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才智咖 人氣:2.08W
師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摘要]:新課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煥發著蓬勃生機,使我們的課堂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展示在大家眼前。《資訊科技》作為一門全新的課程,給新課程的實踐者們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也出現了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探究學習。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教學中設計並運用了探究學習這一教學策略。作為資訊科技教師應靈活運用適合的教學方法培養新一代高素養的學生。“任務驅動學法”是一種很好的適合資訊科技學科採用的對學生全面培養的教學方法。
 關鍵字:資訊科技  多媒體  課程目標  學生能力
        課程目標和教材內容的要求
        課程目標
         中學《資訊科技》教材是針對重慶市中國小資訊科技的實際情況,強調資訊科技語其他學科的整合,強調學生主體參與、動手動腦,力求使學生在活動中瞭解並掌握資訊科技的各種知識和技能,以達到培養和提升資訊素養,同時又促進其他學科課程學習的目的。
教材內容
         教材內容上選取了與學生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際案例貼近學生現實生活。教材在編排形式上,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為本、任務驅動、協作探究的教學思想。資源網站中還包含了課程中需要學習者觀摩的電子作品,教師與學習者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媒體素材、免費軟體資源,供學生課後自主學習的拓展知識。
學生實際情況對任務驅動教學的必要性
學生實際情況及存在問題
         (1)“我不能”的畏難情緒,我校學生大多來自農村中國小校,許多農村國小基本上無電腦,學生在國小階段也未使用過計算機,更沒有接觸過資訊科技這門學科。進入中學階段,便不願嘗試新的學科,新技術的探究。
         (2)“意志力薄弱”,部分學生剛開始學習《資訊科技》由於通過自己努力而“達不到”,勞而無獲。因此也感到學習枯燥無味,最終喪失了學習興趣。
         (3)“散漫”,少部分來自街道的學生在國小階段有接觸並使用過計算機,但對資訊科技缺乏認識,提到資訊科技課就認為自由活動課、上網課。如果機房不開網路或者上網速度慢,這些學生變自由的離開微機室到課堂外進行活動,更有甚者,上課鈴響後根本就不往微機室走,在校園內四處閒逛,養成了自由散漫的惡習。
教師的責任
         針對以上情況,我認為有效地開展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是教師的責任,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必須肩負起培養學生學習的使命, 在這種情況下,有效地開展任務驅動式教學勢在必行,必須培養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能力,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讓學生的資訊素養得以提高。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將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教學理念: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在學生學習的某一階段,學生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而是緊緊圍繞一個目標進行研究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我校學生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分析來看,“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切實可行且必要的一種措施。
        任務驅動教學法課堂教學的可行性步驟
        1.組建合理的學習小組
        小組人數以5~8人為宜,推選組長。組與組之間大體上要平衡,才有競爭的基礎。控制小組成員的變數很多,如學生的性別、性格、興趣愛好、認知能力、學習水平等,必須對學生作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做到應心中有數。
一般採用“組內異質、組組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如雙優生與後進生的搭配,既有利於後進生的轉化,又有利於促進優等生的靈活變通,即所謂“教學相長”;不同知識結構的學生相搭配,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借鑑;不同認知方式的學生相搭配,在各自發揮其優勢的情況下,相互學習,使認知風格“相互強化”。       2.確定內容的要求
         中學《資訊科技》教材加大了“主題活動”、“探究學習”、“操作體驗”、“知識連結”等多個組成部分,對於中學資訊科技每週一節的課時來說完全不足以完成教材內容。教師要認真研究“新課標”,分析教材,確定教學的目標、內容、重點、難點、疑點,找準教學的切入點,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情趣愛好,教師在備課時有必要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以便確定相應的任務。
         3.巧妙匯入明確任務
         確定任務後,教師要具體、詳細的向學生講清任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資訊科技》八年級上側重《體驗動畫的魅力》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操作體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項,教師應像變戲法似的引出體驗的過程,要求學生探尋其中的原因,既簡單又輕鬆地引出課題,學生也認清了自己的任務,估計又力所能及,自然願意去完成任務。
         4.學生實施階段
         向學生講明要做什麼後,教師不能採取“放鴨式”不管,教學組織者、實施者是教師,教學的指揮、排程仍掌握在教師手中。還要讓學生知道怎麼做,指導學生想辦法、找出路,特別是對有困難的學生要給予必要的指導,使每個學生都能順利完成任務。這一階段,教師的“指導者”“學習夥伴”、“導航者”身份較為明顯,學生在親切友好、和諧平等的氣氛中進行知識、技能的意義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