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範文:淺談分享教育的策略

才智咖 人氣:1.17W

淺談分享教育的策略

論文範文:淺談分享教育的策略

昌勝儀

雲南省紅河州開遠市教育局第一幼兒園(661600)

【摘要】分享行為是幼兒與他人共同享用某種資源的行為,是幼兒親社會行為的一種表現。在幼兒的發展過程中,分享行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應通過多種方法,幫助幼兒在活動中學會分享,從而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健康的人格。

【關鍵詞】幼兒教育;分享教育;策略

幼兒園裡常常能目睹這樣的情景:兩個孩子為了同一件玩具發生爭吵甚至打鬥;或有的孩子寧願自己拿著玩具不玩,也不願把它讓給別人玩。幼兒的這些行為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現。目前,幼兒園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是家庭中眾多成人關懷、照顧的唯一物件。從而養成了他們樂意接受別人的東西,卻不願將自己的東西讓給別人的行為。

為了能使幼兒的行為適應社會的需要,我作為幼兒教師,應積極利用幼兒園的集體活動來幫助他們學會“與人分享”,消退以自我為中的心態,促進孩子社會性的發展。

1利用文學作品的形象對幼兒進行分享認知的培養

幼兒常常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的。因此,文學作品中的適當的正面形象是有利於幼兒分享認知的培養。

例如:故事《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變得孤獨,當她與小動物共享她的漂亮房子時,她又得到了朋友。這個形象好像就是幼兒身邊的同伴或者說是就是幼兒自己,所以大家十分喜歡她。為了讓幼兒能充分理解小姑娘的內心變化,對小姑娘自私後的孤獨感及與人分離時的滿足、快樂感能產生共鳴,我在講述完故事後,讓幼兒觀察三副圖中小姑娘的表情變化,並且讓幼兒來表演表情。

繼而提出問題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表情變化的原因:

⑴小姑娘為什麼高興?(小動物都誇她的房子)

⑵小姑娘為什麼不高興?(她不同意小動物到她家玩)

⑶小姑娘為什麼又高興了?(她同意了小動物到她家玩)

通過觀察回答,幼兒已能感受到小姑娘一系列的情緒變化,在此基礎上組織幼兒進行表演,再一次形象地表現情感資訊。在表演過程中幼兒充分體驗到了自我意識的膨脹(拒絕小動物)自我意識的克服(失去朋友後的孤獨)與人分享時的快樂(邀請小動物)這一心理變化的過程,同時也明白了分離是快樂的,但必須先得約束自己自私的行為。其次,通過討論來遷移情感,逐步形成幼兒自身的認知。

例如組織幼兒討論:小姑娘拒絕小動物時,你的心裡是怎麼想的?(小姑娘真小氣,我有點不喜歡她)如果你是小姑娘,你會怎麼做呢?(幼兒都表示邀請小動物到家裡做客;有的還表示分小動物吃糖果、餅乾等等)看來孩子們已從小姑娘這一形象中知道了任何好吃、好玩的東西都不應該一個人獨享,懂得了與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2利用日常情境對幼兒進行分享體驗的培養

日常生活中,我們教師對待生活、對待周圍人的態度都會對幼兒應徵影響。因此在平時,我們處處做有心人,常常有意識地把自己看到的或聽到的一些較有意義的事講給幼兒聽,讓他們一起快樂、一起憂愁,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兒也會把家中所發生的一些高興的事、傷心的事,有的甚至會把晚上做的夢講給老師聽,讓大家一起感受體驗他(她)當時的情緒。

此外,我們利用移情的手段,讓幼兒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感受他人的願望、情感,從而逐步形成自身積極的、正面的內心體驗。

如:有一次,我班的袁浩然小朋友帶來了一輛好玩的遙控汽車,小朋友們十分羨慕,都想玩玩,而他卻害怕被別的小朋友弄壞,不願借給小朋友們玩,孩子們都挺失望的。我覺得這正是對孩子進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時機。於是,我當著孩子們的面將袁浩然的汽車拿在手上,對他說:“這輛汽車現在是我的了,如果你想玩,該怎麼辦?”“向你借呀!”他毫不猶豫的回答。“可是,我不借你玩,你現在心裡會怎麼樣呢?”我故意擺出一副趾高氣昂的樣子,他想了想說:“有點不開心。”“那你們大家呢?”“我會生氣。”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的說出了自己的感受。“袁浩然,你看,小朋友現在和你一樣都會不開心,你知道為什麼嗎?”他不說話了,他拿過我手中的汽車,把汽車塞到小朋友手中,大家高興的和他一起玩了起來,孩子們在短時間內體驗到了羨慕時的迫不及待、被人拒絕時的失望、與人分享時的.滿足感等多種內在的情感,從而擺脫了自我這一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識的水平。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樣,移情是親社會行為的推動力。

因此,我們成人應善於抓住日常生活中所抓住的情感狀態,從而來培養幼兒合作、互助、分享等系列社會行為。

3利用同伴間的交往對幼兒進行分享行為的培養

當孩子獲得了分享認知,產生了分享情感後,是否就能擺脫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為呢?由於幼兒在感知方面常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擾,所以表現出來的分享行為較不穩定;有的孩子則當著老師的面願意與他人互換玩具,而老師一走,他就搶回自己的玩具,可以說是一種假分享行為。他在與同伴交往中還是難以克服自我中心的意識。皮亞傑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體的同伴衝突是是兒童發展視角轉換能力的必要條件,是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的前提。”

因此,作為老師,我們還是應儘量多給幼兒創造自由交往的機會,鼓勵個別幼兒參與集體活動,啟發他們互相交流、協調,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書和玩具拿出來與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過程中,教師適當培養孩子進行合作。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與他人交往的樂趣。當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時,首先要求他們應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們學會考慮別人的需要,形成換位意識,從而克服以自我為中心,養成與人合作,共享的品質。

4通過外部激勵來強化幼兒分享行為的形成

孩子總喜歡老師的表揚。因此,不管是物質享受還是情感享受,當他(她)一旦有了分享行為時,我們就應給予及時鼓勵、讚許、獎勵等外部激勵的方法來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幼兒就會愉快、滿足,從而加強和維持自己的行為,逐步內化為幼兒自身的意識。所以,幼兒分享行為的形成確實離不開外部激勵。

分享是一種綜合性行為,也是社會性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有目的的教育活動和日常生活內容來培養幼兒自發的分享行為,讓幼兒充分體驗給予及被給予帶來的快樂和滿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這樣,對於全面提高幼兒素質,將來做一個有利於社會的人都將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