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不可或缺的一種文化意識

才智咖 人氣:5.49K

論文關鍵詞:編輯 歷史感 傳世意識

編輯不可或缺的一種文化意識

    論文摘要:編輯的歷史感,是指編輯對於個體編輯工作在歷史座標上工作價值的認識。歷史感之於編輯不可或缺,這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它是編輯社會責任意識的來源,其二,它是編輯精品意識和傳世意識的來源。編輯歷史感的培養需要從提升生命自覺意識、深化對編輯活動本質的認識、強化對編輯歷史的反思和加強編輯個人精神修煉等幾個方面入手。

    編輯素質的高低,決定著編輯力的大小。編輯素質的構成是多方面的,紮實的文字功底、科學的思維水平、較高的策劃能力、高尚的人格魅力等,都是編輯素質的重要構成部分。在編輯素質的構成中,有一個方面常常被我們忽略,但又不可或缺,那就是編輯的歷史感。

一、什麼是編輯的歷史感

    歷史感是什麼呢?在筆者看來,歷史感就是個體對歷史以及個體在歷史的座標上的生命價值的認識。歷史感首先是一種歷史觀,包含了個體對歷史的看法、觀點和立場。比如孔子是一個有很強歷史感的思想家。他說:“逝者如斯夫。”這句話是他對歷史的一種體悟。在孔子看來,歷史是一種時間的存在,從時間意義上來看,歷史是一條綿延不絕、永不停息的長河,個體相對於歷史來講,就是那長河中的一瞬。歷史觀還包括了對歷史發展的看法,歷史的發展究竟是迴圈的還是螺旋上升的,是存在的還是虛無的,等等。

    其次,歷史感是一種生命價值意識。我們對歷史的認識,表面上看是對構成歷史存在的時間和歷史發展的看法.其實質則是我們對個體生命與歷史關係的認識,個體生命在特定的歷史存在中的價值的認識。或者說,歷史感從本質上來說是對個體生命之於歷史價值的認識。無論是歷史還是構成歷史的無數個體,時間都是他們存在的一種標識、維度。相對於歷史的無限來說,個體生命的時間是有限的,而且在有限的時間中其生命的價值是不一樣的,是有“小大之辨”的。但是,歷史的價值卻是建立在個體的價值之上的。沒有個體力量的推動,歷史的車輪是不可能向前推進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重於泰山的人的價值,就是一種歷史的定格,是一種歷史的永恆,是會被書寫到歷史之中的。因此,歷史感總而言之,是對個體在歷史的座標上的生命價值的一種認識。而編輯的歷史感,則具體地表現在編輯對個體編輯工作在歷史座標上工作價值的認識。

二、編輯人需要歷史感

    強烈的歷史感,是一個優秀的編輯人必備的一種文化意識。原因有兩點:

    其一,歷史感是編輯社會責任意識的來源。我們常講編輯要有責任意識,要對國家、社會和讀者負責。那麼,這種責任意識來源幹什麼呢?歷史感就是編輯社會責任意識的來源之一。歷史感中包含著編輯對個體生命價值的認識,也包含著編輯人對編輯工作價值的認識。對個體生命價值的認識越自覺,對個體生命價值的追求越強烈,對編輯工作的價值越認同,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就會越強烈。像作為編輯家的魯迅,其工作作風一絲不苟,對作品的質量精益求精,用一位研究者的話來講,他是“那種一心為著自己的文化理想,為個人的信念目標,為出版物的優良品質,堅持不懈,自甘奉獻,不屢雜商業意識,可謂‘純粹’的編輯出版家”。何以如此呢?這實際上與魯迅的生命價值感是分不開的。無論是創作活動還是編輯活動,他都立足於一種為社會、為人生的價值取向,他在《自題小像》一詩中說:“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以血薦軒轅,就是為民族立命。這是一種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強烈追求。在這種強烈追求個體生命價值的過程中,魯迅形成了極強的時間意識。他說過:“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還說:“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這種極強的生命意識和時間意識,就決定了他在從事編輯工作的過程中有極強的責任意識。他的高尚的編輯精神,也正來源於他的強烈的歷史感。出版家鄒韜奮在編輯工作的過程中,也有極強的責任意識,表現在對讀者的負責上,是有求必應,甚至不放過讀者每一封來信,做到件件都回復。正如他自己所說的:“讀者一天天多起來,國內外的來信也一天天多起來。我每天差不多要用全個半天來看信。這也是一件極有興味的工作,因為這就好像天天和許多好友談話,靜心傾聽許多讀者好友的衷情。”“每天差不多要用全個半天來看信”,並且把這種與讀者的交流看作是與“讀者好友的衷情”,要“靜心傾聽”。這就是韜奮工作的態度和責任心。這種責任心是與他個體生命價值的自覺分不開的,與他對編輯工作價值的認識也是分不開的。在《“生活”週刊究竟是誰的?》一文中,韋舀奮曾這樣表達他的生命價值意識:“一個人光溜溜地到這個世界來,最後光溜溜地離開這個世界而去,徹底想起來,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盡一人的心力,使社會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講到編者的個人,不想做什麼大人物,不想做什麼名人,但望竭其畢生的精力,奮勉淬礪,把這個小小的週刊,弄得精益求精,成為社會上人人的.一個好朋友,時時在那裡進步的一個好朋友。”一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韜奮的歷史感,他不僅也有著極強的生命意識和時間意識,而且生命的價值意識也極為明確,對編輯工作的價值意識高度認同。而這正是其極強的責任心的基礎。可以這樣說,編輯人的歷史感越強,他對編輯工作的價值認識就越清晰,他的社會責任感就會越堅定。

  其二,歷史感是編輯精品意識和傳世意識的來源。衡量一個編輯工作價值的大小不僅要看他工作量的大小,還要看他工作質量如何。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如何引導編輯創造出精品,特別是傳世的精品,顯得十分重要。優秀的編輯人應該具備精品意識和傳世意識。具備了精品意識和傳世意識,才會嚴格要求,精益求精,創造精品。但是,編輯的精品意識和傳世意識,不是無源之水,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如“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個“壘土”和“足下”,就是歷史感。因為歷史感中的歷史觀,讓人明白事物的存在是要經受時間檢驗的。事物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當下,還在於未來。沒有價值的圖書終將是曇花一現,真正有價值的圖書,才能在時間的長河中傳之後世。因此,有了歷史感,才會有精品意識和傳世意識,正如顧炎武所說:著者與今人“相處之日短,與後世人相處之日長”,著者應該“立千秋以上之於前,而與之對談;立千載以下之人於旁,而防其糾擅。

TAGS:意識