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自由化對環境影響的實證分析

才智咖 人氣:1.68W
    [摘 要] 基於1990-2005年中國29個省市面板資料,選取三種汙染指標,就貿易自由化對環境的影響因素進行經驗分析後 表明:貿易自由化帶來的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大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增加(結構效應)都加大了我國的汙染排放,但其 給中國帶來的技術進步,則降低了國內的汙染排放強度,貿易對環境的總效應正負取決於選取的汙染指標。
  [關鍵詞] 規模效應;結構效應;技術效應;要素稟賦;“汙染天堂”
  
  一、引言
  
  分析貿易對環境影響常用的一種方法,是將貿易對環境的影響分解為規模、結構和技術三種效應。這種分解方法最初是由Grossman and Krueger(1991)提出的`,現已經被眾多學者採用。
  國際上關於貿易對環境影響的實證研究,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借鑑Grossman and Krueger(1991)的思想,Antweiler等(2001)建立了一個理論模型,將貿易對環境汙染的影響分為規模、技術和結構效應,並採用全球43個國家108個城市的二氧化硫濃度資料對這三種效應進行估計。在此基礎上,Cole and Elliott(2003)對模型加以改進,進而採用跨國汙染物排放資料去檢驗貿易對環境的影響,並重點分析了貿易對結構效應的影響因素。
  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較少。張連眾、朱坦等(2003)採用Antweiler等 (2001)的模型,基於中國2000年31個省市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橫截面資料進行迴歸分析,結果表明,規模效應加劇我國的環境汙染程度,而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將降低我國的環境汙染程度,貿易自由化有利於我國的環境保護。蘭天(2004)採用同樣的模型對中國貿易開放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並且得到了與張連眾、朱坦等(2003)基本一致的結論。李斌等(2006)對Antweiler等 (2001)的模型加以改進,並用我國各省的二氧化硫資料進行檢驗,最終得出貿易有利於環境的結論。
  國內相關研究採用的模型大多比較簡單,且主要針對貿易對環境影響的三種效應的度量,並沒有就每種效應具體展開分析。基於此,本文采用中國1990-2005年29個省市面板資料,參考Cole and Elliott(2003)的模型對貿易自由化對中國環境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同時對要素稟賦假說和“汙染天堂”假說在中國的存在性進行驗證。
  
  二、模型設定及變數說明
  
  (一)模型
  參考Cole and Elliott(2003)的模型,結合中國具體情況和本文實證目的,得到本文使用的模型:
  
  其中,k、t分別表示地區、年份;Ekt表示汙染指標,用人均汙染排放量表徵(文中根據需要也採用汙染密集度);KLkt表示資本勞動比率;Ikt表示人均收入;Okt表示貿易開放度,用貿易依存度表徵;D是一個時間趨勢變數。RKLkt 和RIkt分別表示相對資本勞動比率和相對人均收入。
  對上述模型各變數含義加以說明:
  (1)資本勞動比率KL代表結構效應。加入資本勞動比率的平方項KL2是考慮到資本積累對環境邊際效應遞減。如果β1>0且β2<0,則說明隨著資本勞動比率的增加,環境汙染排放以遞減的速度增加。反之,如果β1<0且β2>0,環境汙染排放隨資本勞動比率增加而減少。理論上,隨著資本勞動比率的增加,經濟結構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轉化,即由清潔產業向汙染密集型產業轉化,導致汙染增加。
  (2)人均收入I代表規模和技術總效應。人均收入項的係數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因為在一般情況下,規模效應對環境影響為正,技術效應對環境的影響為負,因此當規模效應大於技術效應時,總效應為正,反之為負。另外,模型中人均收入的平方項表示人均收入對環境的遞減效應,同時與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含義也保持一致。
  (3)貿易開放度O代表貿易對環境的總效應。ORKL是變數O和相對資本勞動比率RKL的乘積,表示要素稟賦動因引起的貿易對環境的影響,ORI是變數O和相對收入RI的乘積,表示“汙染天堂”動因引起的貿易對環境的影響。

畢業論文蒐集整理:

貿易自由化對環境影響的實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