覺得總是這些孩子在耍貧嘴,劇情的進展卻不多。”

80後的生活角色 已成社會重要成員

昨日記者聯絡到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學院的教師蘭芹,她告訴記者,自己每天都在追看這部電視劇。同樣是80後的蘭芹告訴記者,雖然她知道是在演戲,但她覺得很多細節能夠在現實生活中體現出來。“就拿我來說,電視劇中有不少戀人間的舉動在我和我身邊的朋友中都有體現。非要讓男朋友買東西,結果買回來的東西貴的都是男朋友的。”蘭芹說,這部電視劇能夠得到追捧,就是因為有太多的80後就是這樣生活著。“80後已經成為社會的重要一員,他們開始承擔起社會角色、家庭角色。養家、工作、買房子、事業、理想。他們想逃避,卻無法逃避生活,用自己獨特的個性生活著,並也影響著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