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相關理論論文

才智咖 人氣:7.44K

1 供應鏈管理的概念。

供應鏈管理相關理論論文

首先應對消費者需求給予滿足為宗旨,並在產品設計、生產及物流和營銷等環節中所有參與的企業皆應分工配合與合作,便是供應鏈管理(SCM)[1].在供應鏈管理時,主要以“三流”管理物件,包含資訊流、物流及資金流。在供應鏈管理中,涉及環節為: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零售商和消費者[2].供應鏈的概念,一般針對物件為生產製造商,作為生產製造商的核心企業,其上游供應商是指提供原材料的企業,下游客戶是指原材料的分銷商企業與零售商企業等。

供應鏈管理特點為組織規模性、市場響應性,與生產和消費有著直接的聯絡,可提供由廠家直至市場進行流通的過程,對產品營銷效果具有直接影響。企業在供應鏈結構裡扮演的角色具有相對性,比如,某汽車零部件製造企業,作為零部件製造原材料企業是以供應商呈現,該零部件製造企業作為其下游企業,而該汽車零部件製造企業在另一個供應鏈體系結構中作為下游企業。供應鏈概念著重於核心企業前後的網鏈關係,如下圖 2-2 所示:

由於供應鏈結構與其管理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本文在研究 BP 公司全球供應鏈結構優化與管理時應用了供應鏈管理理念,以求更好的分析如何優化 BP 公司全球供應鏈結構,從促進企業逐漸走向良性發展。

2 供應鏈管理的內容與特點。

2.1 供應鏈管理的內容。

一是消費者需求的分析與滿足。企業應該對消費者需求進行調查與分析,通過分析結果,企業在功能、產品及服務方面進行設計與完善,從而去滿足消費者的這些需求。對消費者需求進行滿足的全部環節,便是供應鏈原作過程,一個成功的供應鏈結構,是建立在滿足消費者需求層面上。

二是產品供應鏈週期的有效縮減。產品從研發、生產及營銷的整個時間,叫做產品供應鏈週期,縮短產品供應鏈週期,可有效的節省人力和時間成本,是所有生產型企業經營的期望和目標。

三是產品市場響應時間的有效縮減。當企業進行客戶需求調研、研發、營銷等環節,皆需要一段市場響應時間。企業通過對消費者實行調研和分析,會促使產品市場響應時間有效的縮減,以實現提升客戶滿意度的目的。

四是降低供應鏈運營成本。企業在產品的生產到銷售的整個過程的必要成本就是供應鏈運營成本,而如何通過縮減中間環節等方法對運營成本進行消減,對企業來說尤為重要。

2.2 供應鏈管理的特點。

一是整合化管理模式。在實施供應鏈管理時,所使用的便是整合化的管理模式,其具體含義是指,從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零售商到客戶的全部環節,採取的是整合的思想與方法,也就是說,通過把所有企業整合化,從而促進整個供應鏈達到優化[4].

二是全過程的戰略管理。在供應鏈結構中,把所有節點公司看作一個整體,由製造商、供應商、銷售商、客戶組成的網狀結構,其鏈中的各個環節環環相扣[3].供應鏈管理要求所有企業間應共同承擔風險,對資訊及時進行共享,維繫於利益共存的結構網,從而達到整個供應鏈互利共贏的目的。

三是革新的庫存[19]理念。企業和上下游企業間即使在差異化的市場環境下,通過對庫存進行專項,能夠有效的減少庫存成本。而這就需要所有企業存在戰略合作關係,通過供應鏈管理實現快速反應,從而實現減少庫存成本目的[5].

四是以客戶為中心。對供應鏈進行管理時,其經營思想是以客戶為中心。無論組成供應鏈管理共有多少企業,也不管供應鏈節點企業層次、型別,供應鏈的形成都是以客戶及客戶需求為導向[6].只有讓消費者的需求得到滿足,才能夠更為體現出供應鏈的價值。

五是以先進的資訊系統與資訊技術作為支撐。在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由於供應鏈是一種網狀的結構,一旦某一區域性出現問題,便會快速的擴散到全域性,影響整個供應鏈管理的運作過程,因此,需要以先進的資訊系統和資訊科技作為供應鏈管理的支撐[7].

