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群體性特徵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匹配性

才智咖 人氣:1W
內容提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市場化程序的加速以及改革的深化,非正規就業逐漸成為我國就業的主渠道之一,然而針對這一龐大群體的社會保障制度基本缺失。基於目標定位理論衍生出目標匹配理論,對部分北京市的保姆的問卷調查表明,現有保障制度不適應保姆群體的基本特徵與獨特需求。建立保姆保障制度應遵循靈活性、逐步完善、動態調整,與現有制度相容的原則。   關鍵詞:保姆/目標匹配/群體特徵/社會保障  伴隨經濟全球化、市場化程序加速,我國就業形式和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自1996年以來,國有單位從業人數減少3100萬人,城鎮集體企業減少 1500萬人,同期農村剩餘勞動力源源不斷湧入城市,進一步加大城鎮就業壓力。由於體制以及自身素質原因,這些勞動力大多以非正規就業形式實現就業。由於家政服務業屬於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行業。保姆,也稱家政服務人員,逐漸成為非正規就業群體中比較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群體。而目前,針對這一龐大群體的社會保障制度基本缺失,對於何種保障方式更適合該群體還缺乏專門研究。  一、目標匹配理論的分析框架與判別標準  目標匹配理論是依據目標定位思想和分類分層的保障理念,加入匹配這一核心元素,是在目標定位理論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  第一,目標定位。目標匹配的前提和基礎是對目標群體的準確定位。目標定位基本內涵是通過某種方式界定所需保障的目標群體,然後對目標群體施以保障的過程,可以理解為公共福利支出目標指向的一種方式,其目的是將稀缺資源有效地分配給那些最需要的人。  第二,目標匹配。在目標定位的基礎上,需要考慮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以何種方式運用稀缺的保障資源實現對目標群體的有效保障,這主要關注的是保障制度與目標群體間的匹配度。由於受群體特徵的影響,特定的目標群體必然會在保障需求和保障方式有其特殊的偏好,在設計保障制度時就必須充分考慮保障制度是否能與目標群體相適應,並用一種合理的方式對其匹配度加以評估。這是目標匹配理論的核心所在,也是保障制度能否達到預期效果的關鍵。  (一)目標匹配理論的分析框架  目標匹配理論通過目標定位解決有限的社會保障資源的流向問題,即讓保障資源指向特定的目標群體,從而為該群體提供相應的保障。其定位流程如圖一所示。  上面的目標群體都是憑單一指標確定的,它反映出目標定位的基本分析方法。而事實上,目標群體由於其本身的複雜性,必須由一個指標體系,根據提煉出的多個特徵變數才能確定,其保障也不是一個單一專案就可以解決,而要依賴於一個由諸專案有機組成的體系,由此圖一可以演變為圖二。  在確定保障資源的流向之後,目標匹配的下一方面內容就需要考察保障專案與目標群體之間的匹配問題,這是達到預期保障效果的關鍵一環。需要運用一些科學的手段提煉出目標群體的特徵變數,並依據這些特徵變數對保障專案產生的可能影響加以客觀分析,從而為判斷保障制度是否與目標群體特徵匹配以及設計出更合理的保障制度提供依據。  (二)目標匹配度的判別標準  目標匹配理論作為一個分析工具提供了一種分析保障制度安排合理性的思路和框架,但是僅有這個工具是不夠的,要判斷一項保障制度是否合理還必須有一套判定標準。可依據以下標準來判定保障專案和目標群體的匹配度:  第一,保障專案是否實現對目標群體的應保盡保。這是從保障制度的覆蓋面而言,一項合理的保障制度應該覆蓋其目標群體的絕大部分甚至全部。如果一項保障制度很難將目標群體納入其保障體系,則保障制度本身和目標群體之間肯定存在不協調。  第二,保障專案的保障水平是否適當。保障水平過高,一方面可能造成目標群體行為的異化,如“貧困陷阱”和“失業陷阱”;另一方面,保障專案待遇的獲得是以個人繳費為前提,過高的保障水平會相應引起個人繳費數目的增加,從而使一部分應保群體因繳費能力不足而被排斥在保障制度之外。而保障水平過低,則會造成保障不足,達不到應有的保障效果。  第三,保障制度的可持續性。這是從保障制度自身的發展來看,一項合理的與目標群體相匹配的保障制度必定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能夠為目標群體提供持續有效的保障。  第四,目標群體對保障制度的滿意度。對於保障制度的保障效果,目標群體自身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因此,目標群體的滿意度也就成為判別保障制度與目標群體特徵是否匹配的重要指標。  二、保姆的群體特徵分析  2006年3月,對北京市的保姆進行了調查。調查物件包括住在僱主家從事家務服務的住家保姆,以及不住僱主家而是定時上門服務的保姆,以住家保姆為主,主要採用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的調查方式。保姆調查問卷由個人基本情況、就業、社會保障 3個部分共49個問題構成,主要圍繞與保姆保障相關的方面進行設計。共發放50份調查問卷,其中對 20名保姆進行深度訪談,回收有效問卷數量為45份,有效率90.0%。保姆對問題的回答構成基本調查資料,依據此資料對保姆基本特徵、保障現狀、參保意願等方面展開描述與分析,為保障制度的設計提供現實依據。  (一)保姆的群體特徵  1.年齡。從問卷調查取得的資料來看,保姆的年齡呈現年輕化的特點,且集中趨勢相當明顯,21—45歲的人數更是佔到71.1%,21-30歲的佔到總體的46.67%(見表1)。  年齡特徵是影響社會保障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影響主要體現為:第一,年齡是部分社會保險專案待遇享受的基本條件,比如,男60歲或女55歲就作為我國養老保險待遇享受的條件之一;第二,年齡會對參保意願產生影響。