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圖式理論的大學英語聽力自主學習

才智咖 人氣:2.42W
試論圖式理論的大學英語聽力自主學習


  論文摘要:聽力理解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只有採取針對性的學習策略才能提高聽力理解能力。本文分析了圖式理論和聽力理解的關係,對大學生英語聽力自主學習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學習者應該積極主動地拓寬自己的視野,加大背景知識的輸入,豐富自己的圖式知識,提高聽力理解能力。

  論文關鍵詞:圖式理論;聽力理解;英語聽力自主學習

  一、引言

  眾所周知,我國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前學習英語的時間平均達到六、七年,但是聽力能力卻很不理想,再加之我國現行的英語大學聯考中取消了聽力考試,以應試為導向的高中英語教學忽視了聽力教學的重要性。因此很多同學無法達到大學英語教學對其英語聽力能力的要求。聽力能力是英語學習中的一項重要能力,而且其重要性在逐年增加。尤其是在新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聽力理解部分佔到總分的35%,而且目前正在改革的機試中聽力的比例要更高。但是,我國大學英語聽力課時平均一週一個課時,學生能在課堂上學習聽力的時間是少之又少。同時,聽力學習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牽扯到多方面的知識,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由於課堂教學的侷限性,學生不可能只通過有限的課堂教學來提高聽力理解的能力。聽力能力的提高要依靠學習者課下自主學習的開展。因此,如何實現大學生英語聽力自主學習以及具體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圖式理論

  關於圖式的研究最早始於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他於1781年提出“圖式”這一哲學概念。他認為先驗的圖式就是“已有的知識”,新的概念只有同人們已有的知識建立關係,才會變得有意義。1932年,英國心理學家巴特利特在《記憶》這本書中首次提出了圖式理論(Schemata Theory)。他認為“圖式指過去反應或過去經驗的主動組織作用,它不僅是個別成分一個接一個作用起來,而且使之組織成一個統一的整體(mass)。以各種型別或方式傳入的刺激,在圖式中被結合在一起,建立起一種積極的、有組織的場景。”現代圖式理論的提出者是Carrell,他認為圖式是一種聽者或讀者用來理解篇章的抽象的知識結構。Widdowson指出任何語篇都有兩個層面,即語篇本身層面和圖示層面。語篇層面包括聽者或讀者的語言知識,圖示層面則包括語篇及背景知識。語言學家Brown和Yule將圖式定義為可以啟用的理解篇章的知識結構。
  圖式理論強調新舊知識之間的互動作用,是相互關聯的知識結構的完整資訊系統,強調知識網路的重要性。圖式理論認為,在處理新資訊的時候,認為首先要將獲得的資訊和大腦內已存的資訊(或概念)即背景知識聯絡起來,呼叫大腦中的已知資訊對輸入的資訊進行解碼和編碼。輸入資訊必須與大腦內的圖式相吻合,才能完成資訊處理的系列過程——理解過程。

  三、圖式理論與聽力理解的關係

  聽力理解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聽者把大腦接收到的語言符號進行語言解碼,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Anderson(1985)把聽力理解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感知(perception),解析(parsing)和運用(utilization)。在聽的階段,聽者首先會把所聽到的內容暫時儲存在短時記憶中(short-term memory),這是一個感知的階段,然後採取一定的策略對輸入的資訊作出判斷,將關鍵詞和短語輸入長時記憶(long-term memory)中。在解析和運用階段,聽者將以詞和資訊為單位,將獲得的新資訊和大腦中存貯的原有圖式進行聯絡,當輸入與原有圖式相匹配時,理解就產生了。圖式理論認為聽者對資訊處理有兩種方式:“自下而上”(bottom-up),“自上而下”(up-down)。“自下而上”強調首先關注單詞,片語等細節性的語音資訊,然後再上升到句子和篇章的理解和把握,這個過程要求聽者要具有必備的語音,構詞法和句法等方面的知識;而“自上而下”則強調先從把握篇章的整體入手,然後再關注到單詞、片語等具體細節。這一過程要求具備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對文章結構方面的知識,才能對所聽到的資訊進行比較、整合、預測、驗證,最終理解所聽到的內容。
  聽者的圖式知識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一)語言圖式,指聽者已掌握的語言知識,如語音、詞彙,語法等;(二)內容圖式,指關於所聽材料的背景知識。聽者的背景知識越豐富,大腦中所存貯的圖式就越多,這樣在理解和分析新篇章時就越容易,越快;(三)形式圖式,指篇章、修辭等知識。系統功能語言學家Halliday曾指出,特定體裁的語篇中的語境變數組成了其自身特定的整體語篇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