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托危機解決策略-基於自組織理論

才智咖 人氣:6.58K
入托危機解決策略-基於自組織理論
摘要:本文從自組織理論的角度深入探討了入托危機的解決策略。研究結果認為如果幼兒能夠在社會支援系統的恰當幫助下自我調節以適應新的環境,將不僅僅能夠適應當前的幼兒園生活,而且能夠建構當前階段的積極品質——現實自主性的初步結構,並積累起進一步發展的心理能力;社會支援系統的幫助策略在於創造幼兒心理系統自組織的必要條件,既不是消除幼兒面臨的危機與挑戰,也不是單純滿足他們當前的需要。
關鍵詞: 入托危機    自主性     自組織 
        入托危機包含三個部分,即依戀-分離危機、任性-約束危機、依賴-自理危機,它的本質是自主性的危機,即已經建立起的自主性全面受挫的危機,而入托危機的解決應該是現實自主性的重新建構。要想獲得現實自主性的發展,必須經過個體的自主性活動,離開個體的自主性活動,是無法獲得自主性的。家園支援系統的作用在於充分利用幼兒心理系統的自組織機能、引導幼兒心理系統的自組織行為併為幼兒的自組織(自主性活動)創造有利條件。
        一、為幼兒自主性心理系統的自組織創造邊界條件
        開放系統的自組織是周圍環境在滿足一定條件下進行的。作為自組織條件方法論的耗散結構論告訴我們這些條件包括:開放的系統、遠離平衡態等。這些條件有的是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自發出現的,有的也可以通過人為的力量建立。幼兒進入托幼機構為幼兒及其自主性的發展製造了危機的同時又創造了發展的機會。作為教育來講就要把握這樣一個契機,進一步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可使自主性心理系統自組織生成新的結構的各種邊界條件。
        (一)創設干擾事件與情境
        系統自組織進化的邊界條件之一是系統是開放系統。幼兒心理系統是開放系統這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入托前的幼兒由於處在相對封閉的家庭環境中,尤其對幼兒的自主性心理系統而言更是如此。家庭這樣的生態環境決定了大部分幼兒他們所形成的自主性只能是一種自我的自主性,這種自主性不向現實大社會環境開放,只向家庭這樣的小生態環境開放,而這個小生態環境提供給它的資訊是有限的,這樣資訊的有限性和不變性就導致了幼兒自主性心理系統的相對封閉性。這種環境的封閉性使得幼兒的自主性心理系統逐漸走向平衡態,也就是說它達到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之所以說它達到了一個相對的穩定態是說它的穩定性是不現實的,一旦所處環境發生變化,系統就會失去穩定性。因此環境的改變是自主性心理系統走向開放的必要條件,也是形成現實自主性的必要條件。為了使幼兒能夠突破原有的自主性結構——自我自主性,教師有計劃、有目的的創設各種對幼兒原有自主性結構構成干擾的教育事件與情境。“只有當干擾、問題、混亂出現時——當系統尚未確定,需要繼續執行以達成再確定時,一個系統才會進行自組織” 。創設干擾情境是系統自組織的邊界條件的第一步,這一步可促使原有有序結構進入暫時的無序、不平衡狀態。這種暫時的無序、混亂狀態對形成新的心理結構是非常必要的,教師要能夠容忍暫時的混亂狀態,而不要急於介入。具體到入托初期來說,可以分成以下三個方面來施行。
        1、設定分離情境
        分離情境是幼兒的成長和社會給幼兒設定的。分離既是相對於對母親的依戀行為的,又是指向未來的,也就是說,與母親平靜地在一定時間內分離是幼兒必須得獲得的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是需要學習的。同時,社會要求幼兒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就要學習離開依戀人進入到社會情境中去。原有的自主性——自我自主性體現在已經建立的依戀系統中。他們可以獨立地用各種手段保持與依戀物件的依戀關係,他們還可以選擇依戀誰,排斥誰。依戀物件之外,其他的“外人”一律都是陌生人,而對陌生人一律都給予排斥。是一種“我要怎樣就怎樣,一切都得服從我”的狀態。雖然這些行為還無法真正上升到意識的層次,但他們確確實實通過自己的行為獲得了主宰客體的快樂。可是隨著與依戀人分離的時刻的到來,他們原有的自主性面臨著必須要解構和重新建構的事實。
        2、設定規則情境
        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開始集體生活以後,必然要面臨一些必要的常規的約束。這些驀然出現的常規彷彿投入江中的大石塊,激起陣陣旋渦。江水越急,旋渦越大。原有奔騰直下,一瀉千里的氣勢被阻滯了。從幼兒的內在體驗來講首先是一種失敗的自我體驗,對自己的不信任感和懷疑感甚至羞愧感萌生。此時幼兒進入了一種混沌狀態和邊緣狀態。這種混沌和邊緣狀態是新結構產生的起點。
        教師應該知道陷入困惑的幼兒需要教師資訊的支援,並判斷出這種需要是來自認知上的、情感上的還是意志上的。也就是說,教師應該判斷幼兒是不明白自己到底該怎麼做?還是控制不了自己?並根據具體情況進一步行動。
        3、設定自理生活情境
        所謂自理生活情境指的是為幼兒學習基本的自理生活活動設定的情境。一般的生活自理活動包括幼兒自己力所能及的吃飯、喝水、大小便、睡覺等。處於發展自主性階段(也稱第一反抗期)的幼兒往往有凡事自己來的自發性需要,但是由於周圍生態總體情況的限制,幼兒的這些自發性需要、內部潛流不但沒有被放大,反而被壓制了下去。幼兒通過與周圍環境的資訊交換,逐漸把自己培養成一個事事依賴的“表現型”。同樣,為了論述方便,我們把它稱為“自理生活”系統。幼兒原有的自主性就體現在這種“自理生活”系統中。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開始集體生活以後,必然要面臨一些需要自理的活動,幼兒首先體會到的是一種失敗感,對自己的不信任感和懷疑感甚至羞愧感萌生。暫時的失敗感並不代表幼兒將永遠保留這種自我感情,只要在接下來的程序中,在教師的幫助下戰勝這種自我感情並獲得信任感和自主感,幼兒就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