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視劇與當代大眾文化思潮

才智咖 人氣:2.13W
中國電視劇與當代大眾文化思潮
中國電視劇在當下的繁榮景象吸引了眾多知識分子把學術研究目光投向這一領域,電視劇作品數量的積累也為電視劇批評提供了充足的文字。電視理論的研究隊伍已經吸納了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文藝學、歷史學等領域的學術精英。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交相輝映構成了當下電視劇的基本生態。尤其是當代大眾文化思潮直接影響著中國電視劇的發展,隨之而來的問題提出、澄清、解決已成為電視劇批評的中心。以曾慶瑞教授和尹鴻教授關於中國電視劇的文化策略及社會角色論爭為代表,可謂驚心動魄。

尹教授對曾教授發表的《守望電視劇的精神家園》(見2000年2、4期的《杭州師範學院學報》)中有些觀點提出異議,並撰文對中國電視劇進行文化學和政治經濟學剖析(《意義、生產與消費》,見《現代傳播》2001年第4期;《衝突與共謀》,見《文藝研究》2001年第6期)。曾教授於2002年在《現代傳播》第2、3兩期作了數萬言的迴應,指出中國電視劇當下的社會角色既是藝術事業,又是文化產業,其經營並非企業化和商業化、市場化,同時表明自己非“文化保守主義”的立場。中國電視劇發展40多年來,電視劇的理論問題研究顯示出嚴重的缺失,曾慶瑞教授較早介入這一領域,在電視劇的本質規律探討上作了奠基工作。在過去的電視劇批評中,人們習慣於就作品進行隨感式的分析,國外並無“電視劇”概念,因而無從借鑑。有限的理論資源大都從電影藝術挪移過來,再加上文藝學的某些理論,拓荒時代的電視理論工作者的確經歷了一番煎熬。然而當下各學科的學術交融蔚為壯觀,各種文化思潮幾乎涉略每一個領域。電視劇出現的這種論爭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當代文化思潮反映在電視劇領域的重要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當代文化思潮的最主要的表現之一。
應該說,這場論爭的背景是“全球化語境”下衍生的當代大眾文化思潮。中國經濟轉軌後,“市場”概念在文化領域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平臺。“文化”被賦予了經濟學意義,作為特殊的“物質”而非純粹的'“精神”。換言之,“文化”在工業時代具有了商業價值,它非但能給人們帶來精神享受,還可以產生商業利潤。當下各行各業大都貼上“文化”的標籤,例如“酒文化”、“茶文化”、“煙文化”、“廁所文化”、“園林文化”……諸此種種具體的物質與文化交合的背後是企業的商業目的。這種“泛文化”現象在實際利益上獲得了豐厚的經濟回報,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物質品格。然而文化概念的混亂與濫用引起部分精英知識分子的憂慮與不滿,同時還有部分精英知識分子將“泛文化”作為反叛主流意識形態的合理工具,以此呼應西方大眾文化思潮,兩者在文化反思的過程中確立了各自不同的立場。而時下流行的全球化語境就成為兩種立場交鋒的陣地,一方呼籲和西方交融,一方抵制或拒絕。“全球化”是20世紀5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經濟領域概念,後來延伸到其他領域,在文化藝術界也成為熱門話題。“全球化”在中國的熱炒是建立在中國市場經濟取得一定成效,物質文化取得較大發展的基礎上;中國文化要在世界獲得身份,而在西方強勢文化的滲透面前又要奮起抵制和反抗。這是交融與抗爭的文化較量。中國電視劇似乎歷史地被推到了潮頭,它以當下傳播最廣泛,受眾最多的優勢成為領軍藝術樣式。中國電視劇的歷史與中國電視史相伴而生,40多年來,電視劇的真正發展是在1978年以後,這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是契合的,經濟的因素似乎天然地與電視劇有不解之緣。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後經濟騰飛,電視劇又出現了迅猛發展的勢頭。這有充足的理由吸引人們去探究經濟、商業與電視劇的存在關係。商業因素的介入給電視劇發展帶來諸多好處,如電視劇風格、型別、題材、表現方法的多樣多元;但也帶來了令人擔憂的問題,最突出的就是作品人文精神的逐漸喪失,大眾的審美價值取向的偏離,電視劇作為藝術的品格滑落。是繼續保持電視劇藝術品格還是沿著世俗審美文化軌道前行?這是關係中國電視劇未來發展的重要問題。論爭的雙方都將電視劇作為體現中國大眾意志的最佳承載,焦點集中在電視劇是否已經是“大眾文化”,“大眾化”是否是電視劇發展的標尺,以及由此涉及的當下中國電視劇的本質特徵是什麼。尹教授認為中國電視劇已經“從教化工具到大眾文化的位移”、“從宣傳工具到大眾文化的轉變”、“電視劇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這是一個理想化的結論。而曾教授將“官方主流文化”、“知識分子精英文化”、“市民通俗文化”三者結盟來反對“大眾文化”,這種文化聯盟必須明確它們各自的立場之後才能確立,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