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土木工程專業基礎課程整合論文

才智咖 人氣:7.01K

一、前言

高職土木工程專業基礎課程整合論文

在當今高等職業教育提倡“以專案為導向,以工作任務為驅動”教學模式的背景下,大多數職教研究者和專業教師以該模式為背景提出了課程建設、課程改革等方面的教學觀點。本文結合土木工程專業特點,從課程整合的思路中,深入探討了諸如力學、結構設計原理等基礎課程整合的設想、方法、基本流程。

二、專業基礎課程整合的背景

高職土木工程專業的基礎課程可以分為兩種型別,一類屬於實作性比較強的基礎課,如製圖、建築材料;另一類則屬於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如力學、結構設計原理等。理論課程與實踐類課程比較,有理論性強,公式理解和運用有一定難度,與實踐結合點少,結合難等特點。基於這些特點,在高職課程改革中,對專業理論課的改革則顯得力不從心,主要體現出以下幾個問題。

1.沿襲重理論輕技能的教學觀念。從傳統的教學觀念看,人才培養通常以夯實基礎、掌握專業技能為目標,這體現在某些高職人才培養方案中理論課時佔總課時份額達到60%以上。在有限的學習時間裡,理論課程佔去大部分時間,到了後期技能課程學習卻因為學時不夠,而掌握不足。如此一來,重理論輕技能的教學觀念下,學生頭腦中建構起來的學習目的是以理論學習為出發點,而不是以職業需要為出發點。

2.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果欠佳。目前從基礎課程實施看,絕大部分課程仍然以講授法、練習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為主。這些教學方法存在明顯的缺點:之於教師,學時安排過長、教學內容繁冗;之於學生,內容難於理解、學習興趣低。缺乏興趣培養和脫離實踐的教學,既不能為後續專業課程提供良好的基礎,更不能使學生畢業之後儘快地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

3.知識點散而多,缺乏科學整合。譬如力學與結構設計原理,按照某高職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工程力學需掌握140多個知識點,結構力學100多個知識點;而結構設計原理多則200多個知識點。兩門課程存在邏輯延續關係,分開傳授,那麼所花費的課時則較多。而且由於時間錯位的原因,導致學生在學設計時已將力學忘記七八分。所以,教師在授課時不得不花時間去“回憶”之前學的知識。雖然在教學中也存在將部分相關課程進行整合的情況,但只侷限於某節課或者某個教學單元範圍內進行,且整合內容僅由若干知識點的機械疊加,缺乏知識點的邏輯銜接,缺乏科學整合,內容仍然繁冗,重點不突出,特色不突出。

三、課程整合教學的設想

什麼是課程整合?美國1990年《帕金森法》給出的定義是:設計一種課程,使得相關的概念、理論、內容、過程集中在一起,並以學習者為中心組織學習。筆者認為課程整合就是設定若干知識模組,按照邏輯關係,整合兩門及兩門以上課程的相關知識點,然後在小範圍內形成模組體系的教學方式。

1.整合目標。整合不等於摒棄“夯實理論”的`觀念,也不等於完全保留式的“改裝”,它必須充分地貼合“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既要保留部分理論知識,又要結合實踐操作運用,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深入全面的整合:(1)教學標準整合:對兩門課程標準進行整合,建立一個新標準,滿足後續課程的能力要求。(2) 教學內容整合:不僅要注意力學與結構設計原理知識的合理銜接,更要注重教學內容的邏輯性和學生的認知規律。(3)考核評價方式的改進:根據新課程標準,新課程內容,設定適應整合課程的考核方式,對學生學習效果綜合評價。

2.整合方法。結合力學與結構設計原理的課程特點和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採用任務驅動整合法進行整合。以某一型別結構設計任務為驅動,探索兩門課程之間的邏輯關係和銜接點,按照課程設計完成的需要,將這些知識按照自身的獨立性劃分模組,通過完成課程設計任務的過程來學習,做到“教、學、做合一”。達到任務典型、內容精簡、課程結構性好的整合效果。

