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惡辯論賽辯論稿

才智咖 人氣:2.04W

人之初為惡,人性向善,但外部環境的影響並不能完全磨滅惡的本性,而只是潛藏在人的內心深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性本惡辯論賽辯論稿,歡迎閱讀。

人性本惡辯論賽辯論稿

猜測正方立論

一、 對方辯友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即使再惡之人也有對父母,妻兒的和善的一面,這是人性中真的一面,沒有受外界影響而改變的部分。再者,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不是人性本善,惻隱之心又何來?

二、 惡性是由外界環境影響所造成的。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惡是受外界影響產生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所以人性應該是本善的。

三、 如果人性本惡,那現有的法律和道德就抑制了人們本性的流露。道德是大多數人認同的規範,如果人性本惡,我們的道德從何而來?

四、 道德教化的根本目的:通過教育來扶植和培養善的萌芽,可以使善發揚光大。

一辯立論

謝謝主席,尊敬的評委,親愛的對方辯友以及在場的各位觀眾,大家下午好,很高興今天能與對方辯友對人性本惡還是本善這個辯題進行探討。而我方對人性下的定義是先天具有的品質或性情。本是指事物的本質,惡是指人類慾望的無節制的擴張。我方判斷人性本惡還是本善的標準是,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哪一個更符合客觀事實。

下面我將從以下三點來闡述我方觀點:

首先,荀子言,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那什麼是生之所然者呢?其實就是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衝動和生命力。而人性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沒有接受過教化的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我方認為所謂惡源於慾望,由於人有了慾望,而達成人的慾望必須是在犧牲某些物質的基礎上的,比如,人要吃東西,那麼就產生了殺戮,而資源是有限的,任何時候都不能無限制的獲得。這樣使得按快樂原則行事的本我自然會產生排他性,利己性等一系列的慾望,而這些也正是惡的行為的根源。

其次,也正是基於此,人們才會去編寫《三字經》,從小給孩子灌輸道德思想,讓他們學著去控制自己內心的惡。為何勸人為善,如果人性是善的,那何必大費周章的去宣傳為善,就像佛語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非本惡,何以拿起屠刀呢?根據《周易》中“萬物相生相剋”的觀點,因為大自然中萬物相生相剋,由於人性本惡,才有了抑制惡的善。人性本惡,惡人為了相互都能生存下去,相互妥協才產生了善,一旦環境突變,人內心的惡念往往會爆發。比如把兩個人都扔到沒有食物來源的孤島上,其中一方必定會為了生存而把另一方當成食物殺掉,這就是人性的惡。所謂“蒼蠅不叮沒逢的蛋”。一個善良的人之所以會因為外界影響而犯罪,正是因為他心中有惡的種子。也就是我方所說的人性本惡!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一句哲學名言:“自以為人性本善的人,往往會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行事肆無忌憚。而認識到人性本惡的人反而會對自己的言行有所節制。”可見,不正確認識人性的善惡是多麼可怕啊。我方認為認識人性本惡,並不是我們的恥辱,而是更好的去完善自身的前提。因為人性本惡並不意味著人是罪惡的,而是慾望使然。所以人們要學習道德來抑制本惡的人性,揚善棄惡,成為善良的人。

綜上所述,我方堅信,人性本惡。

二辯補充

謝謝主席,評委,親愛的對方辯友以及在場的各位觀眾大家下午好,很榮幸我能做二辯補充。

讓我們追古朔今,早在古代猶太教的原罪說和中國荀子的性惡論第一文庫網就遙相呼應,難道這兩個文明之光的碰撞僅僅是一場美麗的巧合嗎?我們看不到人類複雜的內心,但從教化道德出現之前,人心就被一種惡所佔據,我們不能對鐵一樣的客觀事實視而不見,在原始社會中,那些野蠻之人便會烤著吃同伴,而這一種罪惡滔天的行為在現代社會依然存在,只不過是燉著吃,這種令人髮指的行為縱橫了歷史卻仍未被消除,我們只能說一句:“人性本惡。”

