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電影民族敘事問題分析的論文

才智咖 人氣:2.28W

【內容摘要】近年來,中國動畫電影的發展有目共睹,但如何提升國際影響力依然是業界需要思考的問題。學界也給出了很多建設性方案,包括呼籲加強動畫電影的民族敘事。動畫電影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在建構國家意識和民族身份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文章以中國動畫為例,針對目前民族敘事的相關問題進行論述,以期對中國動畫的民族敘事發展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

動畫電影民族敘事問題分析的論文

【關鍵詞】中國動畫電影;全球語境;民族敘事

“民族是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一般來說,民族在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徵。”①民族敘事在中國的興起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②。縱觀近代文學的民族敘事,其主要呈現為民族理想的想象性虛構及對民族現狀的批判性揭發③。而電影作為自印刷術以來又一強有力的大眾傳媒,是傳播民族敘事的有效工具。影視作品中的民族敘事可以理解為對一個國家歷史實踐中產生的物質、精神文化,語言,社會組織各方面的描述,不同於其他國家的民族特徵、文化心理和民族認同,體現了敘事的特殊性、個別性和多樣性④。

一、動畫民族敘事概述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藝術史和電影研究系教授安德烈戈德羅和巴黎第三大學教授、編導弗朗索瓦若斯特將敘事研究分為表達敘事學和內容敘事學,即能指和所指,且它們都具有自身的質料和形式。對於一部影片而言,所指的質料是故事內容,所指的形式是該內容的組織結構;能指的質料是電影可用的活動畫面、音響、音樂、話語和文字等五種表現材料,能指的形式是這五種表現材料在影片裡的具體構造⑤。而動畫與一般影片雖有相似性,又有本質的區別。動畫具有高度的假定性,是對現象的高度提煉,由動畫家根據需要決定動畫呈現出的內容。它區別於真實性的影像,是一個重構素材與異化物質的過程,是與現實記錄相對立的存在,具有高度的創造性。因此,動畫與現實生活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而真人電影卻可以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人們很少質疑中國電影的民族敘事表達。因為真人電影具有現實記錄的特性,大部分影片中的人物、場景、時空都是真實存在的,即便是科幻片中超現實內容的表現,也具有高度逼真性,讓人沉浸。影片中的人物往往是由現實中的演員扮演;影片中出現的場景、時空,影片中使用的語言、對話也多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故事內容也多取材於現實生活中或者文學作品中存在的`真實事件,因而真人電影自帶民族屬性,可以通過電影輕易地辨識其中的民族特徵、文化心理和民族認同。而動畫因其自身獨特的屬性,在民族敘事表達上相對來說比較困難,需要動畫家有意識地去創作民族敘事的表達。20世紀的“中國學派”動畫之所以享譽全球,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好地體現了民族敘事的精華。中國動畫藝術家、動畫電影“中國學派”創始人之一特偉曾經提出動畫創作“標民族之新,立民族之異”的方針,創造了很多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動畫,極大提升、豐富了中國動畫民族敘事的表現。

