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術的當代價值與設計借鑑論文

才智咖 人氣:9.62K

內容摘要:

傳統藝術的當代價值與設計借鑑論文

中國傳統建築、繪畫和雕塑藝術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已經傳承了數千年,傳統藝術中的中國元素典雅濃郁,充滿了自然、古樸、含蓄、祥和的東方氣息。中國傳統歷史文脈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應該在當今的藝術設計領域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關 鍵 詞:

傳統藝術 價值觀 傳承借鑑

現代的設計理念提倡文化內涵的表達,提倡抽象的概念性的簡潔構成形式,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算得上現代設計。為此,我們在西方人營造的現代設計概念裡苦苦探求,面對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我們以現代藝術心理學的方法研究中國古典繪畫和雕塑的早期表現。通過對中國傳統藝術之哲學背景的分析,不難看出中國傳統藝術中所著力表現的“意興”和“氣韻”,正是西方現代藝術所追求的抽象藝術表現和審美意識。現代藝術的抽象概念恰恰是通過對客體的形象進行分析後,所達到的形式抽象。

文化特徵與歷史背景

大同位於山西北部,毗鄰內蒙古,無論是建築藝術還是雕塑繪畫都表現出與中原地區很大的不同,從建築的構件形制和雕塑繪畫的色彩造型上都散發出北方少數民族(北魏)的文化特徵。例如北魏早期的壁畫作品,造型和線條都以粗獷硬方的形態為主,流露出北方民族的彪悍和自信,不像後來唐宋的豐滿圓柔。又如雲岡石窟,它是外來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初次相融的產物,曇曜五窟中佛像挺拔雄偉、氣魄軒昂,鍵陀羅式的半披肩袈裟和通肩長衣體現出一個偉岸的民族胸懷。大家之所以喜歡雲岡、喜歡龍門,其實這不是一個簡單表象的技術風格層面上就能解釋的,中華民族最初發展的那種蓬勃生命力,那種自信、灑脫與豪邁的精神在打動著我們。與較少戰亂的南方不同,北方的朝代更迭頻繁,一個個新崛起的民族或朝代的興起,產生了一批批充滿自信豪邁的藝術傑作,這就是地域文化的不同之所在。中國的南方特別是西南,社會相對安定,民眾安居樂業,善於發現生活中的趣味,所以藝術也隨之以靈秀見長,這從四川成都出土的漢陶塑說唱俑、重慶大足石刻中得到了充分的證明。這些與北方的地域性差異其根本還是文化上的差異,或者說就是自然形態上的差異。

文化心態與地理環境

在太原市博物館,陳列著許多樂器、法器、禮器,有青銅的有陶製的。從這些原始的作品中,很難斷定這些作品是屬於生活器物的手工藝品還是屬於為藝術創造的雕塑門類。相對而言,在古代印度或古埃及、古愛琴海到古希臘,原始的器物形體與自然生命物的形態大都呈現出較多的分立狀態。在那些地域裡,從較早的時候起,原始藝術中的器具與自然生命體形象密切結合的狀態便改變了。變動的狀態一方面表現為器型趨向單純洗練和獨立;另一方面即使某些器物上仍存有自然生命體形象的表現,那也幾乎純粹成了與器型的抽象化、實用化風格不相干的逼真模仿自然的附加裝飾。而這個時期中國的器物給予我們的並不是物的、生理的或機械式的形體印象,而是強烈地滲溢位生命的、情感的、內心精神世界的光輝。可以說,“既要肖生,又要成器”的創作思想,就是中國遠古時代雕塑藝術的一種根性。這種根性牽引著中華民族在造型藝術上對形象施行“意興”化的創造,不斷髮展不斷擴張,在獨特的自然環境中、在歷史的長河裡不斷豐富自我,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大背景下的獨特的藝術哲學內涵。

價值趨向與審美形態

山西永樂宮,中國文化藝術集大成之地。縱觀整個永樂宮壁畫,筆者有一個強烈的感受:即中國傳統繪畫並非像我們常說的只是平面形體的描繪,其實它很注重空間形態的鋪陳。壁畫對個體的體積塑造也許顯得不夠厚重,但個體與個體之間倚靠形體的前後疊壓、線條的粗細變化、人物的大小高差、形體的虛實對比使空間的透視關係格外清晰和層次分明。壁畫人物的整體刻畫採用白描手法,面部除五官用線勾勒外其餘留白,頭髮與其他部分採用細繁的線條塑造,襯托出面部的潔淨使之成為視覺的中心。為什麼古老的中國會形成與西方截然不同的視覺意識形態呢?中國的文字,從甲骨文中那些形象優美、線條剛勁的象形文字中,可以感受到炎黃子孫們在與大自然相附相生的漫漫長河裡,已感悟到了紛繁的自然萬物就是意象符號中的線條。

儒家思想在中國的影響滲透到了社會的每一個層面,它所提倡的和諧、包容與含蓄,在繪畫與雕塑藝術中有直接的體現。雙林寺力士、武判官等塑像的氣勢是靠內含力的表達,與西方雕塑中的《拉奧孔》以及米開朗琪羅的《被縛的奴隸》比較。西方雕塑較張揚粗獷,而力士、武判官則是和諧含蓄中的奔放,更多的是整體“勢”的表達。

當代價值與設計借鑑

南齊畫家謝赫在其所著的`《古畫品錄》中對繪畫以“六法”來論述,其一就講到了“氣韻生動”。五代的邢浩在《筆法記》中說道:“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隱跡立形,備遺不俗。”傳統藝術作品中的精妙之處就是“氣韻生動”,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其中不僅能體會到“氣韻”是宇宙的原始形態和基本的物質構成,又是萬物生生不息的原動力,還是精神文化所賴以產生的基礎載體,而這精神文化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氣韻。這使得“氣韻”的理念在中國的哲學領域中成了最具體而又最玄妙、最可感而又最難詮釋,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學術範疇。

西方繪畫雕塑中那些傳神的寫實作品是“以形寫神”,而中國繪畫雕塑的特點則在“以神寫形”。要使山川木石皆成為表現主體性靈的元素,形式不必盡求真確(即形似),但表現的性靈必須有深奧的意境寄託(即神似)。這種抽象的主題表現化的審美意識,乃是中國古典繪畫雕塑美學中形神觀念的真諦之所在,它也是我們當今現代設計創新理念來源之基石。

結語

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歷來側重於表現主體對物象的審美感受和因之引起的審美感情。傳統繪畫和雕塑從來沒有把模似作為藝術的目的,總是著眼於表現主題精神的自由美。中國繪畫雕塑追求對形象的超越——即抽象性靈的表現,因此,中國傳統藝術作品中“氣韻”的呈現絕非偶然,它是民族審美心理結構發展的必然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