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比較管理的管理機制本質及框架模型

才智咖 人氣:4.4K

論文摘要:比較企業組織管理的差異與比較經濟制度的差異存在相似性,論文借鑑管理機制設計理論,提出了比較管理的研究物件為管理機制,解釋了管理機制的概念,構建了管理機制的框架模型。

試論比較管理的管理機制本質及框架模型

論文關鍵詞:比較管理 研究物件 管理機制 概念 框架模型

問題的提出

195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Harbison & Meyers《工業世界中的管理——國際分析》的出版標誌著國外比較管理研究的產生,20世紀60、70年代進入高潮,80、90年代出現了管理新潮流的四重奏、歷史制度主義方法,進入21世紀,國外比較管理理論的研究開始停滯不前。

20世紀80年代,我國學界開始了比較管理理論的研究,限於研究物件等問題的模糊認識,比較管理在1987年首屆學術討論會後的20年間走向邊緣化。2009至2010年間,四屆全國比較管理學術研討探討了比較管理研究的正規化、方法、案例、情境化與本土化等方面問題,但對於比較管理的研究物件並未得到學界應有的認識。

Leonid Hurwicz、in和Roger son的機制設計理論,研究了不同國家經濟制度中資源配置效率的差異問題,並因此獲得2007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比較企業組織管理差異與比較經濟制度差異間存在相似性,基於此,本文把企業組織間管理模式顯著差異的形成機理作為企業組織的管理機制,提出比較管理的研究物件是管理機制。

管理機制的概念

機制最初指機械的構造及其執行原理,後被生物學引入,通過類比研究一種生物的功能、內在工作方式與組成部分的相互關係。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將生物機制引入到社會科學領域,認為一切組織和複雜系統的演化都牽涉到遺傳、變異和選擇的機制,在機制的共同作用下,複製體未能完全複製自身時,產生了達爾文進化。

機制設計理論的開創者Leonid Hurwicz在1960年的《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和資訊有效性》中,將機制定義為一個交流體系,是參與者相互發送資訊或者將資訊傳送給一個資訊中心,由一個預定的規則針對每一種資訊情況分配一個結果的過程。該研究主要集中在機制的資訊效率方面,1972年他在《論資訊分散化的體系》中提出了激勵相容,即每個參與者在追求個人目標的同時,正好能達到設計者所要實現的目標,成功地將參與者的激勵問題納入機制設計中,確立了機制設計理論的基本框架。

Leonid Hurwicz開創了機制設計的新領域,激勵了in、Roger son等一大批經濟學家去尋找給定經濟環境下的最優機制設計問題。1977年,in在《納什均衡和福利最優化》中,論證了一個社會選擇規則可以納什均衡實施的充要條件,即實施原理。該理論認為,當一個人制定程式規則時能確保社會可以從一系列的選項中做出最好的選擇。一個社會選擇規則可以納什均衡實施的必要條件就是滿足單調性,而保證一個社會選擇機制可以實施的充分條件為基於單調性上的無否決權。

Roger son繼承並發展了Gibbard顯示原理,他將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納入貝葉斯博弈框架下,完整闡述了貝葉斯博弈意義下的顯示原理。顯示原理是指任何一個社會選擇規則如果能被一個間接機制所執行,那麼一定存在一個直接顯示機制,每個參與人真實顯露自己的資訊,這樣所構成的均衡同樣也能執行原來的社會選擇規則。Roger B. Myerson在機制設計的'許多領域都應用了顯示原理,推動最優機制和效率機制的發展。他的《最優拍賣設計》(1981)是最優機制設計的經典文獻,他在1983年後所提出的最優協同機制設計和委託人擁有資訊優勢時的最優機制設計的思想被廣泛應用到拍賣、合同、規制、社會選擇等領域。

機制設計可以看成一個三階段不完全資訊博弈。第一階段,委託人設計一種機制(博弈規則),代理人根據此規則發出訊號,事先的訊號決定配置結果;第二階段,各代理人同時選擇接受或不接受委託人設計的機制,代理人在選擇不接受時可獲得額外的保留效用;第三階段,選擇接受的代理人根據預定的規則進行博弈。

依據機制設計理論的精髓,管理機制可以定義為,為有效實現組織的目標,所有者、管理者制定各種制度,建立科學的管理組織系統,依據示範、指揮、情感和文化,增強組織系統的穩定性、適應性以及創新性,實現組織在環境變化中生存與發展。簡言之,管理機制是組織管理系統的制度、結構、功能及其執行機理。

管理機制的本質:框架模型

(一)管理機制體系

管理機制是決定管理功效的核心,本質是組織管理系統的制度、結構、功能及執行原理。它主要表現為三大機制:激勵相容機制、實施機制以及顯示機制,三機制相互協調、補充,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機制體系。

1.激勵相容原理主要表現為組織的行為目標導向機制。管理的本質是使管理物件在各機制的約束下向管理者所預定的目標運動,管理物件存在利己傾向,如果管理者不干預,管理物件不會自發地實現其組織的目標行為。因此,激勵相容應包括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即管理者一方面採取激勵措施,另一方面有效控制組織的回報與被管理者行為間的一致性。

2.實施機制是組織目標實現的關鍵。組織目標的顯著特點為整體性,管理的任務是實現組織理想的系統整體功能,建立實施機制能夠使組織不同職能的部門通過一定方式的相互協調,共同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做出各自的貢獻。根據組織系統的不同協調方式,實施機制包括誘導機制、規範機制、自我協調機制三種。

3.顯示機制作為激勵相容、實施機制執行結果的反映,包括環境適應與應急機制以及資訊反饋與評估機制。組織面臨的環境是複雜、多變、不確定的,組織必須建立適應機制,增強組織系統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性,即使組織系統環境面臨巨大變化,系統內部總是處於有序狀態。應急機制是組織系統通過接受環境的資訊,不斷學習、創新,隨時應對外界環境的劇烈衝擊,保持組織穩定,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適應機制。資訊反饋與評估機制要求組織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會計、審計等制度,並設定相應的組織,為企業運營及時提供資訊,適度監管,保證組織目標的實現。

(二)管理機制的核心

管理機制的本質是一個管理主體和管理客體互動發展、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管理活動具有自己獨特的實踐主體和活動領域,又與客體相關的其他領域息息相關。這就決定了管理的基本要素為管理者、被管理者、組織資源、管理環境和組織目標。高效、創新的管理團隊是管理機制的主體;被管理者既是管理主體又是管理客體;組織資源、管理環境和組織目標是管理機制發揮作用的客體。

(三)管理機制的融通介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