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樂鑑賞教學與考評論文

才智咖 人氣:1.41W

課堂教學的掌控

高校音樂鑑賞教學與考評論文

音樂鑑賞教學如果只是簡單地聽聽音樂、放放錄影、教師分析作品等僵硬、凝重的教學方式,那學生就無法認識音樂的內涵,達不到訓練審美的目的。其時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其對課堂的掌控對學生理解、欣賞優秀的音樂作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藝術教學的三條原則:“藝術融合性原則、藝術參與性原則、和藝術愉悅性原則。”[2]已經很好地說明了這個道理。廖乃雄先生所講的音樂教學執教的原則,即:“審美的原則、直觀的原則、模仿的原則、啟發的原則、遊戲的原則、原本性(元素性)原則、適應性原則、發現性、創造性原則、自做的.原則、合作的原則、循序漸進的原則。”[3]則更為透徹地講述了藝術教育的實質。由此,音樂鑑賞課教學不能只是一個簡單的授受過程,僅憑教師的講解和灌輸是不能達到目的的。教學中的互動就顯得尤為重要,更強調師生之間共享音樂時身心上的交流與融通,分享音樂動人心魄的感受。比如,在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時,教師首先提示學生大小提琴在曲中分別表現的不同人物,提醒學生注意這兩種主要樂器在曲子進行的不同階段怎麼表達不同的感情,再加上音樂所表達的主題:同窗共讀、送別、抗婚、化蝶等,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欣賞到音樂所表達的深刻感情,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的情境中,分享音樂所帶來的無與倫比的感受。

考核方式的改革

而由於學生的音樂素質參差不齊、教學班級人數太多等特殊原因,高校音樂鑑賞課考核的方式更難做到全面、科學、到位。像一般學科那樣的閱卷子、打勾勾的方法顯然至少不能客觀全面地反映學生平時音樂學習的真實情況,而且明顯不利於音樂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經過不斷地摸索實踐,也通過借鑑中外比較好的考核方式,筆者在音樂鑑賞課考核中採用以下方式:(1)平時訓練與期末考試相結合。教師在本科程一開始就組織學生按學號隨機組成學習小組,每組5-6人,上課的過程中隨時提出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每次選2-3個小組回答並記分。課後作業也是一樣,由小組成員統一完成,並以小組為單位打分。以中國民族音樂為例:課堂上集中欣賞古琴曲《高山流水》以及琵琶曲《十面埋伏》,講解民族音樂中所表達的儒家音樂美學思想以及中國傳統音樂所主張的內容與形式上的統一、美和善的完美和諧,課後作業則是視聽:古曲《夕陽簫鼓》、《陽春白雪》、《二泉印月》以及管絃樂:《瑤族舞曲》、《春節序曲》、《北京喜訊到邊寨》等中國優秀民族音樂作品。一個學期下來可以根據每個小組回答問題的次數和質量定一個基本分。在總成績中佔一個相當的比例。(2)小組口試或小組答辯。考試的時候,還是以小組為單位,依次每組共同做一套題,包括視聽音樂作品以及根據此作品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首先是小組成員獨立做題,然後是小組共同討論研究,每一個小組交一份統一的答卷,這份答卷的成績就是本小組每個同學個人成績的基本分。再後由教師分別向小組成員提問,根據回答得正確、流利與否加分或減分。小組考核這種形式有如下特點:一是可以討論,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共同研究,共同提高;二是實現了多向交流,資訊量增大,學習的質量和主動性大大提高,加上上面我們已經提到過課後作業的佈置也有許多共同討論的機會,使藝術教育的參與性與愉悅性得到了充分體現。更為可貴的是平時小組課堂討論以及課後作業的成績也為最後考核奠定了基礎,使教與學、學與考核有機地結合起來,能夠比較科學、公正、有效地反饋學生成績,真正達到了“教與學相融、學與考相映”,從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推動文化大繁榮是目前國防穩固、經濟騰飛的中國當今時代的主旋律,而音樂教育者在文化大繁榮的大潮中任重而道遠。由此,不斷地探索音樂教育中的教與學、學與考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