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會計證券投資的淺議論文

才智咖 人氣:8.59K

財政部發布了《證券投資基金會計核算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標誌著我國基金會計從百家爭鳴進入到規範化發展階段。原來存在於各基金管理公司和各託管行之間的很多會計核算方法上的不一致問題有望得以解決。《辦法》的出臺除了實踐意義之外,更深遠的影響是在理論方面,證券投資基金會計已突破了傳統會計理論中包括確認、計量與披露等諸多環節的束縛,在理論界有爭議的許多會計論題上,基金會計都採取了一種既理性(相對於其他專業會計而言)又現實(對基金而言)的處理方法,在確認的實現原則、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選擇以及會計資訊披露的範圍等方面都有質的突破。儘管基金會計有特定的核算主體、物件及方法,而且所依存的會計環境也有許多其他主體在短期內所不能比擬的優勢,但作為會計的一個分支,其所體現出來的會計思想應該對會計理論的發展與完善有借鑑意義。本文試就《辦法》的理論突破作些分析和介紹。

基金會計證券投資的淺議論文

一、突破實現原則:對確認理論的啟示

實現原則的含義在於會計只對“已發生”或“已實現”的經濟交易、事項或情況進行確認,而對於一些因為所實施的經濟活動如簽訂合約等而在經濟實質上已導致經濟資源的流入或流出,但不符合會計意義上的“實現”的交易、事項或情況,則不能加以確認,即不能作為某一種會計要素而進入會計資訊系統。實現原則是目前確認會計要素最為重要的慣例,也是許多“表外專案”進入會計系統的第一道障礙。按照“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要求,一方面,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出現了一些為會計主體所實際擁有的經濟資源如人力資本、自創商譽、衍生金融工具等,在未履行或未交易之前,因為不符合實現原則而不能確認為資產或負債。這將會影響到會計系統對核算主體在報告日財務狀況的披露。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的波動,已確認或未確認的資產或負債的實際價值會發生變動,而且這種價值波動的頻率是隨市場的發達程度而增加的。價值變動所引起的成本與市值之間的不一致最終將會導致權益的變化,理應在會計系統中得到反映。但按照實現原則,在沒有對這些價值載體做出處理前,價值變動所引起的權益變動是不能確認的。這不利於資訊使用者瞭解會計主體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效果,特別是對於資本市場中的資訊使用者而言,頻繁波動的價格更會對決策的有效性帶來“噪音”,因而有關權益變動的資訊尤顯珍貴。可見,實現原則已經成為會計理論發展的“瓶頸”,基金會計恰恰在以上兩方面對實現原則有所突破:

1、投資估值增值、配股權證的確認

(1)配股權證。作為一種經濟權利,配股權證在企業或其他持有者(如基金)作出配股確認之前,既不能用於交易也不能帶來現實的收益,即它所代表的經濟權利尚未實現。根據實現原則,顯然不能作為資產或其他要素加以確認。但配股權證是因股票的持有者在股權登記日擁有該股票而享有的配股權,代表了未來可以實現的經濟利益,也會影響未來的現金流量,對投資者瞭解企業的財務狀況有重要作用,理應加以確認。《辦法》對配股權證的核算是這樣規定的:因持有股票而享有的配股權,從配股除權日起到配股確認日止,按市價高於配股價的差額逐日進行估值,借記“配股權證”科目,貸記“未實現利得”科目。這裡“配股權證”作為資產要素從其產生之日(配股除權日)起就可以加以確認。

(2)投資估值增值。如果說“配股權證”作為資產確認是“個例”,那麼“投資估值增值”在基金會計中的確認則具有廣泛的意義。按照《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與《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試點辦法》的規定,所有基金在每個交易日結束後都必須進行估值,並根據估值結果調整基金淨值。開放式基金每日公佈淨值,封閉式基金也需要每週公佈。因而,作為一種會計要素,“投資估值增值”儘管並未實現卻已得到適時的確認。《辦法》中規定:估值日對基金持有的股票、債券估值時,如為估值增值,按所估價值與上一日所估價值的差額,借記“投資估值增值”科目,貸記“未實現利得”科目;如為估值減值,按所估價值與上一日所估價值的差額,借記“未實現利得”科目,貸記“投資估值增值”科目。按照現行規定,基金所持有的資產中,股票、債券所佔的比例,不得低於該基金資產總值的80%,也就是說至少80%的基金資產面臨估值增值的問題,而這些資產的估值增值按《辦法》的規定都已確認。這與企業會計準則中有關投資、存貨、固定資產及其他資產的確認不同之處是:後者只對報告日所報告資產發生的減值或折價情況進行確認,而對該資產的增值或溢價則不予確認。這樣,儘管滿足了謹慎性需求,但資訊披露的完整性、真實性卻大打折扣,進而必然降低會計資訊的決策有用性。基金會計中有關“投資估值增值”確認的做法,雖然有其制度特徵(基金的每日估值),全面應用於其他會計領域不現實,但卻為會計的確認理論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範例。它至少說明,當理論要求的條件能夠具備時,理想的符合“決策有用”的會計確認應該能夠為使用者提供所有包含已實現和未實現的會計要素的會計資訊,“實現原則”也應該讓位於更符合經濟現實的確認原則,如“產權轉移制’等。