四、課程整合的基本流程

現以力學與結構設計原理兩門課程的整合為例,闡述課程整合實施的主要內容和步驟。

1.確定課程定位,建立新標準。教育部《關於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檔案)中提出了“建 立突 出職 業能 力培養 的 課程標準”的建議,新課程標準建立必然與技能培養緊密聯絡,與職業標準融合在一起,以確保學生達到崗位技能的要求。課程新標準應體現內容標準、考核標準、教學指導三個方面的內涵。從課程定位、學習目標、課程設計、教學設計、考核設計、學習資源等幾個方面來建立,具體步驟如下:首先,由專業教師組成調研小組,調研行業企業對本專業的技能要求,人才要求。然後,由院系領導、行業專家、專業教師(包含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和有經驗的教師)等組成研討小組,分析調研成果,研討制定基礎課程的定位、目標及教學內容。接著,由專業教師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在已確定基礎課程定位、目標及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完善課程設計、教學設計、考核設計等內容。最後,彙總資料,初步定製課程標準。由各方專家組成的小組通過稽核論證之後,新課程標準才能用於教學實踐中。在課程標準實施中,會根據反饋建議及行業發展情況進行修訂。

2.整合教學內容,設計學習任務。如何整合教學內容呢?通過尋找課程之間的銜接點,理清各點之間的邏輯聯絡,以課程任務的形式將完成該任務需要的知識內容囊括起來,完成整合。當然以多個知識點來確定一個課程任務不太現實,那麼反過來先確定課程任務,再確定知識點的範圍,這種做法要簡單得多,而這實際是整合的逆向思維,但最終卻達到了整合的目的。譬如力學是結構設計原理的先行課程,很多知識點都可以為各種構件結構設計服務。既然如此,便以結構設計原理的設計任務為載體,然後將任務分解成若干子任務,再將子任務劃分成若干模組,然後再進一步將知識模組層層分解、梳理,直到最小單元的知識點上。這些知識點有著力學與結構設計原理課程的交叉,它們之間互相聯絡,為完成課程任務提供理論依據。

具體以結構設計原理中“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配筋設計”這一項課程任務為例,闡述課程內容整合的過程:首先確定課程任務,然後根據任務需要劃分知識,最後形成結構層次圖,最頂層即是任務“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配筋設計”,向下分解成“準備工作”、“構造設計”、“抗彎設計”、“抗剪設計”、“變形驗算”等子任務;子任務細分成若干知識模組,如“抗彎設計”下分解成“受力過程”、“破壞形式”、“承載力計算”等知識模組;知識模組再層層分解,直到最小單元知識點。這樣便形成一個以任務為中心的知識框架。在知識結構組成中,既有力學內容,也包含結構設計原理內容,所有內容都是服務於如何完成配筋設計這項任務,那麼教師在講授的時候就會有的放矢,學生就會真正地學以致用。

3.改進教學評價方式。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以知識考核為主,它最大的缺點,一是教師很難避免出題範圍跑偏的情況;二是學生可能會因為應試,而忽略動手能力的鍛鍊,只看書不操作;三是不能多角度綜合地評價教學效果、學習效果。

通過課程整合後,對學生完成課程設計任務情況,可以採取多角度綜合評價法:(1)從力學、設計原理等知識考核角度去評價;(2)從設計成果角度評價;(3)從通過現場習作,從學生的操作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去評價等。

五、結語

課程整合是教學改革、課程開發的一部分內容,在職業教育改革大前提下勢在必行,但在整合過程中也可能會遇到很多障礙,如:傳統教學觀念的轉變、設計任務考慮的全面性、教學內容的舍取等,都可能影響整合效果。而教師作為課程整合教學中的主導,在整合過程中應摒棄傳統教學觀念,從實用夠用角度出發,圍繞職業要求設計課程任務,科學考核評價教與學的效果,使整合成果真正滿足高職人才培養的要求,滿足企業對職業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張健.試論高等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整合[J].中國高教研究,2008,(1).

[2]李春超,趙慧君,高豔賀.基於高校學科建設中的課程整合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

[3]龐漢平,李明彥.課程整合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搭建平臺[J].中國電化教育,2012,(04):113.

[4]韓雪.課程整合的理論基礎與模式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2,(04):33,37.

[5]徐國慶.高職 專案課程 的理論基 礎與設計 [J].江蘇高教 ,2006,(06):137.

[6] 劉兼. 國家課程標準的框架及特點 [J]. 四川教育,2002,(04):11.

[7]韓利偉.基於工學結合的高職課程標準研究[J].技能開發,2011,(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