弗洛伊德認為人具有攻擊本能,並且會派生出攻擊、破壞、戰爭等一切毀滅行為。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同時人類內心存在最基本的意識形態即本我,而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這樣就產生了人類無節制的私慾。

從十字軍東征,到黃巢的“殺人滿街,巢不能禁”,從罪惡的三角貿易,到6·8”特大跨國**,從外國到中國,從過去到現在,面對人類為了一己私慾犯下了的過錯,我們難道不能說一句:“人性本惡”嗎?

馬克思理論: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社會由人類組成,如果人類不是本惡,那麼社會中的惡性又是哪兒來的呢?很簡單,因為人性本惡!由於每個人的私慾膨脹導致的結果便會人人都得不到自由,所以便制定了規則,而之後人們逐漸把其發展為道德和教化的約束,孟子提出的性本善正是對教化的一種拔高,如果人性本善,那還有什麼作用呢?

我們人類的偉大並不在於自認為我們的本性是善良的,而是我們可以直面我們惡的本性,不斷用教化吾日三省吾身!

“人性本惡”辯論賽材料

人,應該限定為人的自然屬性;善惡,應該是指人的社會屬性。

善惡是人的相對而言的,失去了他人作為參照物則魯賓遜的任何行為,既不能說成是善的也不能說成是惡的。

人性的本質就是自私,自私就是道德之本。

道德的產生,其淵源就是因為人的自私。人若無私, 人性都善,還要道德何用?

如果人人都“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那麼每個人都無法生存。

自私是天經地義的,非善非惡,就正如樹要向上長,水要向下流,非如此,個體不能生存,群體不能繁衍。只有當某人的自私妨礙了他人的自私,才談得上惡;只有當某人在自私的同時又尊重或有利於他人的自私才談得上善。

孟子的“人性本善”的根本錯誤在他把人的社會屬性“善”當成了人的自然屬性,無視人的自私本質,其最大危害是:讓人誤以為自私是惡,使人們都不敢承認自私,結果是人人都充當偽君子。被神話為天子的君主皇帝他的.人性本善,君臨天下是“合法”的。他專權在手,本來就很容易做壞事,本該受到比常人更嚴格的監督,但他的人性本善,就讓全民深信他的大公無私,絕不用擔心他會幹什麼壞事,因此,他只需監督下屬,用不著誰來監督他,這就很容易導致等級深嚴的人治社會:最高統治者是神,絕無人慾,是聖人,人民的道德模範,是英雄,人民的大救星,是哲人,智慧無邊,全國人民不需要有什麼思想,只需與最高統治者保持一致就行了。他沒有非議的地方,當然不容許有任何非議的地方,他在法律之上,更在輿論監督之外。他可以指責任何人,但任何人都不能指責他;他可以罰任何人,但任何人都不能罰他;即使罪大惡極禍國殃民也只能在他壽終正寢後百姓才有揚眉吐氣之日。“人性善”蠱惑了中國幾千年,使古老的中傳統文化深深滲透了專制主義意識形態,使傳統的中國人格深深打上了主奴意識的烙印,以至於中百姓總喜歡做用個好皇帝君臨天下的美夢。

荀子“人性惡”也是把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相混淆了。

水不受控制可能導致水災,但我們不能說水性本惡,更不能滅絕水源;沒有了水,自然界就沒有了生機。人性不受控制,人也可能犯罪作惡,同理,我們以不能就此認為人性本惡,更不能滅絕人性,否則個人就失去生機,人類便失去生機,人類便失去動力,社會就不能進步,歷史不會發展。