2、“未實現利得”的確認豐富了所有者權益的涵義

考慮會計平衡等式的另一端,基金會計在將配股權證、投資估值增值確認為資產等要素時,也將以上要素價值變動所引起的持有人權益變動同時予以確認,即確認為“未實現利得”。“未實現利得”被列為持有人權益類科目,可借可貸,從經濟意義看,它表明其所確認的內容不僅包括未實現的減值或折價情況,也包括未實現的增值或溢價。而後一部分內容在現行會計制度中是不能確認的,因為現行會計準則不允許這樣做,不僅中國這樣規定,各國會計準則均如此規定。這不是因為技術原因所限,而是自實現原則產生以來會計理論一直未能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實質性發展與改進,從而難有理論上的`突破。另外,拘泥於謹慎性原則也是產生這種片面的損益確認狀況的原因之一。基金會計中“未實現利得”的確認思路說明,在遵循“決策有用”的會計目標前提下,在制度、信用等健全的會計環境中,提供包含有全部影響權益變動的價值變動事項(包括正、負兩方面的變動)的資訊不僅可行而且必要。當然,會計是無法脫離具體發展階段的社會、經濟環境而獨立存在的,因而在目前我國資本市場有待完善、社會信用尚需建立的階段,要求完全採用該方法實為苛求,但並非對其他專業核算辦法或企業會計準則毫無意義,它至少說明了會計確認應該是怎樣的。

二、突破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束縛,普遍採用現行市價

與其他會計核算物件相比,基金的一個明顯特徵在於:其資產存在形態多以流動性資產為主,主要包括銀行存款、清算備付金、交易保證金、利息等應收專案、股票、債券及配股權證等證券類資產以及按照《辦法》規定應作為資產核算的投資估值增值等。對於以上投資類資產的計量,《辦法》明確規定採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根據其中“投資估值原則”規定,此處“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主要採取現

行市價。主要原則如下:(1)任何上市流通的有價證券,以其估值日在證券交易所掛牌的市價(平均價或收盤價)估值;估值日無交易的,以最近交易日的市價估值(對於未上市股票中配股和增發新股,按估值日在證券交易所掛牌的同一股票的市價估值;首次公開發行的股票,按成本估值)。(2)配股權證,從配股除機日起到配股確認日止,按市價高於配股價的差額估值;如果市價低於配股價,按配股價估值。(3)如有確鑿證據表明按上述方法進行估值不能客觀反映其公允價值,基金管理公司應根據具體情況與基金託管人商定後,按最能反映公允價值的價格估值。

上述分析顯示,傳統的歷史成本計量屬性最多隻是適用於個別資產如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計量屬性,更多時候現行市價比歷史成本更為公允、更為有用。結合基金的制度特徵及其資產特性,可以看出以現行市價為主的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是符合實際的。儘管此種模式並不一定完全適用於其他專業會計領域,但筆者認為基金會計在計量方面所作出的貢獻並不僅在於基金會計計量本身,更在於它所倡導的計量指導原則即“按最能反映公允價值的價格估值”。雖然企業的資產除了投資以外,還有更多流動性較差的型別如固定資產等,即使就股票投資本身也有多種型別,但這些資產的現行市價、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等比歷史成本更有用的計量屬性也可以憑藉發達的計量模型與方法較客觀地得出。

三、突破實現原則與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後的會計披露

不同的確認與計量理論將導致不同的會計披露結果。傳統的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等報表在實現原則與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影響下,已不能完全充分且及時提供決策所需的資訊。又因為報告是資訊使用者接觸會計資訊系統的直接環節,所以現行的報表通常為一些資訊使用者所詬病。基金的資產負債表與經營業績表在對報表的完善與改進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

1、建立在現行市價基礎上的資產負債表。《辦法》所公佈的基金資產負債表在格式上與傳統報表的區別不大,但其所包涵的資訊含量卻不同。基金資產負債表基本建立在現行市價計量屬性基礎上。很明顯,分別建立在現行市價與歷史成本基礎上的資產負債表對於資訊使用者的有用性程度會大為不同,前者所反映的報告日的財務狀況將更貼近於經濟現實。可靠性方面也有保證。因為基金資產每日都必須經過估值,且基金管理公司與基金託管銀行之間每日都須進行淨值、估值增值以及基金頭寸等的核對。因而,以現行市價為基金的基金資產負債表將最大程度地滿足決策有用的會計目標。另外,該報表還包括一些因為確認與計量基礎不同而在傳統報表上反映不出來的專案如未實現利得等,反映內容更為全面。

2、基金經營業績表:全面收益表的示範。進入20世紀90年代,會計資訊的使用者要求對會計報表進行改革的呼聲逐漸高漲,尤其是損益表。IASC、美國FASB及英國ASB等會計準則研究機構也已就損益表的改進與完善提出了大致相同的意見,即通過對現行的損益表進行內容上的充實或結構上的調整,確立全面收益(或綜合收益)在損益報告中的地位,使得會計上的收益概念逐漸向經濟學收益靠攏。具體的報表形式主要有英國ASB在傳統損益表之外新增的“利得表”即第四報表、美國FASB提出的包括“全面收益表”在內的三種可選擇形式等。《辦法》中的基金業績表可以說是全面收益表的一個初步實踐,該報表所包括的內容已經涵蓋了基金所取得的所有已實現與未實現收益,對於報表的使用者而言,所有的收益資訊都能從中得到。

四、小結

基金會計在確認、計量和報告(披露)三個環節上的突破是全方位的,因而對傳統會計理論的衝擊也是全面的。基金會計實踐已經領先於理論,可以預計,隨著基金會計、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等新生事物的不斷湧現,會計理論的改進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