處於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其生理特徵和心理狀態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而且他們所面臨的風險以及對風險的態度往往存在較大差異,而這種不同的特點和存在的差異會對其保障需求、保障意願以及對各個保障專案的偏好有直接影響。  2.性別。性別特徵作為人口學的基本特徵之一,會通過多種方式對被保障物件的保障問題產生影響。保姆群體是一個女性為主體的群體,其保障問題具有其特殊的一面。與男性相比,女性在承擔工作的類別和強度方面和男性有區別,一些對體力要求比較高和危險性比較大的職業不適合女性從事。女性受其生理特徵的影響,往往需要得到某些保障專案,比如,生育保險。同時,女性在社會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在就業和保障方面還經常受到不公正待遇,侵害女性權益的事件時有發生。因此,性別特徵對於保障問題的影響是顯著的,在研究保姆的保障問題時,必須對這一因素足夠重視。
 3.戶籍。戶籍制度作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現象,長期以來對國民的生活和工作都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被調查保姆群體戶籍特徵如表2。  從表2可以看到在被調查的保姆中來自農村的人口占樣本總體的4/5,這表明保姆的主體是由農村轉移出來的。我國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依據二元社會結構建立的,城市人和農村人分別享有不同的保障制度,而戶籍是決定國民社會保障歸屬的核心指標之一。擁有何種型別的戶籍將對其社會保障狀況和水平產生直接而巨大的影響,保姆群體的保障問題同樣不能忽略戶籍這一重要的特徵變數。  4.教育。一般研究認為,群體教育方面的情況會直接影響到該群體的收入及福利問題。從調查資料看,被調查保姆中國中及以下教育層次的佔到調查樣本總量的75.6%(見表3)。  教育對社會保障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依據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勞動力市場可劃分為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在我國,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影響勞動力進入何種性質勞動力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保姆由於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大多隻有進入次要勞動力市場,而在次要勞動力市場工作,無論是從工作條件還是福利保障待遇與主要勞動力市場相比都相差較多。因此,可以說進人次要勞動力市場就處於一種保障不佳的境地;其二,教育水平也影響到保姆對社會保障的認知能力。對保姆群體來說,大部分教育層次都很低,對風險及社會保障的認知較為淺顯,這也對他們參與相關的保障專案造成較大障礙。  5.收入。收入水平與就業狀況密切相關,它是反映保姆群體整體情況的主要指標之一。據調查顯示,保姆的收入水平很低,往往只能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在城市中屬於典型的低收入階層(見表4)。  收入狀況對社會保障的影響比較直接和顯著。從社會保障的需求來看,收入的高低往往直接決定其保障需求的迫切性、需要何種內容及水平的保障。保姆群體較低的收入水平使得他們保障需求的內容、水平和迫切程度上有其特殊性。同時,收入狀況也影響到其參與相關保障專案的意願和能力。以社會保險來說,大多數保障專案待遇的獲得都是以繳費為前提的,保姆群體的低收入狀況將通過影響其參保意願和繳費能力從而影響保障制度的保障效果。  6.流動性。保姆是一個流動性相當強的群體,他們常常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較為頻繁地更換工作。在被調查的保姆中,有39人曾經換過工作,佔到總體的86.67%,其中5人換過3次工作以上;26人換過2次工作;8人換過1次工作。這一特徵對其社會保障產生較為明顯的影響。我國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還存在比較強的地域分割性,社會保險的統籌層次還比較低,而且接續社會保險關係的手續和程式也比較煩瑣,給保姆這類高流動性群體參保帶來諸多不便。  (二)基本判斷  通過調查資料提煉出保姆的六個特徵變數,其中包含四個人口學的特徵變數(年齡、性別、戶籍、教育)和兩個與就業相關的特徵變數(收入、流動性),其組合基本能刻畫出保姆的主要特徵。保姆這一群體的特徵變數,反映出保姆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以滿足基本生計和安全需要為主要目標的群體。這一群體特徵決定保姆對保障制度的需求和偏好,艱難的生活境遇使得保姆關心和考慮更多的是眼前的生存問題以及可能會對其生存構成威脅的各種問題,他們最迫切希望得到解決的是基本的生活和安全保障,這構成了他們保障訴求的主要方面。如果保障制度不充分考慮保姆群體的特徵和受特徵影響而形成的獨特需求,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是依據保姆群體的特徵做出的一個基本推斷。  三、保姆的保障狀況與訴求  根據調查,可以發現保姆的保障狀況以及他們的保障訴求。  (一)保姆的保障現狀  1.保姆的參保情況。被調查保姆中參加社會保險的(至少參加一項的)共有7人,佔到被調查物件的15.56%。具體分佈情況如表5:   從表5可以看到,絕大多數保姆沒有享有任何的保障,已參加社會保險的大都只參加了某單一險種,很難對其工作和生活提供全面有效的保障。各險種的參保率都在1帆以下,相對參加比率最高的是工傷保險,其次是醫療和養老保險,失業和生育保險的參保率更低。調查發現,保姆的風險觀念相當淡薄,比如,當問到“您是否擔心過您和您的家人將來養老的問題”,大多數保姆的回答是“沒考慮過”。他們往往只是自己採取一些簡單的措施來防範可能的風險,其中“存錢”的方式最為普遍,他們認為以“存錢”的方式來保障自己是最為實在且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