人性向惡還是向善,就好比水是向下還是向上,前者易後者難,所以對待人性就好比對待水,宜疏不宜堵,宜順其自然而不宜違抗扭曲,水性因中立而善,可以渠疏,可堵壩,疏導得法則水利無窮;人性自私而易為惡,可以道德疏導,可以法律限制,疏導得當則其創造力無限。

人性離惡很近而離善很遠。所以作為社會制度的出發點,與其是人性善,不如採用人性惡的理論。以人性為惡為一切社會理論基礎,錯不到哪裡去,而如果以人性善作為理論基礎則會南轅北轍----中國幾千年的專制制度就是證明。

正視人性的自私,承認這永恆不移的鐵的事實,給予人性正常自然的發展空間,不扭曲它,不放任它;讓它奔騰,但不讓他氾濫,社會才會健康和諧,充滿生機;而一切不健全的社會制度一切認為的災難,根本原因都是對人性認識的偏差造就的,都是壓抑人性,扭曲人性,或放縱人性,任其蔓延的結果。

中國幾千年來,在“人性善”的幌子下,集權統治者高喊“大公無私”的口號,乾的卻是“私天下”的勾當。不僅集天下財富於一身,還集天下權力於一身。在這樣的社會裡,一方面是任皇權的無限膨脹,另一方面是對百姓人性的無限壓抑。人民不僅沒有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甚至連生命權也沒有任何保障,忍無可忍的時候,只好揭竿而起,推翻這個土皇帝,再找個“好皇帝”。皇帝輪做,王朝更替,但**依舊,苦難依舊。

由於自私基因的控制,人的自私也根深蒂固。自私同樣是人的本性,是它的自然的根本。這幾乎可以稱之為人類的第一大自然定律。

“人性自私”為真,但不必為善。人只有把自私當作維護自己生存發展的原動力而不妨礙他人的生存發展時“人性自私”才同時為善。在人類的生存發展條件相當有限的的環境中,要做到不妨礙他人的可能性是相當有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經常處於競爭當中。

“人性自私”與惡的相關性實際上比善的相關性更大。“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在承認正當的生存發展需求方面有其相對真實的一面,因為“人性自私”既然具有“維護自己生存發展的原動力”的基本成分,所以,一個人一旦失去了“原動力”即“不為己”那麼在一個人類相互競爭從而相互妨礙的環境中,他就必然難以生存,難以發展。誠然,有人以此鼓吹一種自私自利,甚至不惜損人利己損公肥私,這無異於放縱人的原惡,應該受到輕蔑。

“人性原惡”是人性自私而為惡的可能性。人性原惡不必是人性惡本身。惡是已經證實了的對人類或他人的危害,原惡則是可能為惡的某些狀態,或某些惡的行為藉以啟動的出發點,這樣的出發點:任性,懶惰,嫉妒。

任性:對人類既存文明的拒斥,是拒絕接受人類既存文明的規範,例如無視總結的各種知識,無視共理性,道德,法律,戒律,契約,天馬行空,我行我素。(漢武帝一氣之下**了司馬遷,唐太宗殺死自己的兄弟,宋太祖一出杯酒釋兵權。)

懶惰:對人類顯示生活的拒斥,拒絕用自己的肉體去真正體驗人的生活。

嫉妒:來自競爭中自私者內心的失落感。古代中國人與西方人在人性本善與本惡的信念上最初的差異,的確構成中國和西方後來兩千多年曆史巨大的變化差異最嚴重的心理根源之一。

利己不必是惡,的確,在不存在競爭的情況下利己不必是惡,但在有競爭的情況下則不然,利己對他人來說往往構成惡,人類大多數利己行為是失度的,大多數場合人類

有做惡的潛在動機或心理根源。

原惡不是惡本身,而是產生惡的行為的潛在心理因素:原惡潛在於一切人從出發到死亡的整個過程中;文明是人類向真,善,美攀登的過程,同時也是剋制自身原惡使之不露形跡的過程,一個人在一段時期剋制住了原惡,並不能保證他今後一直可以剋制原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