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學翻譯歸化與異化的兩個層次

才智咖 人氣:2.44W

[摘要] 翻譯的傾向爭論經久不衰,其中歸化與異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本文從新的雙向角度(巨集觀與微觀),結合哲學理論(對立統一論),提出對於歸化與異化的最新詮釋。翻譯的目的是促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因此從巨集觀把握,異化是文化翻譯的正道。在微觀層面,是語言的操作分析,應該歸化與異化雜合(語言轉換從屬於,服務於文化轉換)。這一嶄新的視角有助於歸化異化理論的科學發展,有助於翻譯理論實踐的進步。

論文學翻譯歸化與異化的兩個層次

[關鍵詞]歸化;異化;語言;文化;矛盾 
  
  翻譯是人類歷史上爭議最多的人文學科。不同語言承載不同民族的文化。通過兩種語言的轉換,一座溝通的橋樑被搭建起來,兩種文化得以交流與融合,碰撞與衝突。翻譯也是一種文化語境下的行為,它受到文化的干預。具體地說,翻譯的主體——翻譯者的文化趨向對於翻譯行為有直接的影響。翻譯者應有何種文化傾向,一直是翻譯理論和實踐的焦點。歸化和異化是兩種相異的主張。歸化論認為翻譯應該遵循“何處去”的原則,採取認同目的語文化的策略。異化論強調“何處來”,認為翻譯就是傳播陌生的東西,因此在翻譯的作品中應有原語文化的風味。
  
  ?一、歸化與異化:一對矛盾
  
  ?在翻譯理論中,歸化異化是一種理論體系下的兩種傾向,是一對矛盾。伴隨翻譯的文化轉向,歸化異化理論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重視,對於這一矛盾何者為主要方面,何者為次要方面的爭論愈演愈烈。
  ?在翻譯的文化論之中,歸化與異化存在於整個文化系統之中。有歸化就有異化,無歸化就無異化可言。對一個翻譯理論工作者來說,他在提出其中一種翻譯傾向的時候,心中必然明白還有另一傾向的存在。孫致禮在《堅持辯證法,樹立正確的翻譯觀》中提出的12種翻譯矛盾之中就有歸化與異化的辯證統一[1]。
  ?對於歸化與異化,是不是用足夠的論據證明其中一方更合理,更科學或更實用,就可以平息這長久的爭端呢?不然。無數的理論論據和實踐論據都可以說明歸化與異化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範圍裡都具有實用性和合理性。用一種中立的、客觀的學術眼光來審視,我們會意識到歸化與異化是離不開它們的使用環境(即層次)的,離開具體語境談論歸化與異化,它們之間就不是在相同的水平線上做對比。因而是沒有意義的對比。
  
  ?二、歸化與異化探究
  
  ?1.存在文化與語言兩個層次上的矛盾
  ?在翻譯研究之中,我們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就是翻譯起源於具體的語言操作。離開兩種語言談翻譯是空洞和荒謬的。語言的轉換技巧是翻譯之本,任何的理論爭鳴都必須給目的語和源語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僅僅侷限於語言的操作探討而不能從更大的範圍和更深的層次去思考,這一研究方式又註定成果不大。
  ?“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活動,翻譯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兩種語言之外的社會,歷史,文化等因素都對翻譯活動和翻譯的結果產生重要的影響”[2]。翻譯存在著文化與文字雙層的矛盾。在文化層面,歸化異化的爭論在於要不要引入異語文化,要不要如實傳遞異語的文化形象,要不要輸入異語的思維方式。在文字層面,焦點是用什麼樣的語言方式來翻譯,是不是硬譯,是不是取文化形象而舍語言結構,是不是阻斷源語文化成分等等。論證歸化與異化何去何從,必須首先承認這兩個層次。混淆兩個層面的矛盾,翻譯研究就是無的放矢。
  ?2.堅持異化 :文學翻譯的文化傳遞功能
  ?筆者認為,歸化與異化的理論可以從微觀語言和巨集觀文化兩個層面得到恰當的定位。文化是傾向性的定位,採取歸化或異化直接影響到所有翻譯語言的表達方式和讀者的感受。瑪麗 ·斯內爾· 霍恩比(Mary Snell –Hornby )建議從事翻譯理論研究的學者們拋棄他們的“唯科學主義”態度,把文化(culture)而不是文字(text)作為翻譯的單位(a translation unit ),把文化研究納入到翻譯研究中來[3]。文化異化是用一種與眾不同的別國的表達法,給讀者一種新穎的衝擊,讓讀者置身於奇異的文化氛圍之中。簡言之,異化就是讓讀者體驗陌生,以便可以接觸異國文化。歸化則是通過譯者的修改,抹去文字表達的源語表達方式,通過對翻譯的支配,將異國的文化改頭換面或祛除。文學文字是各種文化的凝結,文學是關於人的東西。本國的讀者閱讀本土的文學作品,可以對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對於異文化的民族,閱讀文字也是體驗新文化的捷徑。當今的世界已經變成地球村,伴隨經濟文化的繁榮和前進,各國各民族的交往不斷增加。世界一體化,文化多元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在這種語境下,翻譯應該為整個社會的進步服務,促進各民族瞭解和尊重別族文化,促進文化的交流,共存和共同繁榮。正因為如此,文學翻譯在文化這個巨集觀層次必須堅持異化。例如中國古詩之中蘊涵的古典文化精華,在西方文化之中沒有對應,就必須異化,才能保持譯文的原汁原味。

?3.歸化與異化雜合:語言操作上的翻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