3 全球供應鏈的相關研究。

學者們對全球供應鏈定義各不相同,但皆對全球和國內的情景進行不同的區分,以及存在制度上和文化上的差異的區別。在國際領域中,通常把全球供應鏈管理稱為全球採購,如學者 Mol(2013)就把全球採購定義為:企業為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在集合的、國際的情境下對生產輸入的整體決策實施管理的全過程[8].全球供應鏈管理的重點內容便是全球採購,主要是對公司在國外採購其內部資源程度及該環節所產生的績效影響。全球供應鏈的產生,是由於公司國際化分工深化的必然結果,供應鏈的產生與國際化生產發展的先決條件是產品內分工的變化與革新。企業內分工可通過併購國外企業產生跨國公司或者對外直接投資實現,企業間分工可採用獨立廠商間合作實現,如離岸外包[9].在上面全球供應鏈產生基礎上,全球供應鏈管理範疇研究較多的領域便是離岸外包,此種行為是跨國企業將業務轉移到其他國家發展的一種企業戰略[10].離岸外包業務活動具有跨企業性和跨國性,其外包商與供應商來自不同國家。對外直接投資(FDI)也是全球供應鏈領域較具影響力的領域,Helpman(2016)將其定義為:跨國公司在海外產生的管理經營的經濟活動,其形成的整個環節代表公司在國際間的資本流動[11].除此之外,企業內部的產品跨國活動也是全球供應鏈管理的重點內容。如 LALL ( 2016)證明了對外直接投資程度、技術強度、生產流程可拆分性等產業性質決定了公司內出口管理模式,也就是全球供應鏈管理模式[12].因此,即使對 BP 公司來說,其價值增值經濟活動也會遍及世界各地,通過利用公司技術優勢和公司最佳發展區位從而開展經營活動。

由於以上對全球供應鏈研究內容較為廣泛,所以,本文對此進行了大致的分析,建立了全球供應鏈相關研究的分析框架,從而對以上內容進行更加清晰的概括,見下表 2-1 所示:

從上表中全球供應鏈的框架可知:全球供應鏈包括二個重心和三個層級,範圍較廣。而要說明的.是本文研究的全球供應鏈研究重心只聚焦管理行為和前因中的走向全球、關係系統,即指分佈在全球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客戶關係、客戶分散式結構的研究;另一個維度是指對不同地區的客戶管理績效的評價,包括成本效益、綜合績效方面的分析。

4 供應鏈結構相關理論。

供應鏈結構理論是供應鏈管理理論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供應鏈的結構選擇是否合理,直接關係到供應鏈中週期長短、成本的高低和全面地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有關供應鏈結構選擇的研究正是所謂新興未艾之時。主要內容包括:供應鏈隱性結構佈局和供應鏈顯性結構佈局二種。而供應鏈結構優化的的研究是指通過一種方式將產品銷售目的市場、分銷渠道、生產過程和採購過程的活動聯絡起來,從而達到成本最小化,取得績效最優化和最在程度提高顧客滿意度為目的[13].

研究供應鏈結構優化另一個重要理論就是協同效應理論。在 1987 年由羅伯特巴澤爾提出協同效應是指多個企業組成的群體共同的業績表現,但又非簡單的彙總相加。而研究交易成本經濟學者認為,資源配置的效率取決於交易的自由度和交易成本。本文研究的過程實際就是各供應商或客戶在相互交織的交易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協同績效最大化的結構選擇問題,表面看來我們一般認為同一類物料有多家供應商形成競爭,最終企業本身獲得最大收益。對企業客戶而言,同樣認為只要與幾個排名靠前的幾個大買家交易,成本是最低的,實際上並非如此,這需要依據科學的資料分析才能客觀評價出最優的供應鏈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