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科學與藝術的聯絡講述綜合性課程論文

才智咖 人氣:2.09W

摘要:“人類假如想要看到自己的渺小,無需仰望繁星閃爍的蒼穹,只要看一看我們之前就存在過,繁榮過的大千世界就足夠了。”這位德國學者路克恩的一席話,點出了我們人類認識自己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包含了科學與藝術的微妙聯絡,本文將結合課堂教學,談談如何揭示科學與藝術的微妙聯絡,從而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和藝術創新的靈感。

結合科學與藝術的聯絡講述綜合性課程論文

關鍵詞:快樂教育;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思維活動的高階形式。是一種不受已有方法的限制,不被定勢所拘泥的思維。它是在一般思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後天培養的結果。教育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個壞的教師是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是教人發現真理”。多媒體教學把教師從大量重複性教育活動中解放出來,教師也從無所不知的百科全書變成一名引導學生處理資訊的嚮導和顧問,教師的精力將轉向如何教會學生去應付大量的資訊,如何將創造力獻給更具挑戰性和個性化的師生交往與共同探索之中,下面是我們在教學活動中的幾個典型例子。

“當科學愛上藝術,世界會更奇妙!”馬冀同學在觀看完大衛·科波菲爾的魔術後有感而發。他說,是科技使大衛的魔術與一般的騙術區別開來,因為高科技這個不能被一般人掌握的東西,大衛掌握了,大衛的飛翔表演魔術有人揣測是靠了四根透明的繩子將他吊起來,雖然想起來比較容易,但做起來卻不是那麼簡單,還有一種說法是利用高能磁鐵產生磁場,與大衛身上的磁鐵相互作用使他“飛翔”自如,大衛穿越中國長城則分析是採用全息投影技術造成觀眾的“幻覺”,不管怎樣,人們不能否認科技在大衛魔術中的功勞。大衛·科波菲爾也就成為了魔術領域一個頂尖級人物,他的這一成就在精神文明上的貢獻是讓人類看到了理智號情感,冷靜與熱情,機械與幻想的完美融合。

“顏色不是要達到區域性的真實,而是要啟示某種激情。”李亞楠同學特別喜歡凡高的畫,她說你看這副畫,不遠的地方是群群村落中的農舍,一間一間,樸素而平凡,很自然的筆觸,寧靜的小鎮在朦朧夜色的籠罩下祥和而淡然。然而,安靜的夜晚卻懸掛了一個扭曲的星空,這是一種跳動的夢幻,也只有孩子的眼睛才能看到這樣的星空,他的麥田,柏樹,星空有如火焰般的升騰,顫動,震撼著那些觀看者的心靈,這非凡的藝術成就來源於凡高那近乎痴狂的藝術激情和對生活博大的愛,在他的畫上,激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與筆觸的交響樂中。凡高曾經說過:“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體和靈魂,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險。”看看凡高的自畫像吧,他那深邃明澈的眼睛能夠穿透和洞察一切。凡高的一幅自畫像中有一種很美的筆觸,就是底部淡藍色的螺旋線。像在舞蹈中的藍色線條緩緩的一條一條在凡高的自畫像的背部延伸開來,凡高生硬的表情在這個美妙底色的畫面中也變得柔和起來。其實這就是凡高的性格,一個看起來古怪,死板的人,卻是非常的細膩和敏感,表面的冷漠僵硬,內心卻狂熱,狂熱的愛著周圍的一切。我不是一個特別愛畫畫的人,我也不能算是非常懂畫的人,但是我卻是一個很愛看畫的人。每每我駐足默默地看著凡高的這些畫的時候,就會去用心體會仍然瀰漫在畫中的這個偉大的靈魂曾經體會過的情感,或悲或喜,或美或醜,或真或假,都是這個靈魂曾經真真切切放在眼前的觀看過的無限的真實,由於真實,如同科學給予人類的力量,凡高對於我是一個燃燒著的靈魂。

的確,現在的我們,已經可以從一枚小小的印章上,探尋出四千五百年前古印度的城市繁華;從一尊高大的神像中,感受到古希臘文明的燦爛光芒;巍峨的金字塔也把天文,數學等廣博的知識——包容……斗轉星移,儘管地球在幾億年的時光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遷,儘管人類在幾千年前創造的一個個文明史話如今已湮沒在了歷史的盡頭,儘管祖先們在幾千年前建造的一座座神殿如今已凋敝殘缺……但是,我們已經不再質疑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曾是深幽的海底,不再困惑撒哈拉沙漠曾是鳥語花香的樂園,甚至對悸動在巨大冰川下的火山,人類如今也已是瞭如指掌。

