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教師的“導”

才智咖 人氣:2.44W
畢業論文

湖北省鄖縣大柳中學/鄭玉高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的角色將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的本質在於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引導可以表現為1種啟迪: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是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1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那麼,怎樣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享受學習的快樂呢?這就要求在課堂上要把握好教師的導。
  1、注意課堂中問題的設計
  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有1個符合邏輯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由低階到高階,即由認識的低層次向認識的高層次過渡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難簡適度,既要保證優生在課堂上不會因為太簡單而沒有學習興趣,又要保證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不會因為太難而茫然失措。所以課堂提問必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把學生的思維1步1個臺階地引向認知的新高度,最終才能達到“跳起來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最後1句話“她曾經多麼幸福,跟著她奶奶1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這個句子所表達的意思比較隱晦,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其深刻含義,可依序設計如下提問:①小女孩曾經幸福嗎?為什麼幸福呢?②她跟著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這個幸福是指的什麼?③這兩個幸福的意義相同嗎?第1個問題學生通過讀課文可以知道,小女孩曾經是幸福的,因為奶奶活著的時候非常疼愛她。從課文中還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在幻想、幸福與歡樂中死去的,所以她感到很幸福。第2個問題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理解,小女孩跟著奶奶到了另1個世界,她沒有了生命,沒有了思想,所以也沒有了痛苦。第3個問題就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小女孩在有人疼愛的時候是幸福的,但當疼愛她的人死去後,她生活在貧富差別懸殊的資本主義社會,過著沒有溫暖,沒有幸福的生活。在大年夜這個本應得到歡樂和幸福的日子裡悲慘地死去,這就使幻想與現實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對比,加深了人們對小女孩的同情。
  再如《窮人》的'第2段中有1句話:“沒什麼可抱怨的。”老師先問:“‘抱怨’是什麼意思?”幫助學生弄清詞義後,進1步設問:“桑娜為什麼會感到沒什麼可抱怨呢?”這1問題開始觸及實質,但還可以在課文中找出原句回答,體現不出學生思維的過程。於是再問:“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僅僅是‘孩子們都還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麼?現在為什麼不抱怨?這又說明了什麼?”這樣,問題層層拓展,步步深入,由現象到本質,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總之,教師設計課堂提問時,應該做到心中有學生,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規律、心理髮展規律以及語文課堂教學規律,而要堅決反對為圖課堂熱鬧1問到底的形式主義的所謂“啟發式”。只有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提高獨立思考、自能讀書的能力。
  2、注意情境的創設
  教師在教學中主要是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探究,設問激疑引發學生思維,交流互動促進學生髮展,讓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教師在創設情景時,不僅要注重課本的知識,還要注意聯絡課本以外的知識。如《田忌賽馬》1課,教師在讓學生複述課文、比較田忌兩次賽馬的異同後,創設了這樣1個問題情境:你們認為齊威王、田忌、孫臏各是什麼樣的人?這時學生的思維像開啟的閘門1樣。有的認為齊威王是個驕傲的人,從課文中”洋洋自得”、“輕蔑”等詞語中看出;有人馬上反駁,說他從課外書中得知,齊威王是個善於納諫的人。關於孫臏足智多謀的故事更多了,《圍魏救趙》、《苦肉計》、《空城計》……特別是有人提出,孫臏教田忌賽馬的計謀是他能勝齊威王的好辦法,除此之外,別無他計。同學們在和諧民主的氣氛中,鞏固了課本知識,開闊了視野,學到了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又培養了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廣泛閱讀的良好習慣。
  另外,在創設情境時,還要多聯絡生活實際,如《匆匆》1課,我在學習完課文之後,創設了這樣1個問題情境:你每天是怎樣過的?你覺得你的生活充實嗎?學生們陷入了沉思,有的學生想了1會兒說:“我學了這篇課文才覺得我的很多日子都白白地浪費了。我每天玩的時間比做事的時間多。”有的學生說“有時候我覺得時間過得太慢,現在想想,就是因為我的生活太空虛。”通過學生們自己的感受,他們認識到了時間的寶貴,從而要好好珍惜時間,不虛度光陰。
  3、合理利用課件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網路在社會生活中逐漸普及,並且逐漸走進課堂,成為教師們教學的1種輔助工具。確實,電腦課件對加深學生的理解,開拓學生的視野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電腦課件都能夠發揮它的作用,而要看教師在運用課件時是否得當,是否必要。如《詹天佑》這篇課文,利用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詹天佑在修築居庸關和8達嶺兩條隧道時使用的不同方法,就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學生們很容易明白為什麼要採取不同的方法鑿隧道。如果不借助課件,學生憑空想象,很難想象出這兩種不同的鑿井法用在這兩個地方有什麼區別。再者,在設計課件的時候要注意內容不要太多,在整個教學中的比例不能過大,以利於課件在教學中的合理利用。
  當然,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方法很多。總而言之,語文課堂教學要變“灌”為“導”,也就是“導趣、導疑、導思、導創”,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使其能在積極的參與中得到主動、全面的發展。葉聖陶老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教師“導”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學習的方法,但如果沒有第1個“教”,也無從談“不教”。巧妙的“導”的設計是指引學生自讀自悟地最佳途徑,正確、科學的使用教師的“導”,不僅不違背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推動力。教師“導”的藝術,將是我們要致力研究的問題,願每1位教育同仁能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更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教學藝術與學習方式。

淺談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教師的“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