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課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才智咖 人氣:2.86W
思想品德課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思想品德課主要的任務並非傳授知識,而是對學生加強道德教育,是要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全面提高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引導學生逐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的奠基石。而要完成道德教育的目標,關鍵是優化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下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匯入新課環節
        匯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起始環節。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開頭,一個好的新課匯入,往往直接影響著整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效果。教師可設計各種各樣的課堂匯入,如故事匯入、小品匯入、新聞匯入、謎語匯入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如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學中,首先請同學們演唱歌曲《小草》: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從不寂寞,從不煩惱,你看我的朋友遍及天涯海角……歌曲演唱完後,由老師談談自己聽了這首歌的感受:小草是默默無聞的,無論是在平坦的地面上,還是在岩石的夾縫中,或是在荒涼的戈壁灘上,只要給它一點陽光、一滴水,它就可以裝扮大地。小草是頑強的,我們讚美小草的`頑強。接下來老師可以問同學們:你最喜歡哪一種生命?請談談你的理由好嗎?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熱情高漲,紛紛舉手發言。此時,教師就可因勢利導,及時引入新課。
        二、新授課環節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過程,沒有學就無所謂教。學生是活生生的、具體的、有豐富個性的、不斷髮展的主體,因此,要尊重學生,重視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在參與中主動活潑地發展,在發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讓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活動。筆者在教育實踐中嘗試運用了各種方法調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創設情境法 
        七年級思想品德新教材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品質的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果離開了學生這一主體來談心理教育,不僅是無的放矢,也會使教師的種種努力付諸東流。所以,在進行心理品質教育過程中,必須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創設一定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從而產生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七年級年級“立身需要自尊”這一知識點教學時,我設定了以下三個問題情境:(情境一)當你被人無端指責甚至謾罵時,你會感覺如何?(情境二)當你的建議被老師採納,你感覺如何?(情境三)當你坐公交車時給老人讓座,別人投來讚許的眼神時,你感覺如何?通過設定情境引導學生交流曾經有過的自尊體驗,從而使學生知道了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再上升為理論“什麼是自尊”。學生面對這樣的問題情境,自然會暢所欲言,整節課學生回答問題積極主動,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2.小品表演法 
        在八年級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把書本上的法律條文變為學生自己的行為準則,需要有一個內化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我把案例中的內容編成小品,運用小品表演的方式,讓學生以主體的身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強化了他們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受教育既是權利又是義務”這一內容時,針對班上少數學生學習不很主動、由於某些原因產生了不想用功讀書的念頭這一情況的存在,我編了一個《棄學經商》的小品,通過小品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最後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這樣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聯絡了學生的思想實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課堂反饋環節
        課堂教學中,難以預料的情況隨時都會發生,所以,教師上課不能照著答案只管自己講,而應該隨時注意學生的反應,根據反饋資訊及時調整教學。在講到有關環境問題時,提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為了保護環境要敢於犧牲一切,甚至生命”,有的學生小聲嘀咕,有的學生嗤之以鼻。我發現後,便讓一位“有情緒”的同學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說:“保護環境我一人不行,與其做無用功,還不如算了,更沒有必要犧牲生命。”這位同學講完後,教室裡頓時鴉雀無聲。這時,我說:“那咱們來一起討論討論。”然後把贊同與反對分成A組和B組,讓學生圍繞剛才這位同學的觀點展開辯論。辯論會進行了一段時間後,讓同學重新選擇贊同和反對,有意思的是那位“有意見”的學生也加入了反對自己的行列,從而及時糾正了錯誤觀點。
        四、課堂小結環節
        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課有一個好的開端,還必須有一個好的結尾,正如寫文章追求“虎頭、豬肚、豹尾”的效果一樣。
        傳統的課堂小結可能是“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下面,我們總結一下這節課的主要知識點,然後請大家在筆記上寫下來,記一記”,並且通常由教師進行總結,學生只有聽的份,更談不上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鑑於此,筆者在每講完一節課後,經常採用這樣兩種做法:第一是在課堂上讓學生作課堂小結,老師主要是引導。課進行完後讓學生把課本一合,板書一擦,讓學生小結這節課的學習目標、重點難點、主要知識點、注意點是什麼,一個學生說不全,再找第二個、第三個。第二,教師提供精選的材料、事例,讓學生看、思、議,使課堂知識能得以鞏固,並且通過分析材料總結一堂課的道德觀點,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動情、自省中昇華自己的情感。這樣,學生在小結知識內容時,充分動口、動手、動情,發揮了主體作用,不僅能夠提高課堂實效,而且也有利於達到道德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