二、中國動畫民族敘事缺失的根源

改革開放以後,市場經濟的轉型以及外來文化的滲透,使中國動畫藝術家在民族敘事的追求上產生了懷疑。進入21世紀,中國動畫民族敘事的缺失已經受到普遍關注。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受時代的變遷、外來文化滲透的影響。動畫本從西方流入,中國動畫學習模仿西方動畫也由來已久,動畫這一有趣的藝術形式已在中國生根發芽,被中國人民廣泛接受並喜愛。在市場經濟轉型以後,大量優秀的美、日等國動畫湧進國內,十分暢銷,吸引了國內大多數觀眾的視線。但這種現象並不意味著當時的中國動畫不如美、日動畫,因為即便將當時的動畫放在今天,依然是非常優秀的經典作品。美、日動畫產量高、品質優良,而當時中國動畫的產量有限、型別較單一。“中國學派”動畫之所以難以生存,不能持續發展,部分原因是原本的計劃經濟體制被打破,顛覆了之前統購統銷的動畫製作模式,急需找到新的發展模式。這時正在熱銷的美、日動畫使焦灼的中國動畫人看到了一絲希望,由原本“探民族風格之路”大規模轉變為“向美、日動畫學習之路”。在這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國動畫創作者開始了“學習模仿”之旅,很多年輕動畫人迅速加入了國外動畫的加工產業。從那時起中國動畫出現了重技術、輕內容的現象,對民族敘事的表達更是無暇顧及,甚至有人認為追求民族傳統有礙動畫發展。一些作品開始模仿美、日經典動畫,在敘事模式、角色造型、人物關係、故事情節的表達上都高度相似,以期獲得同等的經濟收效,結果可想而知。當然,從另一個層面理解,這種現象雖然使中國動畫民族敘事逐漸式微,但的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動畫產業化的發展。其次,源於動畫創作者的差異。動畫民族敘事的表達不是單純地堆砌民族元素,也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直接套用,其需要動畫人熱愛生活,具備豐厚的文化底蘊、創造意識以及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和社會使命感。通過對“中國學派”動畫人——萬氏兄弟、特偉、錢家駿等老一輩動畫家的分析可知,他們無不擁有以上特質,在水深火熱的時代更迭中,不忘初心、砥礪奮進。萬氏兄弟在新中國成立前,創作了《鐵扇公主》,形象生動地表達了抗日救亡的民族精神;特偉、錢家駿、靳夕、王樹忱、段孝萱、嚴定憲、徐景達等優秀動畫家不斷地努力探索,創作了《驕傲的將軍》《小蝌蚪找媽媽》《牧笛》《三個和尚》《山水情》等能夠充分展現民族敘事特色的動畫。這些作品享譽世界,多次獲得國際獎項。老一輩動畫家為了中國動畫事業的發展付出了很多心血,他們對外尋求文化認可,通過動畫創作獲取了世界對中華民族身份的認同,這也是中國動畫內在改革的必然要求。中國新銳動畫導演出生在和平年代,絕大多數人無法體會國家危亡的艱難時刻。他們隨著改革開放一路成長,部分人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並不充分,同時受到國外文化的薰陶,這在創作上也會自然、鮮明地反映出來。因此,新銳動畫藝術家除了要學習新技術,深刻了解國外優秀動畫的製作模式和動向,還應積澱自身的文化底蘊,充分了解中國社會發展歷程,提升社會洞察力、社會使命感以及民族自信、民族認同。只有滿足了以上條件,方能創作出具有中國動畫民族敘事的優秀作品。最後,其受後現代消費文化的影響。後現代消費文化具有消費的符號化、享樂性,審美的平面化,文化商品化或商品文化,以及全球化等五大鮮明特徵⑥。法國哲學家讓鮑德里亞在研究消費文化中發現,後現代社會消費具有從單純生理需求向慾望轉變、從單純物質向符號消費轉變、從功用消費到意義消費轉變的特徵⑦。這些特徵也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動畫形式和內容的表達,進而影響到中國動畫民族敘事的發展。目前,《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等動畫電影已經取得了較好的市場反響,而《小門神》《豆福傳》等動畫電影因高度模仿好萊塢動畫敘事模式,用鮮明的民族文化傳統題材、民族元素進行本土化敘事包裝,使民族元素被“符號化”“表象化”。另外,中國動畫從初始期就將美國動畫當作“有意義的他者”,影響了自身身份的界定。隨著全球化的發展,這種國家身份的認同意識越發模糊,大部分動畫迷失在“他者”的身份中,讓人無法辨識,很難在動畫中產生共鳴。特別是動畫角色的身份認同,是動畫故事精神的傳達者,也是民族敘事的關鍵,不可忽視。動畫角色不是真人,是由創作者設定而成,因此,動畫角色無論造型還是性格的塑造上都由創作者決定,根據具體的故事情節需要設定角色的行為模式、性格特徵以及人物關係。但由於動畫高度假定性特徵,再加上中國動畫高度模仿的慣性思維,動畫角色的身份認同往往呈現模糊的狀態。因此,動畫人為了凸顯中國動畫的民族風格,採用傳統文化題材,講述中國故事,應用大量的民族元素包裝動畫角色,使其表現為民族風格,但有些角色塑造照搬原型,有些創作過度、不著邊際,無法使觀眾接受。雖然動畫角色應該符合現代審美標準,但如果中國傳統故事中的動畫角色在行為習慣、性格塑造上呈現了鮮明的“他者”特性,觀眾將無法認同。當然,後現代消費文化還有“泛娛樂化”等現象也深深影響了中國動畫民族敘事的表達,由於篇幅限制,筆者將在以後的研究中進行論述。

結語

本文圍繞中國動畫民族敘事問題進行了論述,闡述了中國動畫民族敘事缺失的根本原因,強調動畫民族敘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國動畫人應有明確的民族身份認同意識和對中國文化的深層理解,特別是對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的深刻理解十分必要。中國動畫要想凸顯自己的民族風格,不能簡單地對傳統文化和民族元素進行堆砌,也不能將其當作表面的民族符號。現實題材同樣可以鮮明地表達民族風格,關鍵在於如何準確把握民族敘事的表達方式,如何將民族文化的精髓通過動畫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進行合理表達。雖然到目前為止,中國動畫的民族敘事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但近幾年來備受業界關注,很多中國動畫人也正在努力尋找適合中國的民族敘事策略。相信中國動畫一定可以走進大眾的內心並走出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