這就是科學與藝術的魅力,無窮無盡地吸引著人類不斷去探索,自然的,科學的……一個個蒙著神祕面紗的外表,對我們人類有著不可抗拒的.引力,吸引著我們去走近它,揭示它,描述它,通常科技的冷靜,深奧,資料,造成了他孤立倨傲的印象,然而藝術是親近大眾的,她的直觀性,視覺性,感染性都讓人感到輕鬆愉快。正如大衛讓這兩個看似水火不容的客體搭載魔術的列車,和諧又完美地呈現在大家面前。科技依然存在那份神祕,然而卻愈發地引人入勝,趣味盎然了。是的,我們真的在努力,或用色彩,或用音符,或用文字,或用數字。於是,一個個謎底被揭開,一輪輪新的探索又在不斷展開,望穿世界,望穿……這是我們的目標。

世紀中國歷史發展佔主導作用的因素或主要線索是西方入侵解釋這段歷史可採用西方衝擊一中國迴應這一公式,從而誇大了西方衝擊的歷史作用。柯文認為衝擊迴應取向對晚清歷史雖然可以說明某些問題,但並不能說明全部問題。衝擊迴應論談到西方衝擊是人們往往忽視近代西方本身就帶有撲朔迷離,自相矛盾的性質。柯文還認為史家容易墮入的陷阱是在討論“中國迴應時往往過分抽象化。中國在地理上橫跨整個大陸,在種族、語言和地區上變異甚多,極為複雜。所以柯文認為”中國迴應這個詞最多隻是一個代表錯綜複雜的的歷史情境的簡化符號而已。

第二種模式是傳統一近代模式,認為中國近代史在西方入侵前停滯不前,只能在傳統模式中迴圈往復或產生微小的變化只有等待西方猛擊一掌,然後才能沿著西方已走過的道路向近代社會前進。柯文認為這種模式的問題之一是這種兩分法迫使我們對現實只能嚴格地按兩極來劃分,排除任何中間的可能。第二個問題是假設在一定的社會中,花費在成對兩極因素身上的的能量是固定不變的,因此社會能量向一極流動,就要求相應減少向他極流動的能量。第三個問題是傳統近代模式採用整齊勻稱的概念來描繪和解釋根本上不勻稱的現實。

第三種模式是帝國主義模式,認為帝國主義是中國近代各種變化的主要動因,是中國百年來社會崩潰、民族災難無法前進的動因。柯文認為把帝國主義作為是開啟中國百年來全部歷史的總鑰匙,確實是一種神話。

於是柯文正面提出了“中國中心觀”,包括四個特點:“(1)從中國而不是從西方著手來研究中國歷史,並儘量採取內部的(即中國的)而不是外部的(即西方的)準繩來決定中國歷史中哪些現象具有歷史重要性;(2)把中國按‘橫向’分解為區域、省、州、縣與城市,以展開區域性與地方歷史的研究;(3)把中國社會再按‘縱向’分解為若干不同階層,推動較下層社會歷史(包括民間與非民間歷史)的撰寫;(4)熱情歡迎歷史學以外諸學科(主要是社會學科,但也不限於此)中已形成的理論、方法與技巧,併力求把它們和歷史分析結合起來。”

當代學者都認為,認識不是主動的給予,而是積極的參與和加工。而且參與不是空手而來而是帶了工具有備而來。認識總是在認識者先有的意識準備的加工操作下進行完成的。這種先行的準備,皮亞傑稱之為認識圖式,海德格爾稱之為理解的前結構。就歷史認識而言,所謂認知圖式可以理解為歷史學家加工處理歷史資訊形成歷史認識的工具。歷史學家通過自己先行的認識圖式去認識歷史,這就不可避免地將各種主體因素滲透到認識活動中,並最終凝結在他的認識結果上。就如柯文所說,凡是對現實的表述勢必也是錯誤的表述,是一種知者對被知者的思想支配。

參考文獻:

[1]晚清學人“世界歷史觀”的變遷[J]。史學月刊,2005。10。

[2]晚清學人“世界歷史觀”的變遷[J]。史學月刊,2005。10。

[3]蔣廷黻與中國近代史研究二題,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1。

[4]蔣廷黻。中國近代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

[5]蔣廷黻與中國近代史研究二題,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1。

[6]沈渭濱。蔣廷黻與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

[7]柯文。在中國發現歷史一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中華書局。

[8]柯文。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M]。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